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培森 周滿霞 張功安 郭永堅
【摘要】 目的:探索與分析運用實脾益肝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脾虛肝郁型)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方法:將本院2015年3月-2017年6月接收并確診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癥候屬脾虛肝郁型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予實脾益肝湯進行口服治療,治療3個月后進行臨床觀察及統計學處理,比較與分析兩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治療組患者的各項肝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治療效果更好,不良反應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實脾益肝湯治療脾虛肝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 實脾益肝湯; 慢性乙型肝炎; 脾虛肝郁
Clinical Study of Shipi Yiga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Depression)/LIAN Peisen,ZHOU Manxia,ZHANG Gong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8,15(12):004-007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hipi Yiga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depression),providing effectiv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Method:From March 2015 to June 2017,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number,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Shipi Yigan Decoction for oral,after three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wo group were compared.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liver function index change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liver function indexe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had better effect,less adverse reaction(P<0.05).Conclusion:Chronic hepatitis B(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depression) treated with Spleen Yigan Decoction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can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 Shipi Yigan Decoction; Chronic hepatitis B; Spleen deficiency and liver depres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Huatuo Hospital of Zhaoqing Duanzhou District,Zhaoqing 52606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2.002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以血液與體液為介質進行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態的傳染病[1]。臨床表現較為復雜與多樣化,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容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病例可轉變為原發性肝細胞癌[2]。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主要為抗病毒藥、免疫調節劑、輔助用藥及疫苗等,且大多數以西藥為主,但長期的用藥實踐表明,當今,西藥制劑在取得一定療效的同時,不可避免存在發熱、肌痛、頭痛及乏力、厭食、惡心、脫發、白細胞減少、抑郁、乏力等不良反應,因而在使用上要多加謹慎。另外,有研究表明,當人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時,易引發不完全免疫耐受的產生和HBV的基因突變,導致病毒清除困難,從而引發慢性肝炎[3]。因此,為了探尋一種有效改善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標、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以及利于推廣使用的治療方法,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特色優勢,本院中醫內科對80例患者進行了臨床研究,重點比較了兩種不同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中醫內科門診在2015年3月-2017年6月期間,共接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女42例,男38例。所有患者依次經過醫生問診、肝功能檢測、病毒標志物檢驗,并結合B超等影像學手段進行檢查診斷,參照2015年10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會西安會議聯合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方案》,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和《中藥新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疾病標準,由兩名及以上的西醫醫師和中醫醫師共同確診,80例接收者均為脾虛肝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①急性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攜帶者;②具有肝炎癥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③同一病源檢測陽性,發病日期不明,或雖無肝炎病史,但影像學、腹腔鏡或肝活體組織病理檢查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改變,或根據癥狀、體征、化驗綜合分析亦可做出診斷。