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萌
摘 要: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承千年的文化和傳統藝術,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瑰寶,應該予以保護和發揚,讓其在當代社會也能繼續散發璀璨的光芒。這就需要追求藝術的意境,意境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追求,中國舞蹈對于藝術的追求是顯而易見的。在當代社會,要發展傳統中國舞,必須注重對意境的營造,本文以此為著力點,對如何營造中國舞的意境進行系統的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
關鍵詞:中國舞 意境 營造 策略
中國舞,特別是傳統的舞蹈除了關注肢體動作,音樂的配合,也十分注重對于意境的營造,這是因為獨特的意境能夠讓觀眾置身于藝術的空間,增強藝術的表現力。在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的當今社會,中國舞要想保持生命力,就必須加大藝術的表現力,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營造獨特的意境。在本文中,筆者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將首先對已經的概念進行闡述,然后從表達形式、藝術學習等方面分析如何營造中國舞的意境。筆者希望能夠為中國舞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一、意境的概念
意境在很多人看來可能是一個比較虛化的概念,它最早是由唐代的著名詩人王昌齡在其詩中提出的,將意境看作品鑒詩詞的一大標準。時代變遷,藝術不斷地革新演進,意境這個概念或是說標準被越來越多的詩人、畫家所接受。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最終做出了總結,在書中,王國維正式奠定了意境作為一種審美的標準對于中華傳統藝術的重要性。
綜合來講,意境指的是一種可以被人感受和領悟到的、意味無窮但是比較難于用語言來闡述和說明的意蘊和境界,有意味深長之意。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
在我國古代,舞蹈藝術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是我們在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上都能發現的,中國舞蹈在古代的時候就十分重視對意境的營造,并且在這一方面已經比較成熟完善了。事實證明,只有在創作舞蹈時就注意對意境的把控才能創造出真正具有藝術特色的舞蹈作品。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闡述如何營造舞蹈的意境。
二、注重中國舞形式的導引
要在中國舞蹈中營造獨特的能夠增強藝術表現力的意境首先就必須將形式的問題充分解決。舞蹈是一個集合性的詞匯,它可以被分為多種多樣的形式,而舞蹈的形式則可以被分為兩大部分,即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所謂內在形式,指的是舞蹈的結構,舞蹈的結構對于舞蹈意境的表達效果至關重要,結構必須要設計合理,從開端到高潮在到結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安排得非常合理,與中國觀眾的大眾審美相契合才能讓舞蹈能夠真正發揮意境的效能。筆者在此以當代舞蹈《中國媽媽》為例,這一作品的創作背景是抗日戰爭。在舞蹈開始時,一群窮兇極惡的日本兵正在進行掠奪和殺戮,媽媽眼含仇恨得怒視著他們,這是一副能夠揪動我們心臟的畫面。而后舞蹈簡單地交代了一下故事的背景。之后出現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出現以后,舞蹈的中心放在了媽媽們內心活動和心理的刻畫和反映上,她們展示著不同的情緒,有憤怒、有唾棄,媽媽們最后收留了這個孤苦的小女孩,從這個時間點,故事真正地來開了大幕,這一段大概占據了整個作品的20%。隨后進入作品的發展階段,舞蹈此時的中心在于刻畫小女孩和媽媽們的生活,小女孩逐漸地長大,通過一些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為觀眾們展現出了一副非常溫馨的畫卷。隨后進入作品的高潮部分,在小女孩長大以后,媽媽們將小女孩的真正身世告訴了她,并希望小女孩能夠去尋找她真正的家人。小女孩心情沉重,必須離開去尋找她的親人,但是女孩內心深處的情感最終爆發了出來,她深深地愛戀著中國的母親們,她飛奔了回來,跪地大哭,和媽媽們相擁,故事的劇情到了最高潮,舞蹈的藝術表現力在此刻完全地爆發,觀眾的情緒在此時也到達了頂點。在作品的結尾,小女孩離開了中國母親們,她帶著深深的懷念和依戀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天氣依舊十分寒冷,雪花飄飄而下,媽媽們遙望遠方,帶著深深的思念和祝福,觀眾在此時也只能發出一聲嘆息。這一作品的結構十分的清晰,高潮部分鏗鏘有力,鋪墊部分層層有序,結尾則讓人回味無窮,它營造出了意境,要表達的思想也充分地傳達給了觀眾。
而外在形式則指的是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音樂、道具、舞美等方面,這些因素對于舞蹈意境的營造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在此以作品《羅敷行》為例,羅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漢代有一名美麗的女子名叫羅敷,她到城南去采桑,她的身影和姿態讓每一個人都留戀。在這一作品中,要表現羅敷的形象,除了選擇合適的舞蹈演員之外,羅敷的裝扮、服裝、道具等都必須細致地考量。通過這些道具,導演再進行動作的設計,才能充分地刻畫出羅敷動人的形象。
三、分析中國舞的作品情境
我們這里所說的景指的是舞蹈作品所創造的特定的時空,要想充分地將舞蹈作品的感情表達給觀眾,就必須要讓情感與景交合匯融,虛實相生。而要做到情境的交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設置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能夠較為容易抒發感情的景,由于是在舞臺上進行呈現,這些景當然很多都是虛擬的,要讓觀眾融入舞蹈的情景當中必須要舞蹈演員從動作、音樂、 場景等方面加大表現力。筆者在此以舞蹈《碧雨幽蘭》為例,在舞蹈的表演過程中,編導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設計,舞臺的燈光效果維持得比較清冷,營造出了典雅的氛圍,演員也進行配合,服裝的顏色大多為水藍色,打的傘也是水藍色的,可以說在舞臺顏色的基調就是藍色。這場表演本身綜合了許多因素,刻意地營造清冷的意境和氛圍。在悠悠的細雨中,白蘭花靜靜地綻放,它是那么的與世無爭,那么的遺世獨立。演員在表達這種清雅的意境時運用了許多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例如,演員利用手中的傘,進行動作的變幻,在細雨的襯托下對觀眾的思緒進行引導。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行舞蹈的創作時,想要營造意境,并充分地表達舞蹈的思想,就必須注重對“景”的設計。
