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越 侯莉
摘 要:近年來,大學校園借貸平臺不斷壯大,由校園貸引發的危害社會的事件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校園貸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對校園貸風險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通過大學生,學校,政府三個方面提出防范對策。
關鍵詞:利息 大學生 校園貸 防范對策
校園貸指的是在校學生向各類借貸平臺借錢的行為。校園貸的主體大部分是在校大學生,其分類大致有五種:一是傳統的電商平臺,如阿里巴巴,京東等;二是消費金融公司,提供分期購物服務,如任分期,趣分期等;三是p2p借貸平臺,指的是在網上提供借貸信息和服務或者用于大學生助學和創業的平臺。四是線下貸款,民間放貸機構或者借貸人向大學生進行宣傳,通常危險性非常大。五是銀行機構為大學生提供的信貸服務,如校園快貸等。
校園貸在其快速壯大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是有些貸款機構為快速融資,發布虛假信息,號稱低利率無抵押,隱瞞哄騙學生借款,實際在學生還款的過程中卻有著高額的手續費和利息費。此類“校園貸”就像披著羊皮的狼,表面是新興的便利合法的借貸服務,實際上就是變形的高利貸。其次,“校園貸”興起時政府相關制度政策并不完善,這是校園貸亂象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借貸機構不斷觸碰法律和道德底線,要款時采取恐嚇,威脅毆打等手段。更有甚者,借款以讓某些女大學生出示裸體照作為條件,若不還款則曝光出售這些照片。最后,大學生通常不具備理財能力,還款能力。當他們因不合理消費而面臨巨大的錢財壓力時,可能會誤入歧途,走上快速賺錢的不法道路。還有的大學生拆東墻補西墻,不斷地借款來維持現狀,最后使利息越滾越多,學生不堪重負。有的心里脆弱的學生還可能因為染上的債務無法還清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校園貸的盈利來源主要是利息和超過付款期限的處罰金。部分利息率的不明確是大學生深受校園貸危害的重要原因。處世未深的大學生往往看不到借貸機構設下的陷阱。比如,雖然沒有抵押費,但是會有各種各樣的服務費用;雖然表面上利息率比銀行低,但在長期還款中利息率實際上要高出正常利息率很多。校園貸存在著巨大的風險,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我覺得我們應該從不同的方面提出防范措施。
一、增強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理財消費能力
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豐富,缺乏思考,容易相信借貸人員的說辭,從而掉進借貸陷阱里。有的女大學生思想單純,為借款提供自己的裸照,這是缺乏自我安全意識過于相信借貸機構的表現,借貸機構可能早就泄露這些女大學生的隱私來獲取利潤了。因此,大學生應該多關注社會問題,增強自我保護,防范他人的意識,不要過于相信陌生人。
另外,大學生還缺乏相應的理財消費能力。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借錢不是因為有緊急事件不得已而為之,而是因為想買某件高昂產品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大學生往往心里不成熟,可能盲目消費,從眾消費而不顧自己的承受能力。當從父母那要來的錢滿足不了自己的消費時,這些大學生可能就走上了借貸的不歸路。大學生缺乏理財能力,用借來的錢超前消費,有時又并不考慮如何還款。這種意識能力的缺失是校園貸危害如此嚴重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學生應該多學習金融理財等知識,樹立理財意識和合理消費觀,培養理財消費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加強學校校園管理,學生管理
加強校園管理,就是要為學生塑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有些校園貸的機構利用大學生集體中的班干部進行宣傳,學校應該對其進行規范。比如設立制度要求學生在嚴格考核該機構的合法性和可信性之后才能在校園內為其代理。學校是校園貸主體的生活學習之地,加強校園管理無疑為大學生遠離不法借貸機構創造了有利環境。
校園貸危害事件頻發,大學生的不成熟占有很大原因。但是這也顯示出了學校教育的缺失。學校應該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對學生金融理財觀和生命觀的培養。這樣,學生就不會因金融風險意識不強而給不法機構可趁之機,更不會因為債務問題而放棄生命。目前的高等教育機構普遍缺少對于進入大學前的學生的教育,這可能讓他們進入相對放松的大學后迷失自我。所以,開展學前教育十分必要,這可以讓學生提前充分的了解大學生活,做好應對大學各種新問題的準備,從而在大學里更好的保護自己,免受未知的傷害。
三、完善政府相關制度和政策
校園貸的發展迅猛,加入的企業越來越多,各企業都忙于占領消費市場,目前的校園貸行業處于無序競爭的階段,比較復雜混亂。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及時的完善制度規范,設立監督管理的詳細規則和規范各企業合理競爭的行業準則。首先,政府應該明確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規定好什么樣的企業才能進入校園貸的行業。只允許擁有明確合法信息機制,并且風險性合理的機構存在,從源頭上規范了校園貸。再有,明確好不同部門的管理職能,校園貸涉及到不同的屬性,需要不同的部門聯合管理治理。最后,政府應該加強對校園貸不法機構的懲處力度,防止他們以違反法律的小成本換取利潤。對于那些造成惡劣影響的機構,應該嚴厲處罰,永久禁止他們進入借貸行業。
新興事物的產生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校園貸雖然存在著風險,也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但不能被完全否定。它還有著增加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相信只要正確分析了校園貸的風險和產生危害的原因,并實施這些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校園貸一定會更多的在社會上發揮其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莊健,潘彤光.新形勢下淺析高職院校防范網絡詐騙和校園貸風險的策略[J].商情.2017 (10)
[2] 雷夢潔.基于高校學生思政教育視野下的校園貸風險教育引導研究[J].才智.2017 (35) :135
[3] 王月花.新形勢下輔導員應如何做好校園貸風險防控工作[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 (15)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 張永越( 1981-3) 男 籍貫:遼寧大連 學歷:研究生 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第二作者:侯莉 (1982-7)女 籍貫:重慶 學歷:本科 職稱:中級職稱 單位:渝中區新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