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琴
摘要:“胡吶喊”是湖南桃江地區的一種原生態高腔山歌,在桃江地區民間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文學藝術也在朝越來越豐富多元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人們的欣賞風格與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胡吶喊”究竟蘊含什么人文價值?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的重要現實問題。本文擬對“胡吶喊”的人文價值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更好地認識理解“胡吶喊”的社會歷史人文價值,以期為政府相關部門決策如何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胡吶喊” 人文價值 歷史價值 社會價值 藝術價值 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019-03
“胡吶喊”是湖南桃江大栗港地區獨有的一種高腔山歌,“吶喊”就是大聲歌唱、大聲宣泄,“胡”有“隨心所欲”之意,表示在演唱中可以根據歌者的情緒而隨性編創歌詞,即興性強。演唱中拖腔、下滑音、裝飾音以及顫音的使用使其曲調的韻味悠長,耐人尋味。演唱者基本為成年男子,多以獨唱、小組唱為主,也有自問自答、人聲幫腔等形式,全靠氣息的支撐,用窄嗓把音逼到頭腔共鳴,聲音尖而高,能發出類似女聲的聲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胡吶喊”是千百年來桃江人民集體智慧創作的結晶,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
一、“胡吶喊”的歷史價值
“胡吶喊”在民間廣泛傳唱,反映了桃江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一)在物質文化方面
“胡吶喊”是桃江民間廣泛用來傳授生產、生活知識、提高勞動效率、消除疲勞的手段,如插秧時的《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秧田里扯秧叫秧苗,移過田塍叫禾苗,娘屋里做女叫大姐,生男育女叫家娘”。《打鼓插秧歌》“看噠插秧看噠干,看噠五谷進噠倉,看噠哥哥討嫂嫂,一同劃去又劃回”。一人唱眾人和,場面熱烈,氣氛詼諧,使得歌曲格外生動,極富生活氣息。這樣工作效率高,能很好地消除疲勞。
(二) 在精神文化方面
“胡吶喊”與當地傳統婚戀方式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古時,就有以山歌談情說愛,選擇配偶的習俗。千百年來,桃江人民代代相傳,用山歌表達自己對美滿婚姻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創造了獨具魅力、膾炙人口的情歌,其中有許多讓人拍案叫絕的精彩句段。如薅草歌《六月里太陽似火燒》中唱到:“六月里太陽似火燒,苦噠情哥在田中把草薅。叫一聲我的哥,你加勁扯加勁薅,姐繡一朵幾烏云你遮日頭。”就表達了心疼哥哥在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質樸之情。
如《五更月明》中“流啪灑把門關,關噠門來不滅火,滅噠火來不吹燈,過了二更等三更”“系不起的羅裙抱起走,扯不起絲鞋撒起行,雙手扯開繡秀房門,只問情郎哥來得咯夜深”。《十根絨線》“游魚子愛耍水上飄,情郎愛耍抱姐腰”“瓜瓢里裝肉姐愛嫖,洞賓愛耍樂遙遙”等,或直接或委婉,唱出了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的苦苦等待、癡癡相思和難舍難分的心情。這些唱段能讓人在繁重的勞動之余自娛娛人,調劑生活,凈化心靈。因此,“胡吶喊”是桃江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娛樂活動的重要來源。
二、“胡吶喊”的社會價值
“胡吶喊”內容豐富,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這項民間悠久的自娛自樂活動,對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拉動旅游經濟市場,起到不可忽視的社會作用,其社會價值是研究社會學的珍貴資料。
(一)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胡吶喊”起源于桃江大栗港地區,桃江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物質生活貧乏、單一,每天重復、單調的勞動,唱山歌是唯一排遣勞苦、獲得慰藉的方式,因此“胡吶喊”自然而然成為了他們最熱衷的娛樂方式。閑暇時喊上一嗓子,或是圍坐一起聽人唱著“胡吶喊”,給心情帶來快慰,使精神得到放松,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二)促進社會和諧
在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們金錢化的價值觀念影響越來越深,人們越來越忙碌,人際關系越來越冷淡,推動民俗文化的發展,豐富群眾業余生活能很好的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胡吶喊”是一種傳統藝術,它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價值觀。通過“胡吶喊”,歌頌傳揚真、善、美,批判揭露假、惡、丑,滲透著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承載著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教育的精華和民間藝術的優秀文化。欣賞“胡吶喊”、讓“胡吶喊”進社區、參加社區文藝活動是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休閑方式,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積極為社區文藝活動準備節目和獻計獻策,實現近距離接觸,感情自然更融洽。