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鳳
摘 要: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兩后生”培訓是近年來對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創新推出的重大舉措。學校在培訓方式上,實行培訓、就業、跟蹤服務“三位一體”全過程服務,實現勞動力轉移培訓由短期向長期轉變,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實現“一次培訓,終身受益”,“培訓一人,輸出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精準扶貧“兩后生” 技能培訓 管理模式
精準扶貧“兩后生”,指的是在廣西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年齡15~25周歲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含退學、輟學等),統稱為“兩后生”。根據國家相關扶貧政策和廣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的統一部署,凡是符合條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兩后生”,可享受免學費、免住宿費、免實習材料費、并且每個月生活補貼為550元/生,培訓時間為一年。“兩后生”通過職業培訓,學習進技能安排就業,帶動家庭脫貧。
一、精準扶貧“兩后生”培訓分析
1.文化修養參差不齊
(1)年齡參差不齊。根據“兩后生”的政策規定,15~25周歲的“兩后生”都可以享受培訓。所以他們年齡最大可相差10歲,同一個班級里,年大齡的與年齡小的觀點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在管理出現兩極分化。(2)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精準扶貧“兩后生”中有的是初、高中畢業的,也有的是初中或高中未讀完出去打工后再回來的,還有的是連小學都未畢業出去打過工再回學校的,甚至有殘疾、精神壯態有問題的,這些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差異較大,剛初、高中畢業的學生能夠很快適應學校的教學,理論學習跟得上老師的進度,實踐操作也能夠較快掌握;輟學外出打過工的“兩后生”在理論課中學習起來很困難,有時聽不懂、聽不進,老師多次講解也很難理解,完成作業也很困難。(3)素質參差不齊。精準扶貧 “兩后生”入學以后,因地域、家庭環境、文化程度和社會經歷表現出的素質差異較大。90%的“兩后生”能夠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適應學校的管理,文明禮貌、待人接物、衛生意識方面表現還是很好,有的比普通學生更為優秀;而一些中途輟學、有打工經歷的“兩后生”表現得較差,語言污穢、酗酒鬧事、吸煙,不尊重老師、教官,不服從管教,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存在拉幫結派的惡習。(4)參加培訓目的參差不齊。精準扶貧“兩后生”參加中期就業培訓的目的不同,初中畢業的學生目的是不用交任何費用,還能享受每月550元生活補助,培訓結束后可以選擇繼續就讀職業教育;年齡較大、打過工的“兩后生”有過“沒有技術,低人一等”的社會經歷后,需要學好一門技術為今后就業打下基礎的愿望;有的“兩后生”因父母外出打工、無人管教或者是“管不了”,家長選擇讓他們回學校接受培訓由老師管教,并安排就業 。
2.自信心不足,有挫折感
精準扶貧“兩后生”中有很多人由于家境困難,曾受村里人欺負,不善言談,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他們一方面很想表現、證明自己,但是另一方面又總是擔心自己做不好被別人嘲笑、指責。這種內心矛盾讓他們很難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
二、精準扶貧“兩后生”的管理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精準扶貧“兩后生”中絕大部分都會因為家庭變故、家庭貧困、升學失敗、外人的負面評價等導致自信心不足。在管理過程中,學校、班主任要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動力,多與他們溝通,多鼓勵增強學生自信心。學校在日常的管理中,能夠做到呵護學生的自尊心,發揭學生的優點,少批評多鼓勵。老師應該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對“差生” 及“后進生”的貼標簽,多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家里的溫暖及朋友般的理解和寬容。
2. 精準扶貧“兩后生”教育工作就要在教育和學習的方法上有所側重和創新。
(1)建立精準扶貧“兩后生”健康成長檔案。為每一位來校學習的精準扶貧“兩后生”建立檔案。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卡、參加活動記錄、談話記錄、每月德育活動記錄和心理測評。(2)提供勤工助學,做好精準扶貧“兩后生”的生活保障。“兩后生”都是來自于農村的貧困家庭,生活費用可以通過勤工儉學來獲取。通過提供在校內辦公室、食堂、超市、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等的勤工助學崗位,讓家庭困難的扶貧“兩后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勤工助學,同時聯系學校周邊的超市、培訓機構等提供兼職的單位,讓學生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進行兼職獲得勞動報酬。(3)感恩教育,回饋社會,增強精準扶貧“兩后生”的奉獻精神。“兩后生”到學校學習,得到政府、學校、社會和他人的資助和關懷,學校通過感恩勵志知識講座、感恩演講比賽等形式,培養精準扶貧“兩后生”的感恩之心、增強他們的感恩之情;通過組織學雷鋒活動、清明節緬懷革命先烈、校園志愿服務、社區志愿服務、到社會福利院幫扶孤寡老人等活動,形成正確的服務意識和正義、向上的奉獻精神。(4)采取“企業管理”模式管理班級。“兩后生”在校培訓時間為一年,根據要求,安排“兩后生”就業學校必須跟蹤半年,這些學生當中有一部分參加過工作,有過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在“兩后生”班級管理中采取“企業管理”模式,讓學生在校就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管理、企業考核和企業規章制度的教育,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融入到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中。
我們學校重視校企合作,通過教學載體把“企業文化”融入班級文化。在“兩后生”宿舍、教室和實訓場上,通過張貼企業理念、企業神、企業倡導、企業規范化要求等文化內容的標語,上課或進入實訓場地前朗誦企業精神,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學習都能收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定期組織企業文化學習班,通過“企業文化搶答比賽”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識,營造一種以企業行為準則規范自己的氛圍。
精準扶貧“兩后生”培訓工作作為廣西脫貧攻堅的一項政策,通過在校的技能培訓,幫助貧困人員學習和掌握就業技能,同時為產業轉型升級輸送一批批合格技能型人才,盡快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