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對桂東衛生學校參加臨床實習的 2014 級 2015 級護理助產專業學生在實習階段出現的不良問題進行分析,針對學校護生在實習期間存在的共性不良問題,提出轉變“中心”意識、加強職業防護教育、加強家長對中職生的教育和支持等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實習前培訓,以杜絕或減少同類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中職護生 實習 不良問題 調查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012-03
實習階段是護生從課堂理論向臨床實踐的過渡階段,是成為護理人員、走向護理工作崗位的必要環節,實習時所形成的護士素養將會直接影響護生以后的就業形態和工作狀態。本文就桂東衛生學校 2016 年 2017 年參加臨床實習的護理助產專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問題進行分析,以便對今后的實習學生進行實習崗前教育,盡可能避免不良事件發生。
一、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桂東衛生學校 2014 級 2015 級護理助產專業的學生。筆者對學生在實習階段存在的不良問題進行分析,根據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利用問卷網制作問卷調查表,由準備在 2018 年實習的 2016 級護生進行問卷調查,這樣既可以取得調查結果,又可以讓他們在調查中了解實習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從而做好防范。
(二)研究工具
登錄問卷網,根據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調查問卷表。問卷設計包括卷首指導語、一般資料、專業選擇意愿、護理工作性質以及前兩屆護生實習階段出現的不良問題等。問卷表設計后把問卷鏈接發到 2016 級學生班群,由學生自行登錄答卷并提交,網站自動生成各問題結果。
二、調查情況
2016 級受訪人數 312 人,樣本量足夠大。
具體情況見表 1,表 2,表 3。
對 2014 級 2015 級 2016 級學籍檔案的基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三個年級學生的年齡、性別、基礎學歷等無明顯差異。
三、存在問題
(一)實習階段的不良問題
對 2016 年 2017 年 1118 名實習護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不良問題如下:實習前不去醫院;實習前、實習過程懷孕;不遵守規章制度被醫院勸退;因病休學;實習時感覺護理工作與自己的求職方向不符;不遵守操作流程導致病人損傷;拔針時被針刺傷;外出發生意外;認為醫院對實習生不夠重視。
(二)特別案例
1.林某某,18 歲,家住市區,周末外宿;2016 年 7 月 1 日安排到三級醫院實習,2016 年 10 月被帶教老師發現已懷孕 6 個月,退回學校,父母同意其休學生子。
2.李某某,17 歲,家住縣城,周末有時回家;2017 年 6 月 30 日安排到二級醫院實習,回家住;2017 年 9 月被帶教老師發現已懷孕 5 個月,退回學校,父母同意其休學生子。
3.林某某,17 歲,12 歲時父母離異,長期一人在家居住,父母均已再婚,母親容易滿足其金錢要求。2017 年 6 月 30 日安排到三級醫院實習,事件發生時已輪轉了 5 個臨床科室;2017 年 11 月 6 日小夜班時一癌癥術后病人留置胃管膠布松脫,帶教老師因為要處理重病人,就由林某某獨自去為該患者換新膠布,粘貼后發現臉部膠布過長,其用手撕不斷后看見家屬放在床頭柜上的打火機,遂用打火機燒斷膠布,當時膠布燃燒,用手指捏滅后為病人固定好,未檢查病人臉部情況,也未報告帶教老師;第三天科護士長查房才發現病人臉部有傷,當時有 2 個創面,2 cm×0.5 cm,0.5 cm×0.5 cm,水泡已破裂,診斷為淺二度燒傷。
4.吳某某,16 歲。2017 年 3 月 1 日安排到二級醫院實習,因上班不愿戴護士帽被帶教老師批評,第二天干脆剃光頭來上班,還振振有詞“我沒有頭發戴不了護士帽”。
(三)實習階段發生的不良情況及比例
具體見表 4 和表 5。
(四)確定調查內容,設計問卷表
問卷項目包括性別、年齡、基礎學歷、專業、選擇專業的原因以及護理職業方面的一些問題。
四、分析及處理
以上調查結果比較能反映中職護生實習前對各種問題的態度。由于他們年齡尚小,社會閱歷淺,對某些社會性問題還沒有足夠的評判力,如表 4 中學生未能認識到未成年人懷孕生子違反了法律,但幾乎都認為實習期間不能懷孕,因為這關乎個人前途問題。也就是說,學生對學業是非常注重的,如表 5 最突出的問題是怕實習中出差錯及考不到護士證。
關于表 2 的分析:
第一,實習前學生不想去醫院的比例最高。根據班主任對他們的評價及兩年來在校成績的調查,這些學生基本上是得過且過、缺乏人生目標及理想的學困生,班主任在一年級時曾建議轉專業但他們都存在“混”下去的念頭,等到實習無法“混”了只能放棄學籍。
第二,學生被醫院退回學校居第二位。各醫院反饋的原因大同小異,主要是護生實習時不遵守醫院規章制度,經常遲到、電話請假,隨意曠工,上班時脫崗離崗,甚至到治療室偷偷為自己做物理治療;還有的怕辛苦,認為醫院的工作應該是帶教老師的,不應該由實習生免費去做;還有的學生認為反正畢業后也不會從事護理工作,實習只是想要個文憑,從而不認真工作。
第三,自行中斷實習的原因。一是護生去醫院上班后才知道護士原來干的是這些工作,而且要上夜班,認為不符合自己的職業要求從而退學;二是個別家長認為畢業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學生不想實習就不實習,沒有教育及鼓勵;三是認為護士工作太累,不能堅持;四是懷孕,只能中斷實習。
第四,因病休學的學生有肺結核、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精神分裂癥、抑郁癥各 1 例,有 2 例實習時懷孕的護生人流術請病假后繼續上班。
