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鋼琴對于演奏者來說,不僅要有效地領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同時也需要演奏者把握其作品結構性特征。本文主要介紹了鋼琴演奏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結構感及分析實踐策略。
關鍵詞:鋼琴 演奏者 教學 結構感 實踐策略
一、 鋼琴演奏教學中培養學生結構感的教學原則
1.融入多元化的審美教育
實現對學生的多元化審美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藝術發現和鋼琴形象塑造能力大有裨益。鋼琴藝術作為一種多元化審美教育的理念,是由德國作曲家、音樂學家沃夫崗提出。沃夫崗認為,音樂和其他各種藝術形式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各種藝術形式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精華,鋼琴音樂文化中也能體現出中國文化的精髓。“柔順靜態”則在鋼琴藝術中最突出的特征,能在音樂中體現出一種平和、安穩且柔順的狀態。例如中國鋼琴作品《彩云追月》,音樂里體現了對大自然敬畏的一種心理。這種音樂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山水之間的寧靜以及享受意味深遠的恬靜生活狀態。通過對藝術的追求、塑造和分析而產生的音樂的整體意境,是多元化的音樂審美教育意義。與以往傳統的、單一的鋼琴教學相比下,實現多感官與各種文化沖突的審美教學,可以讓學生的視野進入更廣闊的藝術文化空間。尤其是在中國鋼琴作品中,中國鋼琴音樂具有與生俱來的一種含蓄內斂的藝術表達。音樂中這種含蓄內斂,體現了音樂的內在美。從音樂形式以及藝術品味上就是能夠帶給人一種耐人尋味的感覺,不隨意彰顯的美。通過對其他藝術的觀察、思考與分析,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發現藝術規律,進一步能夠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結構的感知能力。
藝術的本質還是體現在其組織性上,它追求的是一種秩序和形體。藝術家的人物設定在于將混亂的經驗,通過一定的裁剪、安排,將其變為更具有趣味的結構特征。在鋼琴音樂創作中,音樂織體構圖就其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經驗的鋼琴演奏者,往往關注的是音樂的譜子要求或是細節方面的內容,這就使得他們的演奏作品缺乏基本的音樂線條構思和藝術感。所以,基于這些問題,我們也應該重視到音樂結構感的重要性,如果學生不了解作品的結構,不懂得具體的主題脈絡發展情況,更不了解聲部之間的對比和聯系,那就會導致整個作品結構十分松散,存在著主次不明的情況,進而會影響到鋼琴演奏的效果。
鋼琴演奏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鋼琴演奏技巧層面上,而要采取通過多感官,多元化的審美教育方式,讓學生對鋼琴演奏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要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演奏經驗,讓學生通過對鋼琴音樂的中不斷分析和判斷實現對鋼琴音樂結構的思考習慣,對音樂的結構的整體性有一定的認知能力。
2.強化學生對整體音響的構建能力
只要學生建立起初步的音樂結構意識,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音樂作品進一步訓練學生的內心聽覺意識。什么是音樂的內心聽覺,如何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內心聽覺。首先音樂內心聽覺是指內心出現的音樂活動。其次通過內心聽覺構建出一種意向能力,它具有強大的創造性和先導性,能夠進一步優化整個音樂活動的發展,這是演奏者需要進一步掌控的框架能力,也是塑造音樂必備的技術手段之一。
事實上,在學習到一定階段以后,鋼琴的動腦的訓練比訓練鋼琴技巧更重要。首先要理解作品的創作風格和音樂類型。其次要揣摩出作曲家的音樂創作內涵。其次,要制定適合自己的演奏計劃。在具體的鋼琴演奏過程中,要先用耳朵聽,然后再用腦部思考,最后才能夠落實到手上。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聽的作用。聆聽是學習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鋼琴學習中的聆聽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要聆聽和學習不同鋼琴家的優秀演奏作品,建立音樂的最初的音響記憶,從而建立起對作品的音樂印象。另一方面要多聽自己的演奏效果,很多學生缺乏聆聽自己演奏,這也會進一步影響到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很多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沒有認真、仔細地聽過自己彈的究竟是什么,而是關注手指的動作和技巧,忽略了聲部的層次變化,這樣也不利于其建立起對音樂的結構感。
內心的聽覺訓練可以從兩個層次入手。一個是橫向的關系旋律,一個是縱向的聲部層次問題。從橫向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從整個旋律中找到音樂的風格變化以及作曲家的創作特點。在此基礎之上,分析旋律的具體的樂句和音色的變化。最后,要能夠確保整個旋律線條的完整性,無論節奏強弱,都不能破壞其完整性。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和聲的架構和分析是重要組成之一,演奏者要學習不同時期的和聲運用,了解和聲運用特點。所以,在一些優秀作曲家的作品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不同的和聲組合,它們雖然不是主要旋律,但是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適時地突出強調一些內容,也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訓練過程中,必須對聲部進行合理的安排。
3.提升學生對作品的駕馭能力
