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互聯網技術在高校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高等學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場所之一。面對移動互聯網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的問題與機遇并存的新情況,高校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需要我們透視移動互聯網發展變化的現實,掌握高校德育發展的時代命脈,與時俱進。為新時代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高校德育的應有作用。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創新 高校德育 模式
意識形態的工作是極端重要的工作,我國的高校德育作為引導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確保大學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毫不動搖的關鍵學科,旨在解決我國社會主義高校“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以及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的迅速發展與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使得網上平臺成為各種滲透勢力爭奪青少年的重要場所,這也使其成為新時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領域。如何回應出現在這一新的重要領域的現實性挑戰,就要對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促進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的發展。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面臨的新問題
移動互聯網,即移動通訊和互聯網融合的產物,是指互聯網技術、平臺、商業模式和應用與移動通信技術結合并實踐的活動的總稱。它為人類在信息交流方式上提供的變革性途徑。現在,互聯網已然在人們生活生產中不可或缺。我國的青年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再加上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的心理特點,使得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習、交往等各方面影響逐漸加深。隨著互聯網在人類日常的各個方面影響力逐步加深,促進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網絡化,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
互聯網因其具有虛擬性、信息全球化、交互性強、即時性、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改變了我們社會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方式。在傳統意義上,社會文化的生產和傳播機制是由權威向普通大眾強制性輻射的。而在網絡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的去分享或者獲取各類信息,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思想與觀點,從而影響他人。人們在獲取信息資訊時也自發地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吸收,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觀念。這就導致在互聯網世界中,文化傳播的權威性、強制性與輻射性減弱,平等性和交互性增強。這種變化的出現一方面有利于現代社會交流民主、平等、多元性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中的社會文化良莠不齊,不利于社會文化朝著文明、規范、和諧的方向發展,這種不利因素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西方發達國家利用自身優勢的網絡技術,強制地傳播西方國家價值觀,個別西方國家別有用心的政治滲透與反動言論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高校的德育效果,對我國心智還不成熟的青年大學生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其次,由于大學生的自制力尚處于形成階段的特點很容易使得自身沉溺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過分依賴網上的交流,從而忽視或者排斥與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進而脫離現實,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孤僻、偏激等一系列極端行為或心理問題。再次,由于網絡世界中各色文化魚龍混雜,大學生又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而網絡的復雜與成癮性使得大學生難以判斷,難以自拔,稍不留神就會跌入陷阱。
如何對上述問題進行應對,不僅是網絡對人類社會提出的新的社會性倫理問題,同時也是高校德育所面臨的新問題。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的發展脈絡
德育最關鍵的功能是意識形態功能,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導的意識形態是我國社會主義主流的意識形態。高校德育作為培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主導的正確意識形態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緊跟時代步伐,回應時代問題,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傳播時代主流思潮,滿足時代需要。
(一)互聯網時代凸顯的新問題要求高校德育必須有所轉變。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顯然依靠傳統高校德育是無法解決的。傳統高校德育內容單一、方法片面、目標過于政治化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在應對德育工作中新出現的問題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傳統高校德育中教育工作者的主導作用和權威性受到了網絡多元化的猛烈沖擊,教育工作者原本應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卻反而陷入劣勢,這可能導致文化逆反。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幾十年如一日一成不變的重復著已與時代脫節的德育內容,無法對癥下藥,解決不了學生心中困惑,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甚至反感,德育效果更是無從談起。在網絡虛擬空間與衍生的虛擬社會中學生應該遵守怎樣的價值行為準則或道德規范,面對復雜的多元文化沖擊該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等,這些均是傳統高校德育不曾面對的問題。因此,高校德育必須創新才能應對當前時代所凸顯的新問題,應該把握互聯網給高校德育創新提供的新機遇。高校德育完全可以借鑒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創新,使之能在網絡世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發揮自身意識形態功能,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指導下,為大學生在網絡世界開辟一方凈土。
(二)互聯網時代學生的新需求要求高校德育必須有所發展。高校德育的核心是做人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當今高校大學生以90后為主力軍,這個群體具有以下鮮明的特征:第一;既有豐富系統的專業知識又缺乏社會經驗;第二,既涉世未深又追求獨立自主;第三,既遵守規則又標榜個性;第四,他們對新事物的敏感與適應程度遠遠優于社會其他群體;第五,可塑性強卻又易受到不良影響。如今的高校德育要面對教育對象這些新變化,必須創新德育方式方法,以增強高校德育的時效性。
要解決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德育所面臨的問題,從本質上講,就是使高校德育在方式、方法、內容上與時俱進,契合時代要求,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價值導向與意識形態功能,從而為黨和國家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靜芳,陳進華.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環境的挑戰及其對策[J].道德與文明,2012(06):115-119.
[2] 趙敏. 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 陳進華.網絡文化對高校德育模式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J].道德與文明,2004(06):54-56.
作者簡介:鄭雲霄(1994.09—)女,漢族,甘肅隴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