摘 要:作文即生活,小學生的作文應反映小學生的心靈與生活。而現實中,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存在著習作內容假、大、空,習作語言成人化等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現象。習作生活化教學能幫助兒童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從什么是習作生活化,為何要將習作生活化,怎樣實現習作生活化三個方面論述,揭示了習作生活化的內涵、特征,闡述了習作生活化的導寫領域、導寫方式以及課堂模式,對一線教師的習作教學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習作生活化;導寫領域;導寫方式;課堂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20
課題來源: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習作生活化導寫研究》(XJK011BJJ03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余麗英(1964-),女,長沙理工大學子弟學校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本科。
顧黃初先生說:“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顧先生的意思,語文這門工具性學科是緊密服務生活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聯系生活。而“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呢?是教學生作文。提到作文,葉圣陶先生曾強調:“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就會做成什么文字。”可見,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生活化有利于提高習作水平。基于此,筆者近年主持了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小學習作生活化導寫研究”,對習作生活化導寫略有認識和探索,摘要分享如下。
一、什么是習作生活化
“生活化”是將學生從抽象的課本和封閉的課堂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接觸、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獲取知識。
“習作生活化”是將習作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以課堂學習為圓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把習作教學同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把習作過程變成學生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從而使習作個體自發地、主動地對自己的生活進行真實的記錄。
二、為何要將習作生活化
作文即生活,小學生的作文理應反映小學生的心靈與生活。而現實中,相當一部分小學生存在著習作內容假、大、空,習作語言成人化等脫離兒童生活實際的現象。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下:
1. 學生的原因
(1)生活單調,無話可寫。受應試教育和教育發展還沒有完全實現均衡的影響,不少家長只關心孩子成績好不好、能不能升名校,節假日給孩子報了各種特長訓練班和補習班,致使孩子學習時間長、負擔重,生活單調而無話可寫。
(2)缺少感受力,無話可寫。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不少孩子因認知水平有限,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而無話可寫。
(3)有感受不會寫。很多孩子雖然對生活有感受,但缺少語言積累和表達技巧,有話不會寫。
2. 習作教學低效的原因
(1)目標過高,忽視認知水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作文教學要求存在著超標、拔高,與小學生認知水平不符的現象。我們常常要求一個生活閱歷和經歷尚淺的小學生,寫出的作文既要有思想意義,又要有一個怎樣的開頭,怎樣的結尾,應該運用哪些修辭手法、寫作方法等,導致學生對作文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讓學生普遍覺得作文是一件很難的事、很苦的事。其實,小學生寫作文只是初學乍練,還只能算是一種習作,缺點、毛病自然很多,這是很正常的,我們為何不能降低要求,以鼓勵的、包容的、呵護的、賞識的態度來激勵它、引導它成長呢?
(2)過程封閉,忽略生活觀察。一般情況下,我們的作文教學都是老師教完一個單元之后,根據本單元閱讀課文提煉出幾點要求,要求學生模仿本單元閱讀課文的方法用一節課寫一篇作文。很多學生在缺少必要的生活觀察的情況下要當堂完成一篇作文,唯有依靠范文去編造。盡管很多課文內容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了,但不論是政治家的言論,還是先進人物的事跡,都會被學生拿來模仿。這樣從課堂到課堂、從課文到作文的訓練方式,幾年乃至十幾年,學生寫出的作文太像課文,沒有個性;學生習作不是出自生活的需要,而是“生產”的需要,就像工業化流水生產線出來的產品。
(3)要求趨同,忽略個性差異。我們往往要求有著不同個性、情感、意志、愛好的學生,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保持相同的傾向性,過多地關注思想價值和主題意義,很少關注學生的真實情感。
三、怎樣實現習作生活化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教師要轉變習作教學觀念,從學生生活入手改進習作導寫方法,走習作生活化教學之路。具體做法如下:
1. 理解習作生活化的內涵
(1)生活中有什么就記什么,生活中發生了什么就錄什么,生活是什么樣的就寫成什么樣的。
(2)習作要真、實、趣,即說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體現童真、童趣。
(3)習作訓練經常化、隨時化,因為習作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2. 把握習作生活化教學的特征
習作生活化的教學有何特點?或者說它與非生活化的教學有何不同?
