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沖
摘 要:不少父母愛得糊涂,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愛孩子是一種技巧、一種智慧。真正做到有愛、懂愛、惜愛、會愛,即便我們才疏學淺、生活寡淡,我們依舊能給孩子一個溫暖、包容、自由、輕松的空間。愛要適度,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關鍵詞:懂愛;惜愛;會愛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0
作者簡介:凌 沖,湖南省衡東縣第九中學教師。
做了二十五年學生工作,接觸了不少學生家長,我常把二十五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和去年發生的一件事進行比較,讓我不得不感嘆,現在不少父母愛孩子愛得太錯位、愛得太過分,甚至是愛得糊涂。
二十五年前,我當初一年級30班班主任,學校開運動會那天,班上鄧同學因班級積分與同年級另一個班同學打了起來,打傷了兄弟班同學。我趕緊打電話喊來鄧同學的家長,家長鄧先生來校后,馬上把受傷學生送到醫院,并墊付了全部醫藥費,第二天還買了不少水果去看望受傷學生。后來雙方家長見面時,鄧先生非常誠懇地向對方家長和受傷學生道歉,承擔了全部的醫藥費。待送走對方家長后,鄧先生把孩子叫到我辦公室,我們三個坐下來交流了一個多小時,鄧先生當時的一席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鄧先生首先肯定了孩子集體榮譽感強,熱愛班級這個優點,接著指出孩子用這種魯莽的方法解決問題帶來的惡劣后果。最后,他告訴孩子,今后遇到此類事件該怎么做。孩子知道錯了,流下了后悔的淚水。
二年后的某天,鄧同學在食堂就中餐時,剛買的飯菜就被急匆匆跑過來的一位初一同學撞翻在地,他彎腰撿起飯碗,排隊再打一份飯菜,并沒讓初一那位同學賠償。這事后來被在場的本班同學告訴了我,我把鄧同學喊來了解情況。鄧同學說,當時他的確非常氣憤,因為對方連聲“對不起”都沒說,更別說賠飯菜錢,真想上去揍他兩下,但我突然想起了初一時父親那次對我的教誨,于是我立刻冷靜下來,覺得應該原諒這位同學,他的確是不小心,再說他當時肯定是嚇壞了,看到我比他高大這么多,哪還敢說“對不起”呢。我向他伸出大拇指,表示贊賞。二十多年后,鄧同學和他父親都成了我最好的朋友,鄧同學現在已是某企業高管。
去年六月,初三的D同學接熱水時插隊,被同年級有正義感的W同學指出,插隊的D同學對W同學破口大罵,嫌她多管閑事,最后還糾集另外幾個女生對W同學大打出手。
事發后,雙方家長姿態都不高,W同學家長認為自己有理,一副得理不饒人的架勢,要求對方必須在全校學生大會上賠禮道歉,承擔全部醫藥費。D同學的家長認為是對方先罵人,責任不全在自己孩子。雙方爭吵不斷升級,最后,雙方家長在政教處辦公室當著兩個孩子的面大打出手。
我到現場時,發現D同學的班主任沒到,詢問原由,政教主任告訴我,班主任老師極不情愿與D同學家長打交道,這個家長以前還差點動手打了班主任。
雙方家長鬧了好一陣子,最后還是W同學一句話教育了在場的所有人,她拖住自己的父母,大聲地勸說,“算了,我們不要再跟不講理的人爭了”。好一個“算了”,它把在場的所有人都鎮住了,我就以此為切入點,與雙方家長交流。一個小時后,D同學家長終于低下了高昂的頭,接受了道歉、賠醫藥費的條件。待送走W同學家長后,我又把D同學和她家長留下來單獨交談。我談了剛才W同學的言行對我的振憾,談了二十多年前我從學生家長鄧先生那受到的教育,尖銳地指出他們這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D同學流下了懺悔的淚水,她母親好像也是猛然省悟,不停地責怪起自己的老公來。
我原以為像這樣不講理、護短的家長只是極少數,卻沒想到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遇到了四、五位這樣的家長。當前,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類似的甚至更慘的教育案例在不斷發生。不少專家認為,如果“80后”這一代家長們都這樣教育孩子,那將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哀。我國有一句古語:“慣子如殺子”,這是一句永恒不變的真理。盡管我們有這樣的古訓,但是由于家長糊涂、護短、溺愛孩子,他們根本就聽不到“慣子如殺子”的聲音,看不到“慣子如殺子”的現象,更感受不到“慣子如殺子”的體驗。因此就不知道溺愛對孩子的危害有多深。D同學家長用這樣的方式護短、溺愛孩子,一定會對D同學的成長、學習、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確立,孝敬父母等方面帶來諸多害處。我想,那些今天的校園霸凌者,明天很可能就是社會上的混混或者惡霸,他們之所以會偏離健康的成長軌道,其根源在于家教。難怪有不少的教育人感慨說,每個失敗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個不明智的家長。
愛是理解、接受和成全,愛孩子就別讓他為難;愛不是束縛,愛孩子就讓孩子自然地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一個快樂的精靈,教育孩子成長更是一門藝術,一門需要用心雕琢的藝術。而我們每個家長則是一位匠師,怎么把孩子雕琢成一個優秀的藝術品,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我們才能把它雕琢好。
參考文獻:
[1]赫若平.家校合作:親師互動對學生學習品質與心理健康的影響[D].北京師范大學,2007.
[2]馬云鵬,王雷.對我國青少年社會教育研究現狀的審思[J].基礎教育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