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空間與圖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描述我們的生活空間,極大程度地培養和挖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文章從實際的課堂教學出發,通過優化課堂導入、思維形態、教學情景、認知過程等多方面的思維延伸,淺談了如何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
關鍵詞:數學空間;圖形教學;空間想象力;信息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簡介:朱少娓(1970—)女,廣東汕頭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在學生探究現實世界中有關的“空間與圖形”時,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式逐步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的變化的意識。優化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空間與圖形的變化生動直接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生腦海中直接形成動態圖,在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空間思維能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優化教學,激發興趣
在學習生活中,情感因素對認知活動的始動、定向和調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具體的形象思維中存在很少的抽象思維。而這些抽象思維也是學生通過直接的事物想象而來的。而通過優化的信息化技術進行多媒體教學,能夠創造一個直觀、生動,可視可聽、可動可靜,色彩鮮活、聲音悅耳的教學環境,可以將復雜的“空間與圖形”以生動的空間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主動探究學習,無疑能夠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最好的狀態。
二、優化思維,空間養成
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表現。而在小學的圖形教學中,由于空間概念不強而導致的認知上的模糊與錯誤,普遍存在于眾多學生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素材,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和演示性,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例如,在學習“對其圖形中存在多少個長方體”時,很多學生都覺得無從下手,空間思維混亂難以理清。而教師通常會直接在平面上畫出復雜的圖形,一點一線地對圖形進行講解,少數教師也會拿出很多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擺一擺。
以上兩種教學方式可能只適合空間概念較強的學生,而對于大多數空間概念弱的學生只是收效甚微。對此,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引導學生將圖形在空間上分成幾部分,在空間中將立體的圖形逐一拆開,在強化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同時,解決教學難題。
三、優化教學過程,突破難點
運動變化的事物更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動靜結合、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等空間動態中的完美轉換,多層次的感官刺激,更能提高學生的辨識效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態特長,變靜為動,將難點的教學內容“演”出來。例如,一道有關體積的數學應用題:一個長方形紙箱,內長64厘米、寬32厘米、高36厘米,小明想把外長28厘米、寬18厘米、高16厘米的長方形盒子放進去,這樣的長方形盒子可以放幾個?學生列式如下:64×32×36=73728(立方厘米),28×18×16=8064(立方厘米),由73728÷8064得出可以放9(個)。教師運用多媒體軟件演示從不同的角度將長方形盒子放進正方形中,學生們很快會發現,沿紙箱的長擺可以放下兩個長方形,如此,將長方形的寬與高變換一下位置,可以擺平鋪兩排,再根據紙盒的高度可以得出,還能夠再擺一層長方形,通過空間的動態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在空間上紙箱里只能夠擺下八個長方形。通過空間的變化我們就可以得出公式:(64÷28)×(32÷16)×(36÷18)=8(個)。通過信息化技術在空間圖形中的運用,我們可以輕松地解決學生們難以理解的難題,可見,信息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通過優化信息化技術,既可以形象地解釋數學“空間與圖形”的變化規律,又可以解決運用正常教學模式難以解決的難點。
四、情景教學,發散思維
小學階段的教育對象都是未成年兒童,知識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導,所以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教學效果通常較差。利用信息化技術將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地顯現出來,可為充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更有利的條件,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化技術創設各種的教學場景,在教學中著重凸顯“空間與圖形”的關鍵性特征,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求知欲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索中穩步提高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技術擬態演示將圓錐體盛滿水,倒入同底并且等高的圓柱體中,如此反復直至圓柱體裝滿水,學生們就會發現,將圓柱體完全倒滿水,需要三個圓錐體的水,就會直接聯想出同底等高的圓柱體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
五、豐富認知過程,培養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是教師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媒介,通過豐富學生的認知過程,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角的認識”的教學中,在分析“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這一問題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軟件,在屏幕上畫一條直線,然后一端為端點一條重疊的直線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形成第一個角,再繼續旋轉直線形成幾個新的角,讓學生們直觀地比較新出現的幾個角與第一個角的大小;進行第二次操作時,在多媒體軟件上重新畫一個角,將這個角的一條邊固定,另一邊延長一段距離,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這個角的大小毫無變化。通過以上的兩種演示,學生能夠很直觀地判斷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線張開的大小”有關,同時也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分化成組,提高課堂效率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當中,教師應當綜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程度最大化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各抒己見,認識問題,反復思考,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將學生分化成組,讓學生在多媒體軟件上自由操作,將兩個長寬高一致的梯形拼成四邊形,或者將梯形通過裁剪的方式拼成四邊形,讓學生們在拼圖中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們在自由探討的過程中無形拓寬了創新思維能力的空間,不僅形成了重要的團隊協作精神,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取長補短。優化的信息教學模式,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分享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興趣。
信息化技術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術在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認知事物的敏感度,從而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將信息化技術加入到課堂教學當中,使學生通過眼睛直觀地觀察到教師所要教授的知識的同時,能夠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遇到相似或者有聯系的教學內容時,能夠自主地從空間上去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與此同時,我們更應該努力開發、研究信息化技術的多種可教學方式,爭取全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邵利彬.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探索[J].教育信息技術,2017(6):28-30.
[2]楊 琪,田振清.內蒙古中小學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能力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7):130-134.
[3]劉 薇.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創意與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3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