如何實現對音樂本體的分析,將整體的演奏布局合理安排,這是培養學生結構感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鋼琴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需要不斷實踐的內容。曲式結構、復調以及和聲等內容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是有很多學生對于這些課程的學習仍停留在一個理論的階段,并沒有將其徹底地應用于演奏過程中。這就容易出現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所以,在具體的鋼琴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分析,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將自身所學的音樂理論運用到表演當中,實現對整體演奏布局的合理調控,進而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駕馭能力。
二、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結構感的實踐策略
1.注重培養學生的演奏技巧
在鋼琴教學中,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結構感,需要讓學生更進一步地掌握演奏技巧。在把握鋼琴作品時,演奏技巧是展現一個音樂的重要內容,要想作品能夠有表現力,能夠有一定的完整性,把握好結構感,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對演奏技巧的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韻律節奏以及演奏節奏,進一步讓學生對于音樂作品有更好的掌控能力。對于不同的音樂,傳遞不同的情感。在鋼琴表演教學中,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演奏技巧,對樂曲的旋律做簡單的處理之后,能夠降低演奏的難度。對于不同的章節,實現不同的情感掌控,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旋律的認同感。在演奏技巧不斷提升的同時,學生對于樂曲的結構感也能夠有一個更好的認知。
2.培養學生的結構劃分能力
在鋼琴演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鋼琴演奏教學,同時也要讓學生去進一步體會樂句的聯系。教師應當對作品的框架進行確立,然后讓學生在理解情感的基礎上,實現對樂句、樂段的理解聯系,通過結構劃分,讓學生對于音調的演奏、走向都能夠有一個更清楚的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讓學生對鋼琴樂句演奏的理解與練習更上一層樓。學生對于音樂表演的情感、節奏表達也能夠掌握得更加游刃有余。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出學生在結構感方面的內容。在訓練鋼琴讀譜中,1快速讀譜 2聆聽不同音樂家的優秀作品。3速度要放慢,等達到熟練后可以逐步將演奏速度慢慢提升。
3.注重培養學生把握結構特點的能力
在培養學生結構感的過程中,要能夠幫助學生去把握結構特點,這樣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通常狂想曲,鋼琴的協奏曲、奏鳴曲在鋼琴表演時,規模較大,且結構嚴謹,內容豐富。所以,在具體的演奏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其特點的排列,這樣才能夠找到一定的規律。事實上,不同的樂章間都存在著不同的聯系,所以在演奏時也要按照固定的邏輯關系進行,合理地組織演奏過程。這樣通過把握音樂結構特點,可以增強學生的感受能力。視奏是鋼琴演奏重要部分,首先要先掌握樂曲的節奏的音樂的風格。其次,在視奏中如果出現斷開,不要糾纏這一點錯誤,而是要跟著節奏一直彈奏。不要因為一處錯誤而耽誤整首曲子演奏。教師要鼓勵學生大量視奏不同鋼琴風格作品。通過練習在擁有了一定的視奏能力之后,演奏的質量和速度就可以得到鍛煉。在具體的表演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充分地展開想象。基于結構特點培養的結構情感,一定要有一個差別對待的過程。組曲和套曲與協奏曲、奏鳴曲是不同的。組曲的曲式結構十分單一,需要在各個小的音樂中展示描寫,以此來突出音樂結構的變化,所以在對其進行結構教學時,要注意讓聽眾能夠得到情感上的共鳴,進一步提升鋼琴作品的演奏質量和整體效果。
4.培養學生音色布局的把握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結構感,還需要強化學生對于音色布局的理解。通過音色布局,實現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在演奏時,一些細微的點都能夠影響到整體音色,在這方面必須得到演奏者的重視,通過對音色特點的把握,去展現整個鋼琴作品的結構和特點。在教學中,鋼琴教師可以試著參考弦樂的教學方式來優化鋼琴教學,將不同的音色展現方法進行整合,將不同的鋼琴作品比較,進一步發現音樂材料、樂句之間的潛在關系。不同的演示方式可以將材料相同的音樂表現出不同的效果,以此來凸顯音樂的框架。在音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音色去表現樂曲,不僅可以突出樂曲風格以及不同的情感,同時也能夠使得鋼琴作品越來越豐富,提升演奏者對作品的二次創作能力。
結語
在鋼琴作品中,其音樂性的優化需要貫穿多種因素,作品的曲式結構大多都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樂曲的發展在于多樣性與豐富性。作曲家在創作音樂時,往往會通過各種手段使得音樂具有集中性和豐富性,音樂作品保持在一個持續發展的狀態。所以,演奏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結構感。在鋼琴學習中, 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結構感,對于鋼琴教學來說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單純的技巧性訓練已經不能滿足高校的鋼琴教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從全方位來提高鋼琴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妍星.鋼琴教學中的學生樂感培養路徑探索[J]. 戲劇之家,2016(15).
[2]鄒永紅.從教學論角度研究鋼琴教學的意義——評《鋼琴教學論》[J]. 中國教育學刊,2016(1).
[3]孫光宇.高校鋼琴即興伴奏技法教學與改革探究——評《鋼琴即興伴奏寶典》[J]. 中國教育學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