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貴松
摘 要:“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和“華文慕課”是我國大學開放在線課程的四大平臺,已有81門藝術類慕課運行。但無論專業藝術技能院校藝術教育、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綜合高校藝術專業教育還是非藝術類專業藝術文化教育,仍未形成主動關注和打造品牌課程與優質師資的意識。慕課首先是體現教育公平和社會服務,其次是增強大學教育影響力和社會聲譽,再次是提升高校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最后是對校內卻并沒有很大的利用空間。“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大學藝術教師追求的教育境界,更是美麗中國世界展現的傳播之道。
關鍵詞:藝術慕課 高校教師 教學境界
一、問題:高校慕課優質師資
“慕課”(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意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第一門慕課是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斯大卡大學西蒙和唐斯開設的《連通主義與連通知識》,被翻譯成六種語言①。
“慕課”進展最重要的突破發生在從2011年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專家特龍和諾維格《人工智能》吸引了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人參與學習。很快,Udacity、Coursera、edX高等教育領域三大慕課聯盟相繼成立,因而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這場教育風暴震動了整個高等教育界,引發了各界的密切關注,喚起了對教學模式的重新審視,標志著教育開始走出工業文明,步入數字化時代②,而藝術教育就是其中最吸引學習者的課程類型之一。
我國大學開放在線課程平臺主要有“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華文慕課”四家(“超星慕課”和智慧樹網也是很有社會影響的MOOC平臺,“超星慕課”更側重于專業課和制作支持,智慧樹網則定位學分課程共享服務,限于篇幅,另文闡發)。其中“中國大學MOOC”已成為目前國內參與建設高校最多、開課數量最多、總選課人數最多的慕課平臺,但90%的國內高校尚未開展慕課課程、平臺建設,已有的慕課平臺大都只引進高校優質課程資源,未形成主動關注和打造品牌課程與優質師資的意識③。
二、資源:大學藝術MOOC平臺
“中國大學MOOC”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愛課程網與網易云課堂2014年5月聯合推出,承接教育部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任務,向大眾提供中國知名高校的MOOC課程。注冊用戶已超500萬,課程近2000門。其中,20門藝術類慕課資源信息見表1。
從主講教師來源看,四川大學李利是華西醫院皮膚科主任、華東師范大學石春軒子為女高音歌唱家、高等教育出版社任德山是編審,雙師型教師的加入,為大學MOOC教學的實踐性拓展助力。
大多數課程還是由教師獨立講授,四川大學實用性的《化妝品賞析與應用》開課次數最多。同濟大學《風景園林景觀設計原理》、《建筑評論》和臺灣云林科技大學的《2D動畫制作》由2-9人擔綱,但教學團隊建設還不是“中國大學MOOC”藝術類慕課的主流。
“好大學在線”是中國高水平大學慕課聯盟的官方網站,由上海交通大學與百度及金智教育合作,2014年4月上線。其學分互認機制可與“中國大學MOOC”大學先修課媲美。目前有課程近500門,其中16門藝術類教育資源見表2。
黃鋼教授《醫學與繪畫藝術》這種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新可謂MOOC教師楷模。
清華大學“學堂在線”作為“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成果的應用平臺,是國內三大典型慕課平臺中最早啟動的(2013年10月),通過國內外一流名校開設的免費網絡學習課程,面向全球提供系統的高等教育,其中44門藝術類課程見表3。
哈爾濱工業大學胡修瑞副教授《中國傳統藝術——篆刻、書法、水墨畫體驗與欣賞》在“中國大學MOOC”同時開出,都很受歡迎,這和教學內容的大眾性很有關系。除專業藝術院系外,工科專業教師開設的《寶玉石鑒賞》等充分體現了藝術教育的交叉性與綜合性。
隨到隨學的自主模式,是學堂在線的一個教學創新。化整為零“微慕課”也是教學設計亮點,如華東師范大學吳睿睿副教授既有隨堂模式的《歌唱啟蒙與表演——教你成為歌唱達人》,又有自主模式的《基礎樂理》微慕課;寧波大學王蕾既有《音樂與健康》大課,還有《名人的音樂處方單》等微慕課,都是教學模式創新。