(2)中醫辨證符合脾虛肝郁型:主證:脅肋脹痛,食后腹脹或腹脹午后加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時溏時干。次證:惡心暖氣,煩躁易怒,時時太息,神疲懶言,舌質淡,脈弦或弦緩。(3)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排除標準:(1)經檢測證實由藥物中毒,乙醇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2)除HBV感染外,其他類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慢性肝炎;(3)合并肝癌、肝性腦病,以及嚴重的心腦血管、肺、腎、內分泌和造血系統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晚期肝硬化患者;(5)妊娠或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6)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外,研究過程中凡出現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和安全性判定者、發生嚴重的不良事件、并發癥或特殊生理變化、不接受繼續治療、合用影響療效藥物的患者統一做退出研究處理。
1.2 方法 對照組:每天給予葡醛內酯片(山東方明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2630),3次/d,1~2片/次,于飯后用溫水送服,同時服用聯苯雙酯滴丸(北京協和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0980),3次/d,15 mg/次,飯后口服,ALT正常后改為7.5 mg/次,2次/d,1個月為一療程,共用藥3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相同的西藥用藥基礎上,聯合使用中藥方劑實脾益肝湯對患者進行治療,方劑組成具體包括黨參30 g,白術15 g,炙甘草10 g,萊菔子15 g,山楂30 g,枳殼15 g,莪術10 g,谷芽30 g,麥芽30 g,龍膽草3 g,柴胡15 g,黃芩15 g,赤芍15 g,每日一劑,用水煎服,早晚各一次,1個月為一療程,同樣用藥3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分析與比較兩組治療方案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并進行6個月的隨訪。比較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肝功能指標[谷丙轉氨酶(ALT),谷氨酰轉肽酶(GGT),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總膽紅素(TBIL)]的變化,以及B超和HBV-DNA-PCR定量。ALT正常值為5~40 U/L,GGT正常值為7~49 U/L,成人ALB正常值為35~55 U,A/G正常值為1.25~2.5,TBIL正常值為5.10~19.00 μmol/L。
1.4 療效判定標準 證候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證候療效判定標準(照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會西安會議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訂)進行判斷[4]。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注: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B超檢查結果:按《中藥新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B超檢查病情分度標準進行分析[5],①輕度:肝脾無明顯異常改變。②中度:可見肝內回聲增粗,肝臟和/或脾臟輕度腫大,肝內管道(主要指肝靜脈)走行多清晰,門靜脈和脾靜脈內徑無增寬。③重度:可見肝內回聲明顯增粗,分布不均勻;肝表面欠光滑,邊緣變鈍:肝內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輕度狹窄、扭曲;門靜脈和脾靜脈內徑增寬;脾臟腫大;膽囊有時可見“雙層征”。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四格表確切概率及Radit檢驗,多組數之間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80例接收者均為脾虛肝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女21例,男19例;年齡28~76歲,平均(34.5±2.7)歲;病程5~9個月,平均(6.0±1.5)個月;治療組40例,女21例,男19例;年齡29~75歲,平均(33.5±1.2)歲;病程5~10個月,平均(6.5±1.2)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的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中的ALT、GGT、ALB、A/G、TBIL含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3個月后兩組的各項指標均有所改善,且治療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用藥過程中,兩組患者均出現厭食、惡心、頭暈等癥狀,且治療組例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4 兩組療效比較 通過對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的B超和HBV-DNA-PCR定量進行檢測,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一般會超過半年,亦可隱匿發病,通常在體檢時發現。癥狀多種多樣,易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發病期間,患者的消化功能、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紊亂與功能下降,同時伴有四肢乏力、易怒、面色晦暗等癥狀[6]。經病理檢查顯示,患者體內ALT、AST、GGT及總膽紅素會反復或持續升高,A降低,G增高,造成A/G降低或倒置,從而顯示出肝功能的下降,因而在臨床上常被用于檢測肝功能損害的敏感指標[7]。