(1)教學目標設計:基于學段要求,指導學生真實記錄生活,表達童真、童趣。
(2)教學內容設計:貼近兒童生活,提供兒童喜聞樂見或有真切感受的題材。
(3)教學方法設計:基于認知心理激發興趣,基于生活體驗指導觀察表達等。
(4)教學效果追求:想說、會說,表達童真童趣。
3. 確定習作生活化的導寫領域
學生害怕作文,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可寫的內容。因為沒有養成觀察的習慣,認識生活的水平也欠缺。因此,我們必須從培養孩子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做起。如何確定導寫領域?作文即生活,孩子的生活領域就是我們的導寫領域。
(1)發現校園生活。學生一天中有六個小時在學校里度過,他們在學校里學習、游戲,經歷著快樂或煩惱,體會著溫暖和關愛。校園生活是學生習作素材的重要來源。①環境之美。環境是隱性的德育課程,校園總是充滿人文氣息。老師們經常帶學生課間去觀賞,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環境之美。②交往之美。集體生活是學生成長的樂土,那些發生在同伴之間、師生之間,閃爍著愛和童真的交往故事,都可以啟發學生寫進作文中,收到習作和育人雙贏的效果。③活動之樂。校園課外活動如校園科技節、六一兒童節、班隊活動觀摩、軍訓、春游、秋游、有趣的課間游戲等,都使得學生的校園生活精彩紛呈,帶給了學生們真實快樂的體驗,教師可在活動前或者活動后介入指導,讓學生用文字及時記錄這難忘的校園生活片段。
(2)發現家庭生活。家是溫馨的港灣,學生的父母、爺爺奶奶、兄弟姊妹等與他們朝夕相處,彼此之間有著許許多多的矛盾故事,記敘他們再熟悉不過的親人,抒寫濃濃的親情,是訓練學生真情作文的良好契機。
(3)發現社會生活。包羅萬象的社會是個大熔爐,教師可從多方面指導學生關注新聞、社會消息,如上學、放學回家路上的見聞,家長帶學生進入的各種社交場合等,觀察形形色色的人和新鮮有趣的事,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給習作注入時代生機和社會活力。
(4)發現大自然。大自然是滋養和撫育生命萬物的溫床,是人類成長的搖籃。我們應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白云悠然、鮮花綻放、草兒跳舞;賞日出日落、月缺月圓、群星閃爍,等等,發現大自然,謳歌大自然。
(5)發現自己。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發現自己,隨時記錄自己的成長故事和自己認為有意思的想法,一定能讓習作充滿童真、童趣。因為學生天真可愛,本身就是很好的習作素材。
4. 探索習作生活化的導寫方式
習作生活化教學應遵循兒童認知規律,找到生活與表達的連接點作為教學切入點。經過思考,我們發現,生活與表達的連接點就是觀察、體驗,而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的方式是再好不過的習作教學切入點。于是,我們經常在課堂上創設看、聽、吃、玩等生活化情境,現場對學生進行觀察、體驗、表達的指導,由此啟發學生舉一反三進行同類習作的課外練筆。如此循環反復用“看中寫、聽中寫、想中寫、玩中寫、做中寫、吃中寫”等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習作,較好地解決了“如何寫”的問題。實踐證明,這樣的訓練學生有話可說,真實有趣,學生喜歡;這樣的訓練目標集中、好操作,及時有效,教師樂意。
5. 建立習作生活化的課堂模式
(1)長期積米式:長時間觀察體驗,下筆成文。(2)現場找米式:課堂現場開展活動觀察體驗,下筆成文。(3)打開米倉式:用創設語言情境等恰當的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生活儲備,下筆成文。
第一種模式側重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第三種模式側重培養學生快速應對各種書面表達任務的能力,如課堂命題作文、考場應試作文等。而要培養學生以上習慣和能力,第二種“現場找米式”課堂模式是關鍵,也最受師生歡迎。因為第二種課堂模式中師生同步體驗活動過程后,教師的指導評價更直觀到位,學生的表達練習更及時有效,習作水平提升更快。因此,我們以現場找米式課堂模式為重點,現場教會學生寫各類習作的方法,以此啟發和輻射長期積米式的觀察習作和打開米倉式的命題習作,收效不錯。
參考文獻:
[1]胡曉風,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李家棟.語文生活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3]鄧湘子.發現作文.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