四、把握中國舞的內心活動
與上述的營造舞蹈意境的方式相比,把握人物的內心活動也十分重要。優秀的舞蹈作品毫無疑問都能給引發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讓觀眾從精神上認同這一作品,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效能是其他手法難以取代的。景是外在的,而情則是在內的將景與情完美的結合對于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的情的表達主要依賴于舞蹈演員內心的塑造、肢體動作上的呈現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溝通觀眾思想的橋梁。筆者以蒙古舞為例,我們都知道蒙古人豪放不羈,特別喜歡騎上駿馬,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自由的奔馳,這一場景毫無疑問能夠充分地展現出蒙古人豪邁的氣質,因此,在蒙古舞的表演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演員會比較頻繁地使用張開雙臂、擺動的肢體動作,或是向著遠方眺望的眼神,這都是為了充分地表達出這種昂揚向上的氣質。觀眾通過欣賞演員的動作眼神能夠感覺到自己就像真的來到了草原之上。一般來講,古典舞蹈要表達意念都會經常性地使用肢體語言和神態表情。眼睛和肢體都是能夠最直接地表達人的情感的工具,所以,要想表達好“情”,演員就要多下功夫,首先研究舞蹈究竟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然后利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和眼神將其放大,并傳達給觀眾,這樣也就營造出了舞蹈的意境。
五、向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學習
筆者在前文中就已經提到過,中國的許多傳統的藝術形式都比較注重對意境的追求和塑造,尤其是書法、繪畫和園林藝術。我國的國畫大師潘天濤就將其一生的創作經驗總結為:藝術的極致就是境界之美。繪畫最講究的就是畫中所蘊含的意味。國畫對于意境的營造比較追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效果,意如果通過眼睛就能看到就顯得淺薄了,必須是用心去體會和感受。這種觀念對于舞蹈意境的營造也具有一定的意義,舞蹈營造的意境可以從書法、繪畫等中華的傳統藝術汲取充足的營養。例如舞蹈《水墨游》中,首先舞蹈的取材就與書法和繪畫相關。在這一作品中,舞蹈演員就像兩只毛筆一樣,整個舞臺就猶如一副巨大的畫卷,演員在這一幅畫卷上縱情地揮灑,運用自己的肢體動作充分地表達著書法藝術的剛柔相濟。而中國的古典園林所崇尚的情景交融則與舞蹈意境營造的手法十分契合,二者皆是利用情景的表現讓觀者陷入意味悠長的想象之中。可以說,中國的傳統藝術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互相之間都能夠汲取到豐富的養分。這就需要舞蹈的從業者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能夠從中國傳統藝術形式中發現能夠被運用到舞蹈中的要素,并將其與舞蹈意境的營造充分的結合,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六、熱愛大自然、貼近生活、整合生命
除了筆者所論述的方法外,要營造優秀的舞蹈意境還必須更加地貼近和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藝術保護,其中蘊含著最美麗動人和畫卷、詩篇。大自然是我們進行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為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我們必須貼近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大自然的一切都能夠成為我們創作的資源。除此之外,我們進行舞蹈意境的營造最終還是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情,而我們的感情大都來自于我們的生活,要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進生活,在生活中發現人間的眾生百態,體味生活帶給我們的情感,這樣才能創作出蘊含意境,既能陽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的舞蹈作品。
結語
舞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歷史甚至能夠追溯到上古時代。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一直關注營造舞蹈的意境,從而增強其藝術的表現力,真正地塑造舞蹈的靈魂。如何營造舞蹈已經也一直是學者專家關注的重點,實踐證明,只有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融入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貼近生活,從其他傳統藝術中汲取養分,才能創作出真正具有中國意境的中國舞蹈。在本文中,筆者對此課題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和研究的展開提供一定的參考,也希望中國舞能夠不斷發展,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為人民群眾呈現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媚.關于中國舞意境營造的若干思考[J].戲劇之家,2016(17).
[2]張璋.談中國古典舞作品中的意境美[J].歌海,2015 (4):113-114.
[3]鄧捷.當代中國古典舞創作意境的營造[J].邢臺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