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價值觀念的認同以及踐行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在新時代,我們要增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尤其是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切實從根本上落實文化自信的培育。但是,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互聯網信息負面影響和多元文化的強烈沖突,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和文化踐行能力受到很大挑戰。我們要認真分析大學生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的發展現狀,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育人才。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對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20
作者簡介:劉若涵(1994—),女,湖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政)研究生,碩士。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夢的精神動力。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繁榮。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狀態,一般來說,人是文化自信的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要求,大學生成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中國當代的大學生應當了解傳統、了解歷史、堅守精神。為了幫助當代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以及構建正確的價值觀,黨和國家應密切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在物質和精神方面都保持理性判斷和理性選擇,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底線,堅守信仰。
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與運行過程中,要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克服市場經濟帶來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的價值觀,抵制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中的腐朽成分,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大力弘揚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傳播和建立,尤其要加強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善和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物質依托。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既要抓物質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利用好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資源,在全社會宣傳歷史知識、進行傳統教育,讓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孕育的精、氣、神動起來、活起來,用優秀的文化作品和文化產品展現歷史、滲透精神,讓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歷史和屹立不倒的精神在全社會鮮活起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應當附有中華民族的標簽、滲透中華民族的精神,在滿足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同時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質;銘記紅色歷史、弘揚紅色文化、堅守紅色精神,將深厚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文化力量,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中華民族為世界的發展貢獻力量、讓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增添色彩。
二、凈化新聞媒體環境,科學合理利用網絡加強全社會文化自信
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直觀而深刻,要號召新聞媒體行業及其從業者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傳遞信息時要遵循客觀嚴謹的原則,積極傳播正能量,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引導全體社會成員樹立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同時要利用榜樣模范的優勢引導當代大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和道德素養,逐步建立既符合個人利益又符合集體利益的價值觀,確立符合自身的長遠發展道路。國家和社會應當為當代大學生創建和提供各種實踐平臺,幫助大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大學生在挫折中磨礪自己,在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同時堅定自身信念,摒棄錯誤偏激的思想觀念,努力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利用好網絡傳播快、受眾廣的特點,通過各種新媒體將優秀傳統文化和隨時代和實踐產生的先進文化以各種形式傳遞給全社會和人民大眾,利用網絡拉近文化與人民大眾的距離,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讓人們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在利用網絡和使用各種新媒體的同時要堅守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凈化網絡空間,網上、網下共建同心圓。
三、強化和嚴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基礎教育
大學是大學生為步入社會積累能量的重要準備階段,是大學生人生歷程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成熟和穩固的重要階段,對大學生以后的發展有重要甚至決定性的指導意義。大學期間學生應該對自己和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有清楚的認知,面對西方各種價值觀的沖擊和物質誘惑應當有堅定的文化定力、道德底線和理想信念。高校應全面加強對大學生的管理,幫助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領域樹立具體、明確的目標,使大學生明確自身的社會角色,從而避免“角色沖突”, 減少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心理和行為上的困惑和迷茫。大學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主要陣地,責任重大,對大學生的培養要注重質量的提升,著眼于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不能一味追求大學生的畢業數量而批量生產大學生。高校間應加強聯合辦學,共享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基礎設施,共同承擔培養社會主義人才的社會責任,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真正有知識、善思考、理性化、價值觀積極向上的綜合素養優良的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正能量。要加強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教育,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紀律性,不能糊涂培養,浪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人格和信仰的培育和檢測,高校要積極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活動,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積極推進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加強對黨政、國史的學習,為學生打造堅固的文化支撐,幫助學生明確正確的政治立場,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義務教育為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義務教育階段要加強對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民族認知教育,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意識,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批判地對待各種外來文化和思想觀念,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決不能本末倒置。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其文化修養和價值取向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應當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進行積極的引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相互配合,共同推動義務教育健康實施。
四、強化當代大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堅定理想信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闡述其生活教育理念時曾說:“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首先,當代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活的主體,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體性,在大學期間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努力學習新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為踏入社會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其次,要加強大學生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意識,“批評與自我批評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調節作用、矯正作用”,有助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選擇。當代大學生應當用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武裝自己,立足實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當代大學生應積極塑造自身“有理性、自為、獨立、 自覺的主體性人格”,樹立全局觀念,取舍有度;要關心國家大事和當前世界局勢,樹立世界眼光并謙虛慎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實踐,克服自身貪圖享樂和一勞永逸的錯誤思想;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堅持集體主義原則,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和國家間的關系,在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柱,應當加強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了解,歷史產生了文化,文化記錄著歷史,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相互交融。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我們從文化中回望歷史、反思歷史,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當代大學生應當自覺學習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繼承歷經歷史洗禮形成的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踐行能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
文化是實踐的產物,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實踐的產物,是幾千年歷史的積淀;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認同和自豪,也是對我們自身的認同和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離不開文化自信的支撐。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和靈魂,全社會都應當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打造積極的文化氛圍。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必須自覺學習中國歷史,了解中華傳統,堅守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做有用之人,為有用之事,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搬磚、砌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10
[3]喬清舉:《文化探索與體制創新》[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4]蕭思健,周曄.《文化育人之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5]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6]王景云.全球化視野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建設探究[J].《教育探索》2008年第6期.
[7]啟瑄.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幾點體會[J].紅旗文稿,2012(5):4-8.
[8]王秋蓮.高校育人過程中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培養[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1期 .
[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09,第 01-03 版.
[10]黃秋生,薛玉成.當代中國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