“華文慕課”平臺由北京大學與淘寶教育共建,于2015年5月4日正式上線。該平臺上已開設科學、人文、經管、計算機、教育、藝術等66門課程,合作高校現有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兩所,是四大慕課平臺中規模最小的平臺。目前藝術類課程雖然只有畢明輝副教授《20世紀西方音樂》1門,但它卻是2013年9月首批嘗試在國際在線教育平臺(edX)發布課程的國內高校課程,影響比較大。
21世紀中國高等藝術教育包括專業藝術院校、師范院校中普遍設立的藝術院系科、部分綜合大學中的藝術系科,以及其他各類高校開始擴展的藝術專業④,還有非藝術類專業藝術文化教育。可以看出,上述81門藝術慕課已覆蓋這四種類型藝術教育領域,發展很快。
就慕課而言,首先是體現教育公平和社會服務,其次是增強大學教育影響力和社會聲譽,再次是提升高校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最后是對校內卻并沒有很大的利用空間。藝術教育的體驗性也使慕課在藝術院系目前還主要是輔助教學。
三、境界: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建設的在線課程總數已超過1400門,課程平臺為高校定制課程達5600多門次,累計1700多所學校在平臺上選用或定制課程,高校和社會學習者選課人次首次超過3000萬。
按照綜合藝術觀,一個僅僅具有專業知識的人與一個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語的⑤。但對參與慕課的高校教師來說,能夠成為明星教師并實現名利雙收的畢竟屬于少數。
如果沒有建立起對教師投入的實質性獎勵和合理的回報機制,其參與慕課制作的積極性和熱情必將受到打擊,質量難以持續保障⑥。而藝術MOOC教師更是如此,加強師資培訓和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障,是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的明確要求。
藝術美學導師王國維云:“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⑦藝術MOOC,也可如是觀。
除了課程教學內容創意之外,MOOC教學內容傳播技巧也不容忽視。二者都是“入乎其內”的有機組成部分。美國西得克薩斯A&M;大學羅斯教授為高校教師制作優質的在線課程視頻提出四點建議:聲音平衡、視覺平衡、傳統與創新的平衡和人格平衡⑧。
“出乎其外”,在這里指的是MOOC不是課堂教育的全部,線下師生面對面的交流無可替代。有學者認為,“入乎其內,或許只是條件和技術問題。出乎其外,需要的是意志和勇氣。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則需要超越的曠達與自由的審美智慧。”⑨大學藝術MOOC教師要追求這種教育境界。因為在超智能社會、開環大學和虛擬教室共生的時代,大學教師所關注的不僅是教育+互聯網技術,同時更要注意這種教育發展將會對政治、經濟、社會產生怎遠的影響。
審美文化既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以相關政策、法令高瞻遠矚的有力推動和調控,又離不開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具體藝術教育實踐中的自覺努力。大學藝術MOOC的教師因素研究,是藝術教育新的學術增長點。我國慕課在國內已經有相當規模的用戶基礎,但在“走出去”的路上,還是任重而道遠⑩。
作為五千年藝術大國,中國大學藝術課程的學科滲透與融合及MOOC的海外影響,是美麗中國向世界展現的傳播之道。
注釋:
①李青,王濤. MOOC:一種基于連通主義的巨型開放課程模式[J]. 中國遠程教育,2012(3):30-36.
②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12.
③萬玉鳳.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發布2016中國慕課行業研究白皮書[N].中國教育報,2016-10-11(3).
④周星.中國藝術教育基本狀況與學科發展[J].藝術教育,2007(2):4-5+23.
⑤騰守堯.公司化社會與審美文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⑥楊三喜.開發慕課少些功利心[N].中國教育報,2017-03-29(2).
⑦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⑧王慧.大學教師在線課程制作指南[OL].麥可思研究,2017-03-27.
⑨周偉業.網絡美育——藝術教育的媒介視角[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⑩美國Classcentral網站發布50門最受歡迎的知名大學在線課程(慕課),只有一門是來自我國的清華大學。引自王慶環.我們的幕課是否“待字閨中”[N].光明日報,2017-0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