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我們都把“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這句話當做調侃別人的話,殊不知這種情況在現今的農村中學教育中是廣泛存在的。教育管理體系的不完善、二胎政策對教師結構的沖擊以及學生人數的變化,是農村中學教育體系跨學科教學現象廣泛的重要原因。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15
作者簡介:張學秀,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中學教師。
美國學者舒梅克在1989年提出了跨學科教學的定義:教學將跨越學科界限,把課程的各個方面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廣闊的領域中學習。后來也有學者提出了對跨學科教學不同的理解,但對之共同的解釋是:跨學科教學是指以一個學科為中心,在學科中選擇一個中心題目進行加工和設計教學。但筆者所指的跨學科教學是現今在農村中學教育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現象:即具備某一學科專業背景的老師兼任多門學科教學或者所教科目與本身專業學科不符的現象。因而,在農村中學教育體系中,原本教體育的老師真的可能變成數學老師,甚至有的音樂老師還要承擔初二畢業會考生物科目的教學。面對這種現象,不少人感慨這是農村教育的特色之一!但除了感慨之外,我們是否應該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這種現象呢?這也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跨學科教學現象在農村中學廣泛存在的原因
1. 教育管理者未能準確把握學校教師隊伍的學科結構
在農村教育體系中,每年的新教師分配都是由各個學校上報上一級教育部門,自己學校缺什么科目的老師,相應的教育局就盡量分配所缺少科目的任課教師。而由于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師隊伍缺乏一個整體的把握,導致上級教育部門無法合理地輸送相關科目的教師到下級學校,從而造成學校教師學科結構不合理。這樣一來,就容易出現學校嚴重缺編的學科教師分不來,卻要無奈接收已相對飽和的學科教師。在上級教育部門在短期內不可能再輸送相關學科教師的情況下,學校只能讓新來的教師頂替,從而出現一個教師兼任多個科目教學或者體育老師教數學的現象。
2. 二胎政策對學校教師結構造成了沖擊
在現今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構成幾乎是清一色的女將,教師的性別結構極其不合理。而自從二胎政策放開后,越來越多的女老師選擇生二胎。就學校現實情況來看,教師的工作一般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教師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的,而女老師生二胎勢必會涉及到休假的問題。原本這個老師的工作就必須由其他老師去填補,而懷孕休假的不可預測性給學校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比如,筆者所工作的學校大部分休產假的老師都是語文、英語科目的老師,這就沖擊了原本正常的教師學科結構,導致語文、英語科目嚴重缺乏老師。學校管理者在沒有新的專業教師頂替的情況下,只能讓其他科目的教師來頂替,從而導致了音樂老師教語文現象的出現。
3. 學生人數變化大,使學校缺乏過渡期
根據國家教育部門的規定,農村中學的師生配備比是1:18。而近幾年,農村學生數量猛增,而在教師編制一定的情況下,大部分學校都存在著師生比例極不平衡,學生多、老師少的現象。比如,在筆者工作的學校,初二只有7個班,而到下一屆卻有12個班,學生人數的猛增,必然需要大量的教師來壯大師資隊伍,但由于各級教育部門管理的延時性,在短時間內并不能獲得大量的專任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管理層只能通過加大在編教師的工作量,來平衡學校的整體教學工作,所以讓一個教師教授幾個科目的現象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二、跨學科教學的有利影響
1. 有助于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
在我們的知識結構中,每一個學科都有相應學科的特性。比如語文學科強調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而數學則強調邏輯推理、強調科學性和嚴謹性。而當專業的語文老師去教數學時,其本身數學的專業性可能會不足,但在教學中卻能不自覺地帶上語文學科的特性,使原本枯燥的數字和邏輯推理在生動的語言下,也變得活潑起來,這在不經意間就加強了語文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融合。一位一線的跨學科教學工作者曾這樣評價她的工作:“在教學中,我總是不經意地巧妙地借鑒語文上的方法來講數學,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語數聯姻帶來的優勢。孩子們也很樂意接受,使一些原木枯燥的、抽象的、難懂的內容變得鮮活生動、形象具體、簡單易懂起來。‘語數聯姻,讓數學課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輕松。”由此看來,跨學科教學的老師在其自身的教學工作中也能得到樂趣,更重要的是,加強了不同學科的融會貫通。
2. 有助于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收獲。而在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教授與自己本身專業不符的科目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上自己本身的專業色彩。比如1+1這個問題,從數學的角度看,是等于2,;而從語文的角度看,則可以等于“王”這個字,這無疑會對同學們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們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減輕學生們的定勢思維傾向,培養學生們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三、跨學科教學的不利影響
3. 不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古語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對自身專業領域肯定會有更深的理解,而讓教師去教一門自己專業之外的科目,無疑是讓教師從頭開始學起。因為就不同學科本身的性質來看,不同的學科會有不同的學科特點,因而采用的教學方式、評價方式都會有所不同。跨學科教學的教師,由于要在短期內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其他學科上,對自己本身的專業學科肯定會缺乏探索和研究。我們知道,教學工作要想做得出色,從上課案例的選擇、教學方法的考究、學生科目學習情況的了解等,這些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葉瀾教授曾在她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教師應該對學科的基礎性知識、技能有廣泛而準確的理解,熟練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她強調作為專業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接受過規定的專業教育。而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不得不放棄自己原有的專業學科背景知識,而重新開始去完整地了解另一門學科的專業知識,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其原本的專業知識也是一種浪費。因而不利于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
2. 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從中學開始,我們學科知識的難度越來越大,知識之間的連續性也越來越強,因而對教師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在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教師本身專業知識的匱乏,對學科知識的整體性、連續性、邏輯性以及學科本身的歷史發展脈絡肯定會缺乏一定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專業教師與非專業教師對學科的整體把握肯定會有所不同,所以對學生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中學知識的連續性,也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某一學期沒學好,這門科目后續也難以學好的問題。在應試教育的大旗下,這無疑降低了學生的競爭力。學科知識的基礎不牢固,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3. 不利于教師及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夸美紐斯曾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雖然這句話過于絕對,過于片面,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教學既包括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雖然在新課改之后,我們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但總體而言,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評價還是學校對老師的評價,主要還是看教學質量。如果教師本身專業知識不夠硬,教得不好,必然對學生的成績造成很大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教師自身及學校整體教學質量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最關鍵的兩個部分。而在跨學科教學中,教師本身的專業學科知識未能發揮出最大的功用,這對教師本身和學生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并且,在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是屬于超負荷工作的狀態,教師超負荷地工作,不僅不利于教師個人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影響了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
跟以前相比,我們的農村教育事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發現問題,從而更好地去解決問題。跨學科教學這一現象既反映了我們現今學校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我們農村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對這一問題引起重視,從而更好地去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完善農村教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許書萌,蔡歌.美國高校跨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1):95-97.
[2]肖正德.農村教師隊伍結構的失衡問題與優化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2(4):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