臨床上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總體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清除HBV;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及其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8]。與此目標相應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4個關鍵是:抑制/清除體內肝炎病毒、保護肝細胞、調控免疫功能和阻斷/逆轉肝纖維化[9]。目前國內外主要以西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如雙環醇片、葡醛內酯、聯苯雙酯等,價格較高的同時,長期服用引起的副作用也較為明顯[10]。我國醫學史沒有“病毒性肝炎”這一稱謂,更無“慢性乙型肝炎”的提法,慢性乙型肝炎屬于中醫學“脅痛”“疫毒”“郁證”“鼓脹”等病范疇[11]。主要發病機制為濕熱疫毒侵襲,蘊蒸肝膽而致疏泄失司,脾胃阻遏而運化失常,病勢纏綿,脾虛肝郁,氣血失和,陰陽失調;或先天稟賦不足,外邪乘虛而入,因此許多醫家認為肝氣郁結,而生百病,應以疏肝解郁為治療大法[12]。有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脾虛肝郁者居多,濕熱內蘊者次之:虛證居多,占63.2%,實證占36.8%。脾虛肝郁型特點是“虛實錯雜,以虛為主”,多見于慢性活動性肝炎,病理多表現肝細胞變性和輕度炎癥[13]。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脾虛肝郁證患者絕大多數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尤其表現為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同時亢進,出現雙向紊亂,其次,脾虛肝郁證患者存在著小腸吸收功能障礙,這就是脾虛肝郁者之所以會出現困倦、納呆、腹脹、便溏等消化吸收代謝紊亂癥狀的原因,但就其肝功能來看,臨床觀察表明,絕大多數血清膽紅素正常,ALT輕度波動性升高,白蛋白基本正常或稍低,球蛋白基本正常或略增高,其病毒復制程度較低,或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病變活動性不強,病理學改變以慢性遷延型肝炎為主[12]。胡日旺等[13]對80例慢性肝炎肝穿活檢證實,其中脾虛肝郁型的病理改變較輕,枯否氏細胞反應少,未見到纖維組織增生,無假小葉形成。由此看來,脾虛肝郁證時,肝纖維化往往處于早期,程度較輕,這為臨床早期抗肝纖維化治療,控制病情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我國的中醫藥治療多以辨證使用中藥湯劑及中成藥為主,本次療法采用的中藥湯劑,以黨參、白術、谷芽、黃芩、山楂等為主要成分,通過13味中藥材的合理配伍,可有效達到健脾疏肝解郁、除濕解毒的作用。其中,黨參可補氣養血、和脾胃、生津清肺,黃芩可益于脾,山楂、萊菔子可健脾胃、促消化,白術可益氣健體,龍膽草可保護肝細胞,柴胡、赤芍具有抗病毒功效等。相對于抗病毒的西藥制劑,該類藥物具有簡便廉驗、副作用小、治療成本低的優點,對遏制日益增長的醫藥費用、減輕患者及社會經濟負擔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節省了患者長期甚至終身口服抗病毒藥的治病時間,增加了勞動時間及休息時間,利于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另外,該方案治療效果突出,容易推廣應用,對醫院的業務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本研究共收集了80例脾虛肝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了臨床試驗,結果發現,治療組患者在服用實脾益肝湯結合常規西藥進行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明顯改善,患者的康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更少,充分說明了實脾益肝湯對于治療脾虛肝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性與安全性,值得在今后的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郭峰,王曉忠,馬燕,等.基于復雜網絡的曾斌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7,24(2):94-97.
[2]丁善龍,王杰,魯鳳民.乙型肝炎研究及我國防治現狀[J].傳染病信息,2013,26(6):369-372.
[3]許晶瑤,謝韜,姚文清.發展中國家乙型肝炎流行、預防和控制[J].中國公共衛生,2016,32(1):31-34.
[4]王貴強,王福生,成軍.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2):1941-1960.
[5]紀翠霞,胡九東,邢練軍,等.乙型肝炎慢性化機制的研究現狀[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28(2):149-152,160.
[6]盧婉玲,詹蕓,陳月崧,等.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J].當代醫學,2013,19(9):1-3.
[7]楊律,范明亮,許沉龍.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檢驗在乙型肝炎診治中的意義[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0):5110-5111,5120.
[8]崔琨,范公忍,姬勝杰,等.阿德福韋酯聯合丹參片治療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21-23.
[9]王寶華.乙型肝炎治療的研究現狀及進展[J].熱帶醫學雜志,2013,13(8):1054-1056.
[10]陳北昌.慢性乙型肝炎治療研究進展[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7,38(3):117-119.
[11]李游,顏迎春,王妍,等.慢性乙型肝炎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5):174-176.
[12]楊麗春,李國軍,李冬蓮.乙型肝炎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及其研究進展[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4):150-151.
[13]胡日旺,尉新蓮,韓玉華.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檢臨床病理探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34-35.
(收稿日期:2018-04-17)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