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蘭
摘 要:通常我們認為,教師有有才而不善教的,少有善教而沒有才的。作為勞技學科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處理好教材、教學和反思三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據于學生的“學”提升自身的“教”,優化課程教學的“學科施教素養”,發展學生、成長自我。
關鍵詞:勞技學科;施教素養;據“學”進“教”
中圖分類號:G633.93;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07
作者簡介:薛 蘭(1981—)女,江蘇蘇州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勞技教學。
勞技教學活動是學生形成參與勞動的意識后,通過參與勞動得到勞動所需的技術及對應的技術學習能力,這一過程的發生與發展,取決于勞技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與教學生成能力。換言之,課程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學科素養”,相應的,作為學科教師同樣需要實現課程教學的“學科施教素養”,而勞技課程實現教學的“學科施教素養”又有別于一般文化課程。
一、駕馭教材,宜盡于 “能”而適于“度”
對教材的運用,可以體現出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教師的教材與學生的課本有差異,而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教材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根據個人能力的高低,決定做出的“作品”,以及使用哪些“工具”,從中可以看出教師是否可對教材進行有效的利用。
1. 教學內容處理,能接地氣、適生活
活用教材的運用,是從中選擇適合本區的教學內容。比如某地區如果有悠久的傳統文化、大量的民間工藝,可以把這一藝術特色作為內容選擇的核心,選擇內容、組織活動;若是一個地區盛產竹子,可圍繞竹文化,以及竹制品的制作進行研究;如果是產糧大區,可用田地中的麥稈、稻草等作畫,制作工藝品;山區中,可利用山區中天然的石頭、木材,進行雕刻方面的學習;城市中,搜集廢舊物品,對廢舊物品進行二次利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中學所在的地區是江南古鎮,有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旅游資源,小鎮上有大量明清時期留下的古建筑,基于此,我把蘇式建筑的文化探索、制作模型作為主要內容,選擇建筑中的漏窗,引導學生了解漏窗文化,用新的思路設計漏窗,完成雕刻,實現居住地文化的認可,而這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2. 教學方法運用,能扣主題、達效應
教學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互動,基于某項任務雙方合作,共同完成,但每位教師與學生的合作方式,會因為個性的差異,選擇相應的模式完成教、學。我在實踐中,實現了教學方法的創新,具體方案是設定主題“走進工藝制品世界”,要求學生把家中收集的工藝品帶到課堂上,模仿博物館展品陳列的方式,與學生交流,另外也會把學生帶到工藝美術工廠、展覽館內,讓其了解有哪些類型的工藝品。
在教學中,我還對一個項目進行內容形式多樣化的發散式嘗試。比如,選擇雕刻作為項目,即確定作品的體裁與雕刻的方法,運用圓雕或浮雕的手法,或是在不同材料上雕刻會發生哪些變化,以及初一課程中的“編扎”,在課前與學生一起,準備所有可編扎的材料,在課上試驗,有的學生會用打包帶編出花籃,有些會用繩子編出中國結,而一些學生會用草繩編制草鞋。雖然這個階段只進行了編扎這一項任務,但也實現了學生的“一學多習”、深度感悟,而獲益良多。
3. 教學成果外延,能重人本、助個性
在勞技課的教學中還要注重項目實踐后個人潛在素養的培養,以及能力的提升,包括對心理變化、意志、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學的作用與優勢。
明確教材內的因素,確定最佳的教學時機,在教學中加入德育的內容,引導學生形成勞動意識,在適當的時間為其提供思想教育,是勞技教學的題中之義。比如以花卉與盆景的課程為例,筆者講解這節課時,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認識了勞動過程中行動與最后結果的“美”,幫助學生充實勞動觀念的正能量。經過實踐證明,教學中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讓其熱愛勞動,有巨大的后續價值。隨后,筆者又詢問了一些學生對勞動課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說他們喜歡勞動課,原因是課上不僅可以學會做人的道理,也會掌握一項技能,在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始終有充沛的精力。
二、實施教學,宜應于“需”而達于“得”
古云“學而時習之”,堪稱我們勞技教育的“真經”。勞技教學圍繞“學”而展開,經由“習”而達成目標,勞技教師要深度關注這兩個方面。
1. 問題情境設置 ,需發其疑、增其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巧妙的情境創設,提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各類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夠自發進行思考,更加注重對相關問題的研究,讓學生自己對事物產生新鮮感和興趣。通過和教師的互動了解,來對學生的需要進行發現和滿足,這對學生性格培養等方面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這樣才能有助于提升對課程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一根繩子的意義》的教學中,教師給每位學生發一瓶水,以及編制中國結的一根線,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會用哪種方法快速拎起裝有550毫升水的瓶子?”用問題激發出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思考后,紛紛給出了答案。接著,再次提出問題:“你們可不可以用一根線把裝滿水的瓶子拎起?”這在學生中間引發了強烈的討論,一些學生會用手中的工具嘗試,檢驗自己的想法。再如學生學習“六桶吊索結”時,教師提出了問題:“為什么用一根繩子固定六瓶水并拿起后,水瓶會散掉?”這個問題提出后,引發了學生間熱烈的討論,不論處于哪一層次的學生都發動思維積極思考,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此,是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方式,讓所有學生積極思考,并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保持較高的積極性。
