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嬌
內容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共同體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其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此后隨著社會的不斷轉型,又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研究、發展高峰。此后,隨著共同體研究的發展,逐步滲透入許多學科,如政治學、社會學、環境倫理學等,形成學科交叉。本文通過時間、學科視角梳理共同體發展過程,并淺探其對于全球化的今天,共同體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共同體研究 共同體 社會 發展
一.共同體研究發展演變
共同體研究有著豐富而長期的發展過程。自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起,對于共同體就開始進行了思考,其在《政治學》開篇中提到:“由于所有的共同體旨在追求某種善,因而,所有共同體中最崇高、最有權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體的共同體,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這種共同體就是所謂的城邦或政治共同體?!盵1],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城邦是一種政治共同體,并且其所追求的目標是一種“至善”,是一種共同利益與需求。
此后,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逐步轉型,傳統價值崩塌,社會動蕩,人類社會與共同體的關系成為了時代新問題,引得學者進一步思考。馬克思把資本主義前的社會階段定義為共同體階段,其中,個人“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2],“盡管個人之間的關系表現為較明顯的人的關系,但他們只是作為具有某種規定性的個人而互相發生關系,如作為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農奴等等,或作為種姓成員等等,或屬于某個等級等等?!盵3],由此,馬克思認為在這種共同體中,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源于人自身,而不是外物。隨后的資本主義階段,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由內在轉向外在,“這種互相依賴,表現在不斷交換的必要性上和作為全面中介的交換價值上”[4]。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國家提出“虛假的共同體”的質問,指出在這種所謂“共同體”中,“個人只是作為一般化的個人隸屬于這種共同體,只是由于他們還處在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下才隸屬于這種共同體;他們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階級的成員處于這種共同關系中的”[5]?;谶@一質問,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真正共同體”,其指在共產主義社會中自由人的聯合體,是共同追求平等的共同體。
在前人基礎上,現代德國社會學締造者之一的滕尼斯,為“共同體理論”下了經典的定義“共同體意味著人類真正的、持久的共同生活,而社會不過是一種暫時的、表面的東西。因此,共同體本身必須被理解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而社會則是一種機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6],作為共同體研究的集大成者,站在人類社會向工業文明轉型的路口,滕尼斯開始把共同體關注于社會學本身,將“共同體”其與“社會”的概念中進行剝離,使共同體明確與深化。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的野心日益膨脹,為了追求經濟增長,盲目消耗資源,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學者們開始了新的思考,整體論作為生態學的的理論基礎,更多的生態學家開始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環境倫理學之父利奧波德把共同體融入自己的專業之中,構建了“大地倫理”,“大地共同體”是其內涵之一,為日后美國的環境運動提供了指導理論。
在共同體主義的興起中,共同體理論迎來了新的發展高潮,其被作為對于個人主義抨擊的理論武器,“共同體成員的共同信仰為共同體成員提供了積極行動的動力,并賦予其生活的意義”[7]。共同體主義強調共同體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以及共同體在個人作出選擇的優先權。同時,強調共同體內的倫理建設,為共同體研究注入了倫理學思考。
二.共同體的主要內容
(一)何謂“共同體”
在希臘文中,“共同體”是“koinonia”,它的本源是形容詞“koinos”,意為“共同的(common)”。而英文Community作為“共同體”的意義,是由拉丁文前綴“Com”(“一起”、“共同”之意)和伊特魯亞語單詞“Munis”(“承擔”之意)組成的[8]。百年來,眾學者提出近百種“共同體”定義,但至今也沒有一個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共同體這一概念。因此,隨著哲學與科學發展,共同體理論開始被嵌入到新的學科中,更多新的共同體誕生,如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科學共同體等,從愈多的實際應用中歸納出三個特征。第一,共同性是共同體存在的基礎。第二,共存共生是共同體與其個體的實在關系。共同體是個體存在的條件,同時個體又受共同體的影響和限制[9]。第三,信任與歸屬感是共同體維系的重要紐帶。
