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碧賢
摘要:中國傳統戲劇、曲藝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中國人民的道德觀念、精神世界、審美和藝術追求,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但由于自身的特點和模式的限制,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導致受眾群體斷層,傳統戲劇、曲藝的發展呈現一種衰落的態勢。所以,促進傳統戲曲、曲藝的改革,進行大眾化傳播與推廣就變得意義重大且刻不容緩了。本文就以佛山市三水區戲曲活動的現狀為例,分析探討傳統戲劇、曲藝的大眾化推廣與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傳統戲劇 曲藝 現狀 大眾化推廣 對策
中圖分類號:J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0-0154-02
中國傳統戲劇、曲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其產生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形成了如今種類繁多,程式多樣的劇種及表現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單從傳統戲曲來說,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就有約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這是前人留給我們豐富且寶貴的藝術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僅傳承傳統戲劇、曲藝的藝術財富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負的責任,不斷發揚其精神價值并結合時代特點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也是每一個戲曲人和愛好者應努力追求的目標與使命。
三水區的戲曲活動作為廣東戲劇、曲藝發展和推廣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組成部分,在充分繼承了傳統戲劇、曲藝的文化底蘊、藝術內涵、表現形式、劇目內容的同時,不斷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不僅將傳統戲劇、曲藝通過多種文化活動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培養戲劇、曲藝接班人,更不斷提升各個隊伍的演出水平和創作水平,賦予傳統戲劇、曲藝新的內涵和生命力,為“嶺南風、粵曲情”的弘揚和增彩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對于傳統戲劇、曲藝的大眾化傳播和推廣程度還不夠深入,推廣方式不盡如人意,推廣進程緩慢,受眾影響仍然有限。以下,就結合三水區戲曲大眾推廣活動中面臨的問題與難點及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相應的發展對策進行詳細地探討。
一、傳統戲劇、曲藝發展和推廣中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戲曲創作的問題
1.部分戲曲創作者和表演者的技藝水平和藝術功底不足
現在戲曲發展困難的重要一環就是戲曲創作者和表演者的青黃不接,無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不斷促進戲曲行業的創新改革和發展壯大。而且由于受到商業價值不足的影響,戲曲藝人的收入普遍偏低,不僅削弱了對于年青一代學習戲曲的熱情,也讓戲曲藝人磨練藝術功底和技藝水平的積極性降低,致使民間藝術家的思想水平和藝術創造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形成具有高度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藝術風格,戲曲改革創新之路舉步維艱。
2.戲曲表現和傳播形式單一且陳舊
戲曲的表現和傳播形式依舊是傳統單一的舞臺表演和宣傳模式,如今會加入廣播、電視等新媒體手段,但是傳播方式還是太過單一,與當代多元化的全媒體傳播模式存在矛盾,缺乏靈活性、趣味性、時效性、互動性和普遍性,受眾戲曲體驗方式少,信息獲取方式粗放而零散,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戲曲普及體系和機制,無法在現今社會形成廣泛影響。
3.戲曲創作與現實生活脫節,缺乏時代特征
戲曲創作無法緊跟時代腳步,新作品無法緊密貼合實際,對于戲曲創作的思想、主題、內容及表現形式創新力度不足,無法將戲曲傳統的藝術瑰寶通過現代化元素完美地表達出來,造成年輕受眾的欣賞熱情不高。
(二)戲曲欣賞的問題
1.觀眾老齡化,受眾群體出現斷層
戲曲的受眾大多是中老年人,戲曲本身具有文雅性和完善性,欣賞上具備一定的難度。由于對于戲曲基礎知識普及的缺乏,致使年輕一代對于戲曲的認知不足,欣賞不夠,受眾群體斷層明顯,為以后戲曲能夠得到有效地傳承與發揚埋下了隱患。
2.戲曲創新力度不足,對傳統繼承能力減弱
如今佳作頻出的現象已經不多,出現了要么就因循守舊,無法為戲曲的發展注入符合時代特征的新鮮血液,要么就誤入歧途,導致藝術風格變味,沒有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戲曲的傳統精髓的現象,不僅無法吸引年輕受眾,還喪失了一部分戲曲愛好者的關注。
(三)外部環境的問題
1.大眾對于戲曲的傳承和保護意識淡薄,對其價值認識不足