因此,“胡吶喊”的普及與推廣為廣大人民群眾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提供了機會,促進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三)拉動旅游經濟市場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開發“胡吶喊”旅游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開發“胡吶喊”旅游也會給桃江人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增加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開發“胡吶喊”旅游還能改善基礎設施,從而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等。因此,“胡吶喊”是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力度進行宣傳和包裝,為開發旅游資源而組織民俗展示,把“胡吶喊”和其他獨具特色的桃江民俗,結合起來,建立民俗村,打造飲食、娛樂、旅游一體的旅游模式,擴大“胡吶喊”的接受度和影響力。
三、“胡吶喊”的藝術價值
“胡吶喊”在于它來自民間歌手的口耳相傳,是千錘百煉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不拘一格,雅俗共賞
“胡吶喊”聲音翻山越嶺、酣暢淋漓,這樣的聲音只有在原始的、散發鄉土氣息的環境中才能產生。“胡吶喊”在創作手法比較隨意,不拘一格,講究即興演唱,演唱時無拘無束。同時內容題材豐富,既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歌詞又通俗易懂,貼近百姓生活,雅俗共賞,讓人們領略音樂的自然美,久久陶醉其中而不乏。
(二)自成一家的地方特色
民歌是人民群眾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即興編唱、口頭傳唱而形成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間音樂。“胡吶喊”音樂多用羽調式、徵調式,極具地方特色。自成一家的地方特色最顯著是體現在方言的運用上,本區方言比較復雜,有“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調”的說法。“胡吶喊”語言風格根植于桃江方言,一定要用桃江大栗港方言演唱,才能傳神。如《六月里太陽如火燒》的歌詞:“六月里太陽似火燒,苦了情哥在田中把草薅”中的“情哥”讀音為“yíng guo”“田中”的“田”讀音為“lián”,如果用標準語言來唱味道就不同了。地方方言是“胡吶喊”傳情達意的基礎,原汁原味的方言更使胡吶喊保留了自己鮮明的地方特色。
為使“胡吶喊”的演唱完美地表達歌曲情感,在演唱過程中增加了語氣、韻律轉換的襯詞,或以襯詞來作韻腳,來進行情感烘托,使唱腔更具有濃厚的韻味,更加貼切地表達思想情感,更加符合當地人的審美情趣。如《太陽扭扭往西斜》的第一句“(呃)太陽(咧)扭扭(咧)往(哪)西(的)斜(哪啊衣)”一句就用了8個語氣性襯詞。這些襯詞多用于樂句的連接處和拖腔后面,以增強語言的語義和音樂的色彩,強調情感和力度,少了這些襯詞就失去了“胡吶喊”的特色。
總之,“胡吶喊”是桃江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創造形成的,體現了桃江人民的聰明才智,反映了桃江人民本土生活的本質,“胡吶喊”是桃江優秀文化的藝術結晶。無論從文藝學、民俗學、民間文學還是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音韻學等各方面來衡量,“胡吶喊”都具有深廣豐美的藝術價值。
四、“胡吶喊”的教育價值
“胡吶喊”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愛情歌、生活歌、勞動歌、季節歌、風俗歌;有講述人生哲理、培養審美意識的;有灌輸生產知識、傳達勞動經驗的;有宣揚綱常教義、教導做人規范的。人們總能在簡單質樸的話語里面獲得啟示。
(一)“胡吶喊”有助于桃江人民繼承弘揚傳統美德。《四季勸郎》中“六杯酒勸郎,勸郎積攢討婆娘,十八我的哥,清早何人幫你打洗面水,夜化價何人幫你收一雙鞋,你死了何人幫你捧靈牌”表現的是愛的情感和通俗易懂的道德規勸。歌中“水面上浮萍根不牢,別人家的妻子莫依靠”“自己屋里妻子屋上瓦,別人妻子瓦上霜,太陽一出融了霜,露水夫妻不久長”是對婚外戀的一種抨擊,規勸人們對愛情忠貞。
(二)“胡吶喊”有助于豐富民族音樂教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推進音樂教育民族化。然而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外來文化、流行音樂的沖擊下,“胡吶喊”面臨嚴重的傳承危機。2007年,大栗港政府鎮與鎮里的3所中學聯系,從1000多首歌中精選了10多首寫入鄉土教材,納入音樂教學,供學生演唱,并以此為突破口,將其慢慢普及開來。“胡吶喊”的音樂形式生動靈活、簡明樸實,內容也豐富多樣,它能讓人感受到鄉土氣息也有助于弘揚民族音樂,更好地陶冶情操,增強民族意識,因此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通過“胡吶喊”我們可以看到桃江的精神文化風貌和歷史文化的沉淀,“胡吶喊”未經加工與雕琢,來自民間,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與魅力。它是桃江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桃江音樂精華的體現,可以使人們更加了解桃江本土歷史文化,還可以培養民族精神。因此我們應該更多的去保護這樣一個在現代娛樂的強大沖擊下,生命力正在逐漸減弱的藝術形式,讓更多的人繼承這一優秀的民族文化,對“胡吶喊”施以實質性保護。
參考文獻:
[1]桃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桃江縣志(1986-2000)[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
[3]蔣作斌.益陽歷史文化叢書——桃花江美人窩[M].長沙:岳麓書社,2008.
[4]楊曦帆.“非遺的視野”[J].人民音樂,2010,(11).
[5]陶立璠.民俗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