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學
【摘 要】本文在分析廣西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情況的基礎上,對廣西普通高中歷史學業水平考試改革進行探索,認為要進一步明確學業水平考試的目的,適當調整試題的難度,適當調整試題的題型題量和賦分比例,增強試題命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提高試題的區分度,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使歷史問題呈現方式多樣化。
【關鍵詞】普通高中 歷史 學業水平考試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004-02
幾年來,我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作為省級國家教育考試,其公信力和社會認可度日益提高,在推動高中課程改革、促進高中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學業水平考試雖然不具有選拔性,但作為衡量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和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尺度,對學校、教師、學生都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新的一輪高考改革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根據先行新高考試點的上海市的做法,在 2017 年的高考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根據學生選考科目的情況,按不同程度計入總分,如果高考選考歷史的,其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按照一定的換算方法直接計入高考總分。根據教育部的要求,最遲到 2020 年新入學的高中生,全國都將實行新的高考模式。據有關部門透露,全國大部分省份都將采用上海模式。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新高考,我區高中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制度也應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本人不揣淺陋,就新的一輪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進行一些探討,以期對我區高中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改革有所裨益。
一、學業水平考試的目的要進一步明確
《2017 年廣西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與說明(歷史)》關于學科學業水平考試的目的,僅有“學歷認定的主要依據之一”和“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之一”兩句。對比先行省市的考試大綱,本人認為這樣的表達過于簡單,只指出了考試結果的運用,沒有指出考試作為評價手段的導向作用和促進功能。
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作為有影響的國家規定的重要考試,其目的應該上升到國家級層面,功能也更加立體和多元。有國家級層面的,有學校層面的,有教師層面的,有學生層面的。即必須“有利于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有利于推動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利于促進學校加強教學管理,推進課程和教學改革;有利于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改變學習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促進高中、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
二、要適當調整試題的難度
根據《2017 年廣西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與說明(歷史)》的要求,歷史全卷試題的難度要求為 0.8~0.85。確定這樣的難度系數是值得商榷的。廣西普通高中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安排在高二上學期期末,是在學生已經完成三冊必修課學習基礎上進行的,是介于中考和高考之間進行的一次考試。這里我們不妨與學生之前經歷過的中考及即將面臨的高考試題的難度系數作比較。一是中考歷史學科的難度系數,根據《廣西初中畢業生升學考試與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廣西各地市均實行初中畢業生畢業考試與升學考試“兩考合一”,初中歷史學科全卷試題的難度要求為 0.70±0.03,而根據筆者調查,廣西絕大部分地市近幾年中考歷史學科的實際難度在 0.6~0.7 之間。而國家普通高考廣西區歷史學科的難度在 0.5 左右。
普通高中學生歷史學科學習質量的水平考試,不同于具有選拔性的高校招生考試。但是它畢竟是學生學完三本必修內容,其考試的范圍覆蓋達高考范圍的四分之三,學生完成學業水平考試后,繼續選修文科的學生也不再重修必修內容,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應達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不少高中學校也寄希望于“以學考促高考”,因此我們不能為了遷就和照顧一部分不愿學習的學生過關而將難度定得過低。要避免考試對教學質量低下的遷就和適應的錯誤導向,發揮考試對提高教學質量的積極導向作用。制定學業水平考試政策要有前瞻性,要考慮與新高考的接軌。建議將試題的難度調為 0.7 左右為宜。
三、要適當調整試題的題型題量和賦分比例
不同的題型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在試卷中的考查功能是有所不同的。選擇題便于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具有考點選擇靈活,便于兼顧知識覆蓋面的特點,能力層面主要集中于識記和理解層面。而非選擇題更有利于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最大限度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歷史現象和歷史觀點、正確解釋歷史事物、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近幾年,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命題的立意由“知識立意—— 能力立意”向“能力立意—— 素養立意”轉變。因此一套試題的主觀題過少或賦分過低不利于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
注重能力,具有選拔性考試的歷史試題主觀題賦分比均較高。廣西歷史中考選擇題和主觀題的比例為 5∶5,普通高考全國卷歷史選擇題和主觀題的比例為 48∶52。全國各地學業水平考試的題型、題量和賦分比不盡相同。比如上海市,(1)選擇題 20 題,共 40 分;(2)綜合分析題三個主題,共 60 分;客觀題與主觀題的賦分比是 4∶6。與廣西使用同一套高考試題的省份,如四川省,單項選擇題 30 題,共 60 分;材料題和探究題 4 題,共 40 分;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是 6∶4。而廣西高中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的主觀題賦分比比較低,以 2017 年 12 月廣西高中歷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題型和賦分為例:單項選擇題為 35 題,共 70 分;材料解釋題 3 小題,占 30 分;客觀題與主觀題的比例是 7∶3。由于選擇題賦分過高,出現一些考生做完選擇題后,認為學考可以過關便不再做主觀題的現象,也就是說,一些選擇題得分不低的學生,主觀題交了白卷。即使做了主觀題的學生,也由于主觀題考題過多,賦分太少,沒有拉開必要的距離。由于試題設計的缺陷,降低了試題的信度。建議適當減少選擇題題量和賦分,增加主觀題的賦分。
四、要增強試題命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提高試題的區分度
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盡管以等級的方式呈現,但既然作為“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是直接計入高考成績,試題就要有一定的區分度。等級的劃分越來越細,比如,2017 年上海市歷史學科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 A、B、C、D、E 五個等級十一檔,每檔的分差為 3 分,最高分 70 分,最低分(0 分除外)換算為 40 分。這樣的劃分方法,要求試題有較大的區分度。科學設計主觀題更有利于加大試題的區分度。但在 2017 年 12 月廣西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學科的主觀題設計中,區分度不大。此套試題主觀題共 3 大題 10 小題 12 個小問,每小問 1~4 分,共 30 分。從賦分的細致程度看,似乎有較大的區分度。但由于材料的選擇,設問的指向,答案設置方面的問題,試題的區分度不夠好。普遍存在試題設問指向過于寬泛,答案要點過多,賦分比例偏少的現象。在參考答案和判分說明中幾乎每小題均有“兩點答對其中之一、三點答對其中之一,甚至五點答對其中之一、四點答對其中之二、五點答對其中之三、六點答對其中之三”即可給滿分的說明。要知道,在回答一個問題時,答出三個要點和答出一個要點的學生其學習能力是有較大差別的。這樣的答案和賦分設置,無意中降低了試題的區分度。因此建議減少一些開放型試題的比例,盡量多設計一些每個答案要點都有對應分的試題。
五、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力圖使歷史問題的呈現方式多樣化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與社會的聯系非常密切。歷史信息的來源非常廣泛,包括文獻資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在歷史學科課程標準中,也要求讓學生“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在努力踐行課標改革的新理念,采取多種手段開發課程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呈現歷史知識及問題。因此在試題的設計上,圖文并茂不僅是為了活躍試卷版面,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學生從多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從而推進高中歷史學科的課程改革。從近幾年廣西各市的中考及全國高考試題來看,都非常注意采取多種方式呈現歷史問題,每套試題,除文字材料外,至少還有 3 種形式,如地圖、圖片、表格等。然而,在 2017 年 12 月廣西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中,問題呈現方式的多樣化不夠多,除了文字材料,其他形式的材料只有 1 種(示意圖)。建議在今后的命題中,適當增加一些非文字材料的題目。
改革永遠在路上,希望廣西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和完善,成為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高普通高中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