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暉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江蘇 東臺 224200)
對肝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是指經其股動脈進行插管,將抗癌藥物或栓塞劑注入其肝動脈內,進行局部化療,以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手段。此方法適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臨床實踐證實,對中晚期肝癌患者進行介入治療,不僅能殺滅其體內的癌細胞,還可以增加其進行手術治療的機會[1]。臨床研究表明,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十分重要。為了探討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的效果,筆者對80例此類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擇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接受介入治療的80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在研究組患者中,有女12例(占30%),男28例(占70%);其年齡為47~75歲,平均年齡為(63.16±4.57)歲;其中,有肝細胞癌患者29例(占72.5%),有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7例(占17.5%),有混合性肝癌患者4例(占10%)。在對比組患者中,有女11例(占27.5%),男29例(占72.5%);其年齡為46~77歲,平均年齡為(64.23±4.68)歲;其中,有肝細胞癌患者30例(占75%),有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7例(占17.5%),有混合性肝癌患者3例(占7.5%)。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介入治療。在此期間,對其均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術前護理。術前,協助患者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遵醫囑對其進行碘過敏試驗,待確定其對碘不過敏后方可進行手術。對患者右側腹股溝的位置(即穿刺部位)進行常規消毒,同時提前準備好術中所需的藥品(如奧沙利鉑、氟尿嘧啶、肝素、利多卡因等)。2)術后護理。術后,指導患者臥床休息24 h,對其穿刺點進行加壓包扎12 h。注意觀察其下肢皮膚的顏色及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同時定時測量其下肢皮膚的溫度。化療藥物會對患者的胃腸道粘膜產生刺激,從而易使其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因此,在手術結束后,應遵醫囑為其應用止嘔藥。若其發生嘔吐,需及時清除其口腔內的嘔吐物,避免嘔吐物堵塞其氣道。術后,每隔1 h為患者測量1次體溫,若其體溫升高,應及時對其進行物理降溫。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方法是:1)術前的認知行為干預。術前,與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與溝通,與其建立穩定、良好的護患關系。深入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對其心理狀態進行科學的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的結果給予其有針對性的安慰、鼓勵等情感支持。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介紹進行介入治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告知其手術的原理、方法、安全性及預期的療效等,并將手術成功的病友介紹給患者,從而提高其對手術的信心。另外,部分患者由于擔心手術的費用而容易出現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詳細向患者介紹手術的費用、醫療保險報銷的比例以及自付的金額等,告知其醫療保險可報銷部分(或大部分)手術費用,幫助其減輕心理負擔。另外,告知患者在手術前2 d多進食富含熱量的食物,以提高其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指導其進行床上排尿訓練,以防術后因術側肢體制動而導致其發生排尿困難。2)術中的認知行為干預。術中對患者進行的是局部麻醉,其在手術過程中都處于清醒的狀態,因此容易出現緊張、恐懼等情緒。護理人員要注意觀察患者表情的變化情況,主動詢問其是否出現不適感。對于情緒過于緊張的患者,應盡量分散其注意力,并給予其心理支持,幫助其保持穩定的情緒。3)術后的認知行為干預。術后,患者在化療藥物的刺激下易出現發熱、疼痛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術后出現上述反應均屬于正常的現象,告知其不要過于緊張。可采用松弛療法、音樂療法等幫助其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囑患者術后多飲水,保持每天的飲水量在2000~3000 ml之間。另外,告知患者多進食低脂、高蛋白、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
進行護理前后,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心態,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心態越差。進行護理后,采用生存質量評分量表(由我院自制,滿分為100分)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存質量越佳。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SAS評分(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SAS評分(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研究組 40 58.42±10.07 43.57±9.11 4.052 0.000對比組 40 59.67±11.74 50.90±10.07 2.287 0.035 t值 0.327 3.353 P值 0.744 0.001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SDS評分(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SDS評分(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值 P值研究組 40 56.71±9.74 45.35±7.58 4.332 0.000對比組 40 57.38±8.84 51.42±8.63 2.641 0.014 t值 0.434 3.380 P值 0.665 0.000
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與對比組患者生存質量的平均評分分別為(86.47±3.36)分和(73.29±3.51)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上對中晚期肝癌患者多進行介入治療。但由于多數肝癌患者對介入治療不夠了解,因此在手術前易出現不良情緒[2-3]。另外,肝癌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療后易出現發熱、惡心嘔吐、疼痛等不良反應,也可導致其出現不良情緒[4]。因此,臨床上應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以改善其不良情緒。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能提高其對治療的信心,改善其術前、術后的不良情緒,從而可進一步提高其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接受介入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可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其負面情緒,提高其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