2. 實踐能力錘煉,需訓其技、增其能
(1)做中學。初中勞技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做中學”和“學中做”。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實際操作的機會,讓其真正動手“做”,借由實踐分析并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將有別于其他考試科目,學生會倍感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材料,其中結構材料的使用,可強化學生對材料的認知,讓其自主探究、發展,激發出學習興趣,引發好奇心,用各個感官了解事物,加深印象。比如以《衍紙賀卡的制作》為例,為激發出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師和學生一起準備了大小不一的衍紙條,使用模板、筆、乳膠等材料,這些材料具有結構性的特征,保證了學生探究活動有充足的材料。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會在腦中構想出衍紙的基本圖形,通過卷制衍紙條,讓它作為圖形的一部分并使用,所有部分全部制作后,根據整體的造型的分布,合理安排各部分對應的衍紙,實現賀卡的美化。此處提及的材料雖有顏色、大小的差異,數量較多,但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會局限于現有的思維,而是從多個材料中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靈活使用,完成賀卡的美化設計。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比較、概括等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提升了個人的綜合實踐能力。
(2)做中教。所謂“做”,陶先生強調“注重實踐”。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在做中教 :改變傳統授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教師可以親手制作教學用具、課件、實驗,設計好教案等都需要我們教師在“做”上教,我們的“做”可以是示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講又做,學生就有根據地學,做起來也就輕松了。在課上教師要有好的板書設計,邊講邊板書,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有利于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如教學《疊衣服》那一課時,關于快速疊衣法中“三點法”的設計,視頻播放速度很快,學生較難看清并掌握,教師就采用了圖示法,能使學生理解和記憶。也就是說,實現“在做上教”,是用不同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新的環境與學習途徑,從課本中脫離出來,進入生活,從生活中得到經驗。總之,在完成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需加強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自主探究;由教師給出啟發式的評價,學生思考后歸納并把知識內化;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內在需求,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課內與課外教學資源的整合,創新自主學習的模式。只有如此,才會增加學生參與實踐課程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素養。
3. 教學評價反饋,需助“自明”、生“長情”
教學評價,不僅在于評價的結果,更在于其所起的反饋作用,使學生從中獲得自我認識,明了自己的學習狀態、素養層次,進而保持興趣的長久情感傾向。由于勞技學科以操作性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勢必要運用多元、靈活的評價方法,促使學生參與勞技課的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一節課結束后,學生除了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延續勞技課的學習興趣,因此課上的作品評價環節尤為重要,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項目來設計不同的評價內容,充分利用學生間的互相評價,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比如《陶泥漏窗的雕刻》這節課,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可在班級內組織小型的作品展覽,運用小組內的互相評價、學生自評等給出評價,讓學生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深化,取長補短。再讓學生寫下自己在實踐中的制作心得。然后教師進行總評,根據作品完成的整體情況,把作品劃分到不同的層次中,給予肯定,認可學生的積極性,并以此鼓勵其進行其他嘗試。
三、反思教學,宜據于“學”而進于“教”
課堂教學是以教學方案為基礎,自動生成過程,故教師課前備課中,需根據自身對教案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的了解,結合以往課上的進行過程與結果,合理設計過程。如果過程在實踐中出現與計劃不一致的地方,出現意外或引發矛盾等,教師要在課后及時做好記錄,根據學生的“學”,深度分析教學過程與結果的若干切面,以便于發現矛盾和解決矛盾,這也有益于今后自身的業務發展,使“教學相長”落到實處。
總之,作為勞技教師,我們要緊緊圍繞新課標理念,不斷修煉內功,提升自身的“學科施教素養”,處理好教材、教學和反思三個方面及其關系,讓勞技課堂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讓自身獲得長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初中勞動與技術教學參考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