第五,騎自行車意外致骨折的 3 名護生康復后繼續上班,補回相應的實習時間。被 HIV 陽性患者針刺傷的 2 例主要是拔針時不遵守操作規程被刺傷,經規范處理,復查后未被感染。
2016 級學生答卷后,筆者利用晚自習分班對學生進行實習前培訓,對實習中發生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讓他們在憧憬實習生活的同時能警醒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防患于未然。
五、對策
培養護生的職業素養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根本。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入學之初為學生播放反映醫院工作的紀錄片,邀請醫院的護理專家為學生做講座,讓學生對護理工作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在充滿正能量的常態下學習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組織學生利用假期或周末到醫院去觀摩,或者做義工,培養他們富有愛心、樂于奉獻的職業素養。
第二,引導學生明白選擇職業是關乎一輩子的事情,對于真正不想從事護理職業的學生可以及時轉專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護理是關乎生命的職業,工作中沒有愛心、不用心,得過且過,很難在護理崗位上立足。
第三,實施人文關懷教育。十六七歲的孩子大多還不懂得去關心、愛護病人,但職業要求他們必須具有關愛病人的能力。像用打火機燒膠布的林某某,即使不知道膠布有助燃,也不應想到用火去燒,火靠近身體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懼怕的,她當時只是想盡快完成工作,根本就沒有認識到會發生意外。經向班主任及家長了解,“懶”“混日子”“玩手機”是對她日常的評價。通過本事件,我們深深反省: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實施人文關懷教育也迫在眉睫。
第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生育觀,加強法律教育。中職生懷孕生子是很嚴峻的社會問題,絕大多數實習護生年齡都不滿 18 周歲,懷孕的幾個學生都存在父母教育缺失現象,有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即使回家務農也對孩子不聞不問。經電話訪談懷孕的護生家長,大多數的回答是不知道也不想管孩子,有 3 個家長甚至對孩子未成年懷孕持無所謂的態度。或許這些學生原本就被烙印為“不聽話的孩子”,已經傷透了父母的心,讓家長在心理上、行動上放棄了這個孩子;抑或是家長本就是個不合格家長。所以在學校教育中如何讓這些“有問題”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戀愛觀、生育觀,需要所有授課老師日積月累的諄諄教導,還需要向社會大眾進一步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讓家長也意識到未成年子女懷孕生子是違反法律法規的。
第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上班玩手機的危害,強化醫院感染知識講授。拼個性、玩手游、聊八卦、看視頻是中職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所研究的兩屆實習護生中,醫院反映最多的是學生上班時玩手機,且屢教不改。所以在臨床課中要強化醫院感染知識,讓學生認識到:手機是個人貼身物品,上班時雙手經常是處于被污染狀態,被污染的手機會導致疾病的傳播;更要讓他們意識到:護士的每一項操作都關乎著病人的生命,玩手機會分散注意力,稍不留神會釀成醫療事故。
第六,轉變“中心”意識。經常有護生抱怨,醫院對他們不夠重視,對他們的訴求愛理不理。為此,學校應在學生二年級時接觸臨床課開始,逐步向學生灌輸醫院的服務宗旨是治病救人,是“以病人為中心”,醫生、護士主要是圍著病人轉,為病人服務才是首要任務;而學校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會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讓學生在實習前就充分認識到如果不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會被退回學校,延期畢業或退學。
第七,加強職業防護教育。隨著艾滋病知識的普及,學生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是充分了解的。通過調查被 HIV 感染者針刺傷的兩名學生,發現他們都是由于工作很忙,別的病人催得很急才會導致拔針時不慎被刺傷。只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才能避免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
第八,家長對中職生的教育和支持不可或缺。有個護生由于沒有生活費想結束實習,經老師打電話給她父親了解情況,其父親寄了生活費,這個護生才得以繼續實習,順利畢業,并找到了工作。
綜上所述,臨床實習是護生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階段,更是培養護生人文素質、職業道德,塑造護生職業形象的最佳時期。只有加強院校合作,強化管理意識,更新管理模式,以學生為本,才能讓護生逐步養成“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社會輸送符合時代需求的護理新生代。
【作者簡介】陳杏芝(1965— ),女,副主任護師,桂東衛生學校教務科干事,分管實習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及護理教學。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