由于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巨大變化,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缺乏領略戲曲魅力的機會與渠道,對于戲曲存在和傳承的意義認識不足,無法真正擔起保護戲曲文化的義務。
2.政府缺乏相應的財政支持,保護機制不健全
戲曲的創新改革和大眾化傳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如今由于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跟不上,又沒有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和宣傳機制,致使戲曲的發展態勢疲軟,發展前景堪憂。
二、促進傳統戲劇、曲藝的大眾化推廣的相關對策
(一)政府加大保護力度,增加媒體宣傳和財政傾斜
政府應當給予戲曲的發展更多的財政支持和政策支持,不斷提升戲曲行業和戲曲藝人的社會地位和工資收入,加大對于戲曲人才的培養力度和補貼力度,建立戲曲創新改革機制,將財政款項運用到位,獎勵改革創新行為。增加對于戲曲的媒體播出頻次和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戲曲宣傳文化活動,不斷吸引受眾的關注,幫助受眾領略戲曲的魅力。
(二)將現代意識和創新理念融入戲曲的大眾化推廣之中
可以建立戲曲數據云平臺,通過互聯網的傳播和移動數字傳播讓戲曲藝術更快速、便捷的普及[1],使戲曲行業的新動態、新作品第一時間與觀眾見面,達到最大范圍的推廣;增設受眾互動環節,增強受眾的用戶體驗,并為戲曲的創新改革收獲更多的點評、意見和建議;建立戲曲信息數據庫,對目標受眾進行規劃、分類,對受眾的愛好、需求進行分析,以達到最精準,最有效的推廣。
(三)創新戲曲表現方式,使得戲曲表現方式更加多元化
可以借助文字、圖片、漫畫、音頻、電影、動漫等多種表現方式來呈現戲曲的魅力,不僅要深入研究各個表現渠道的的特點,還要進一步拓展戲曲的表現可能性,創新戲曲呈現模式,并在有效繼承傳統戲曲的精髓與文化內涵的同時,將其與現代表現手法相結合,達到戲曲大眾推廣的靈活性、趣味性和文化性。2016年三水集聚星腔資源,打造了曲藝舞臺劇《永恒的星光》,并作為2016廣東(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暨佛山秋色民俗活動開幕專場演出便是對戲曲表現方式創新的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
(四)做好戲曲宣傳策劃,開展戲曲活動進校園和社區的活動
目前廣大青年學生對于戲曲存在著一定的誤解,甚至對于戲曲文化一無所知,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其實是存在著某些無知的向往,只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契機。戲曲推廣一定要抓住這一受眾群體的需求,不斷創新自己策劃宣傳方案,以迎合廣大青年學生興趣點與關注點,開展戲曲藝術進校園的活動,普及戲曲文化,宣傳戲曲作品,走到青年學生中去,與青年學生深入交流,迎合他們的訴求,傾聽他們的建議[2],更將戲曲的魅力進一步深入到青年學生的頭腦之中。
另外,為了更好地弘揚戲曲的傳統魅力,要將戲曲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三水區為了弘揚、傳承粵曲星腔這一傳統文化,在弘揚粵曲星腔、保護和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紀念文化名人,打造文化品牌,三水2012年起開始舉辦“星腔粵韻綻芳華”系列活動,積極開展粵曲星腔的演出、傳教活動,熱情培養青少年星腔愛好者。并通過舉辦“星韻心曲”粵曲星腔茶座、星腔專題學術研討會、全球華人星腔傳承展示演唱會等系列活動,對粵曲星腔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較好的宣傳和推動作用。
(五)戲曲創作者和表演者要不斷充實文化內涵,鍛煉藝術功底,提高創新能力
傳統戲劇、曲藝要得到不斷的繼承和發揚,自身的錘煉與創新是必不可少的。戲曲藝人不僅要沉下心來,打磨自己的藝術底蘊和技藝水平,更要開闊自己思維眼界,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構成和文化修養,關注時下的熱點和大眾心理,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創作出更多優秀的符合時代特征的戲曲作品做出不懈的努力。
(六)弘揚戲曲藝術、培養戲曲接班人
就以三水區戲曲活動為例,為弘揚粵曲藝術,培育粵曲藝術接班人,加強粵曲藝術的美育、德育功能,進一步關注未成年人的文化教育,徹實做好文化惠民服務。三水區戲劇曲藝家協會聯同白坭鎮中心小學開設“佛山市少兒粵曲培訓基地”“三水區粵曲星腔培訓基地”,并在佛山電視臺開設《童心向上欄目》戲曲專欄節目,不斷為戲曲接班人的培養做出形式多樣的嘗試,為戲曲更好的傳承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結語
戲曲的傳承和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持傳統戲劇、曲藝所特有的美感與文化內涵之余,又要獨具創新,將現時代特征和現代思想與觀念融入戲曲之中,更貼近當下生活,貼近這個時代,戲曲藝人更要扎實自己的功底,替文化、替戲曲發聲,為戲曲的大眾化推廣與傳播做出自己艱苦卓絕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郭媛媛.傳統戲曲、曲藝的大眾化推廣與發展[J].四川戲劇,2010,(05):69-71.
[2]成思雨.論老腔藝術欣賞之現代觀眾的審美心理——兼談傳統曲藝的革新問題[J].大眾文藝,2015,(17):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