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有的學生作文只會寫模式化作文的缺點,教師應致力于學生作文個體心靈的本真呈現,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更多地產生新鮮的作文靈感和自發的創新思維,使學生靈動的文字在筆尖如泉涌般不斷地流淌。
關鍵詞:習作;求實;出新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07
作者簡介:林文祥(1974-),男,福建福清人,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學教師,高級教師,大專,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作文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有創意的表達”;要求學生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舍棄鸚鵡學舌、套話連篇的刻板作文;建立自由開放的習作平臺,讓學生的靈悟在寬松的心境中迸發。
一、引發創意表達的“個性火花”
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要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1)題目新。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后再從文章中走出來,從讀者的角度去品味課文的題目,去把握命題的密妙,借鑒《小壁虎借尾巴》,創作出《小老鼠賣尾巴》《梅花鹿祛斑點》等生動有趣、情節動人的童話故事;聚焦《冬陽·童年·駱駝隊》撰寫了《春節·童年·外婆家》《暑假·童年·過家家》等情感真摯、清新感人的尋常故事;遷移《香港,璀璨的明珠》寫出了《光餅,福清的驕傲》《三坊七巷,人杰地靈的地方》等銳意創新、熱情奮進的歌頌題材習作。
(2)形式新。要求學生表達方式可以不拘形式,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在想象創新的天空縱橫馳騁。在講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導學生在寫作中進行“縮寫”“續寫” “擴寫”“改寫”等想象思維訓練,有的改成一首敘事詩,有的續寫一篇短劇,有的改成一部課本劇,還有的縮寫成一則梗概。學生通過感悟與整合,在思維的大海里不斷地縱橫馳騁、自由暢想。
(3)立意新。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打破傳統常規思維的束縛,大膽地“反彈琵琶”,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地進行探索和挖掘。例如,蜂子蜇人,令人厭惡,但我們可以贊美其不畏強暴、勇于自衛的精神……學生們通過切身體會,感受到作文教學的“原汁原味”,也收獲了創新能力的“多維營養”。
二、引導創新表達的語言外衣
高爾基曾說過:“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構成了寫作的材料,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因此,教師應對文字進行創造性的“加工提煉”,讓學生領悟語言的魅力,進入散發著文化馨香的意境。
(1)注意用詞恰當。要使作文語言新穎脫俗、鮮活生動,必須要求學生注意遣詞造句。如一位教師引導學生“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幾易其字,最后才敲定為“綠”,之后,讓學生拿出以前的習作,說說這篇習作中哪個詞或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經常開展這樣的推敲訓練,學生的作文語言定會有“綠”的創新。
(2)巧妙運用修辭。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可化抽象為具體。如比喻的妙用:恬恬的“男神老爸”王岳倫,他那此起彼伏的鼾聲猶如一首悅耳動聽的《月光曲》,不時回蕩在夜色上空。”再如擬人的巧妙:雙休日猶如那約會的人,總是姍姍來遲,讓我們等得心急如焚。
(3)注重新穎組裝。①張冠李戴,如:他三番五次地“犯規”,最后,榮幸地受到校長的“熱情召見”;②褒詞貶用,如:林××同學一副大俠形象,誰也不敢招惹他。③錯位搭配。例如,真正的“小男神”,敢于正視悲催的成績,敢于直面苛刻的挑剔。
三、引導創新表達的生活經歷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五彩斑斕的生活。因此,教師要適時地營造寬松自由的習作氛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把握生活。
(1)描摹生活,繪就七彩虹。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受社會政治、文化動態,領略自然之美,培養愛國之情和環保意識;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觀察網絡等生活,分析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明辨是非曲直。練筆時可自由表達,不受課本的要求限制,不為教師的指定所左右,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讓學生們寫作時的素材和靈感常換常新。
(2)創造生活,譜寫新天地。作文有了真情實感便獲取了鮮活的生命,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質感便躍然紙上。首先引領學生學會用眼睛“攝像”,如觀察水仙花,除了看顏色及形狀,還要看嬌嫩的花蕊,盛開的和凋謝的花兒之間的區別。其次引領學生學會用耳朵“錄音”,閉目聆聽天籟之音,深夜傾聽秋蟲鳴奏的小夜曲……最后引領學生學會用雙手“復印”,鼓勵學生去摸一摸秋天的樹葉,感受生命的成熟;摸一摸游玩的金魚,讓他們去感受生命的靈動,參與各種生活實踐,為創意的表達積累豐厚的素材。
(3)體驗生活,創造奇趣文。奇趣作文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博士史秀榮女士潛心研究二十載,精心探索總結出的“奇趣作文”教學方法,它具有前瞻性、實效性、趣味性等特點。
我們要敢于“拿來主義”,在奇趣作文課堂上,帶著學生流連“禮品間”,在有趣的學習中品味佳作的風采;穿梭于“芳草園”,在美文欣賞中感悟生命的律動;游歷“快樂大本營”,在風力發電的實驗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品嘗“美食園”,在經典的誦讀佳作中領略到“正能量” 。由于學生們身臨其境,寫作的沖動激蕩于胸,流瀉于筆端,正所謂“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四、引導創意表達的“靈性感受”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地體驗,那么,學生寫出的文章就會充滿血肉和情感,流淌出有靈性和活力的歡歌。
(1)從學生心靈入手,還作文以靈魂。“愛在尋常處、情在無言里,情到深處自然濃。”因此,教師每設計一次活動都應有既定的目標,如一次觀察可組織學生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觀察,以形成寫作素材用于寫景狀物類習作,體驗活動則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感受融入到寫入記事類習作中去,產生靈感與沖動,為動筆行文作有效的鋪墊。
(2)從學生興趣入手,還作文以情趣。農村鄉親之間的情感聯系,蘊含著純樸善意的民風。民俗文化的氣息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動在民族樂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閃爍在國粹京劇色彩斑斕的臉譜上。而祥和吉慶的春節,男婚女嫁,移風易俗等,都給學生許多無盡的歡樂和無窮的遐思。教師抓住節日的契機,讓學生體驗到其中濃濃的鄉情、親情和勞動人民的樸實情懷,學生們日記中、作文里就會翻動著激情的浪花。
(3)從學生想象入手,還作文以靈性。放飛學生想象,則會使學生心中活躍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意象。例如,寫想像習作《我希望我的房間是……》《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等,學生心靈深處蘊藏著無數個美好的愿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想像空間,無拘無束地進行構思創造。我希望我的房子是紙的、可以折疊的;我希望我的房子是時空穿梭機,我要穿越到恐龍時代去……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摘下橙色的花瓣,把它拋向空中,變成一棵棵枝繁葉茂的萬果樹,讓人們盡情地品嘗“天下水果大餐”;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摘下綠色的花瓣,飛到黃河,種下小樹,讓母親河的乳汁變得清澈甘甜……學生發言生動形象,妙趣橫生,思維充滿靈性。
總之,作文教學是一種自我精神的實踐活動,它與學生自我心靈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注重激勵學生從生活實踐出發,著力于讓學生進入“情動而辭發”的作文狀態,真正使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才能使靈動的文字在筆尖不斷地流淌,描繪出學生們多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陳國英.開放式作文教學的實施策略[J].湖南教育,2010(15):4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葉圣陶.作文論[M].鄭州:文心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