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臨汾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術式。相關的研究表明,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年齡普遍較大,其機體功能明顯減退,加之其心理壓力較大,因而易導致其出現負性情緒,從而可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1]。因此,臨床上應對此類的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優質護理是一種高效的護理模式。此護理模式的核心是患者,目的是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給予患者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2]。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臨汾市人民醫院骨科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62例患者。其中,排除精神狀態不佳且溝通能力差的患者,排除病歷資料缺失及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對比組和試驗組。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16例(占51.61%),女15例(占48.39%);其年齡為45~72歲,年齡均值為(56.26±3.74)歲;其中,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6例(占51.61%),有類風濕性膝關節炎患者8例(占25.81%),有創傷性膝關節炎患者7例(占22.58%);有單下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29例(占93.55%),有雙下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2例(占6.45%)。在試驗組患者中,有男17例(占54.84%),女14例(占45.16%);其年齡為46~73歲,年齡均值為(57.34±3.87)歲;其中,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7例(占54.84%),有類風濕性膝關節炎患者9例(占29.03%),有創傷性膝關節炎患者5例(占16.13%);有單下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30例(占96.77%),有雙下肢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1例(占3.23%)。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在此期間,對試驗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1)詳細向患者介紹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意義、手術過程、安全性及預計達到的療效等,同時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對術前心態不佳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采用安撫法、鼓勵法、注意力轉移法、肌肉放松訓練法等幫助其改善不良情緒,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手術。(2)指導患者進行術后的適應性訓練。由于患者在手術后需要臥床較長一段時間,因此在手術前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以幫助其及早適應術后在床上排便。同時,為患者講解術后及時咳痰的重要性,教會其正確的咳痰方式。(3)對患者術側膝關節處的皮膚進行檢查和清潔。對于皮膚過敏的患者,遵醫囑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以緩解其過敏的癥狀。對于合并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遵醫囑對其進行降血壓或降血糖治療。待其血糖和血壓平穩后再對其進行手術。2)術中護理。在手術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若其血壓明顯下降,應及時告知醫生,并遵醫囑為其補充血容量。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時間較長,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大,易導致其免疫力下降,從而可增加其發生術后感染的風險。因此,護理人員應熟練地配合醫生進行各項手術操作,盡量縮短手術的時間和患者傷口暴露時間,從而降低其感染的發生率。3)術后護理。(1)術后3~6 h,幫助患者取去枕平臥位,將其頭部偏向健側,以防其發生誤吸。若患者發生全麻蘇醒期躁動,應對其肢體進行適當的約束,以防牽拉其患肢。術后24 h內,持續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重點觀察其血壓的變化情況。將患者的患肢抬高30°左右,以促進其患肢的血液回流。另外,注意為患者保暖,避免因受涼而導致其血流速度減緩。(2)注意觀察患者患肢皮膚的顏色及其手術切口是否發生血腫,定期檢測其患肢的溫度、周徑及足背動脈搏動的情況。在對患者進行引流的過程中,密切觀察其引流液的顏色、量和稀稠度,定期擠壓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堵塞。(3)定期協助患者翻身,鼓勵其咳痰,保持其口腔清潔。指導患者家屬每天按摩患者的下肢,以防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對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高的患者,應為其穿戴彈力襪。指導患者多食用富含營養且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防其發生便秘。(4)術后第1天至第3天,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的旋轉訓練、髖關節的內收和外展訓練,指導其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的等長收縮訓練。術后第4天至第8天,指導患者進行屈髖屈膝訓練、直腿抬高訓練等。術后第10天至第28天,指導患者進行坐位訓練、下床訓練、床旁站立訓練及步行訓練等。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協助其做好術前的各項準備工作。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其進行飲食指導、康復訓練指導及心理安撫等。
接受護理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如壓瘡、切口感染、便秘等)的情況。接受護理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及術后住院的時間。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術發生并發癥的情況
接受護理后,試驗組患者術后膝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d,)

表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膝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和術后住院的時間(d,)
分組 例數 術后膝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 術后住院的時間對比組 31 4.15±0.69 19.85±2.36試驗組 31 2.32±0.12 14.26±2.15 t值 14.548 16.725 P值 0.000 0.000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膝關節炎及創傷性膝關節炎等膝關節疾病的常用術式。通過對膝關節疾病患者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可有效地改善其膝關節的功能,緩解其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在對患者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后,需要對其進行優質、高效的護理干預,以提高其對手術的信心,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優質護理是近年來臨床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護理模式[3]。臨床實踐證實,對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不僅能提升其對手術的信心,促進手術順利實施,還能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住院的時間。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有助于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術后膝關節疼痛持續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