(二)多學科視域下的“共同體”
1.政治學
首先,在政治學中,共同體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因而共同體研究的發展與其密切相關。柏拉圖將城邦視為了理想共同體。此后,亞里士多德將城邦具化為一種政治共同體,并將共同的善作視為目標。近代思想家盧梭進一步指出,國家是由社會契約所構成的政治共同體,人們是其中的參與者與主人。孟德斯鳩認為,法的精神是其中紐帶。[10]
其次,馬克思將社會視作人們基于一定物質生產活動的生活共同體。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真正的共同體”,“不以舊有的尺度來衡量的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成為目的本身”[11],人們在共同體中追求自身自由的全面發展。
最后,20世紀80年代,政治學中共同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強調共同體對于個體的優先權。倡導成員以共同體的追求作為自身追求,戴維·米勒認為,“共同體成員的共同信仰為共同體成員提供了積極行動的動力,并賦予其生活的意義”[12]。提倡以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來建立共同體,以求在內部構建友愛互助的氛圍。
2.社會學
共同體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領域,眾多社會學家對其進行研究。滕尼斯系統的闡述了其共同體理論,利用“自然意志”、“理性意志”對“共同體”、“社會”進行劃分。同時,以維系方式作為劃分標準將共同體歸類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精神共同體三類。
迪爾凱姆則將共同體分為“機械共同體”和“有機共同體”。前者是指為個體無任何媒介地直屬于社會,后者則體現了個人由于它依賴于構成社會的各個部分,所以依賴于社會[13]。馬克斯·韋伯將則社會關系分為“共同體關系”和“結合體關系”:“共同體關系”是指建立在情感性或傳統的基礎上,參與者主觀感受到彼此間有相互隸屬關系?!敖Y合體關系”就是當個人在群體或組織中只尋求利益的平衡與結合。[14]
3.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之父利奧波德,將共同體思想融入生態學中,將倫理的邊界由人之間拓展到人與自然。“大地共同體”是其觀點之一,將整個生態系統看做共同體,人類只是整個生態系統中的普通一員,穩定、美麗是大地共同體中的價值準則。人類應給予共同體中每個生命平等的尊重,倡導人們熱愛自然、尊重自然。
三.對于共同體思想的評價
首先,對于個人來說。共同體看作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個人在共同體中所獲得的信任及依賴能夠使其心理上感受到被需要的滿足感及穩定感,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同時,處于共同體中的個人,必當受共同體內部道德、法律約束,也一定程度將促進個人發展。
其次,對于社會而言。穩定、健康的社會源于個體的努力,因而共同體中的準則都對其個體起約束作用。同時,共同體思想將道德邊界不斷拓寬,將萬物劃作同一個共同體中,其中所提倡的平等與和諧,不斷影響著社會的價值取向與道德準則,在社會轉型中起著積極作用。
最后,從國家發展層面來看。對于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每個國家都是人類生命共同體中的一環。國家不再是單一個體,而是處于“地球村”這個大的共同體中。則我們更需正確看待共同體的意義,積極面對風險與發展并存的局勢,國與國之間尋求良好合作關系,為共擔風險,共贏未來,營造良性競爭的態勢,為整個人類生命共同體的穩定和諧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顏一,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Ferdinand T?觟nnies. 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 Trans. Jose Harrisand and Margaret Hollis. Cambridge; CUP,2001.
[7]D·米勒:《市場、國家與共同體》[M].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8][美]入江昭.全球共同體:國際組織在當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佐佐木毅.《地球環境與公共性》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D·米勒.《市場、國家與共同體》[M].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
[13]陳美萍.共同體:一個社會學話語的演變[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14]董文卿.論城市共同體作為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內涵與價值[D].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
[15]王玉明、王沛雯.多學科視域中的“共同體”范疇比較[J].社會主義研究,2015(5).
[16]王露璐.共同體: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及其倫理意蘊[J].倫理學研究,2014(6).
[17]殷企平.西方文論關鍵字:共同體[J].外國文學,2016(2).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