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嵐濤 杜澤凱 陳宇昶
摘 要: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公民道德水平,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了解我國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分析原因,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對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規范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公民道德教育 高校 公民意識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公民道德水平,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增強對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和培養,不僅能夠為大學生自我德性的修養打下良好的基礎,更為將來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和職場,樹立良好的公民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打下牢固的根基。因此,了解我國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發現其存在的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對培育良好的社會風氣、規范社會秩序,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當前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公民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缺乏獨立的地位。盡管從黨的十八重提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國高校,極少有開設專門的公民道德教育方向的課程的。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實施專門的公民道德教育,學校領導也沒有積極的倡導,也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學校有開設專門的公共道德教育課程的傾向,但實際上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公民道德教育課程。由此可以見,作為專門的師范院校還沒有專門的課程,可見其他的綜合性大學。反映了當前公民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缺乏獨立的地位,并不被重視。
1.2教育內容不健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內容不健全,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一個突出的問題,高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公民道德教育課程,主要是通過“兩課”來進行的。但是兩課的的公民道德教育內容不健全,只是對一些科目的簡單重復。在課程設置上偏重于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將道德內容神圣化、理論化和空洞化,致使只有少部分學生認同“兩課”教育,認同度低,達不到預期效果。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缺乏普遍性和普及型,與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需要相差甚遠。
1.3教育方法落后。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方法落后是造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另一個問題。認為課堂講授是“滿堂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討論、質疑、辯論的過程。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從屬地位,缺乏學習、思考、思辨的主動性,難以在情感上達成共鳴,也就難以形成道德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1.4教育途徑單一。在教育途徑上,很多學校也主要以“兩課”的顯性教育為主,注重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的灌輸比較忽視在隱性教育方式上對學生的影響。盡管這些年里,學校也規定學生在寒暑假必須參加社會實踐教育,并將其計入個人成績的一部分,這種實踐教育很多都走過場,評價和監督機制不完善。往往是學生交一個蓋了章的表格,班級登記上交了事,很難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2 我國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改進策略
2.1注重對大學生道德實踐能力的培養。公德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在思想意識上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更是能夠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及與人交往中,將道德認知自覺轉化為道德行為和道德實踐。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終歸宿。因此,高校應該從實際出發,在校園中倡導公民道德綱要的具體內容,以普遍性和普及性的事例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自覺遵守公民道德規范。比如在學校提倡尊師重道,團結同學、端正學校態度,愛護公物。在具體的學校生活中,學會與同學相處、互相幫助;在家庭生活中,學會體諒父母,通過兼職體驗賺錢的艱辛,學會節儉,減輕父母的負擔;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學會團隊合作,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做到誠實守信、公正待人。
此外,學校應該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做義工、自愿者服務、支教等各種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特別是共青團等學生部門應該積極開展主題鮮明、立意深刻、內容多姿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估計學生或者組織學生持續性的做義工、自愿者服務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其綜合素養。
2.2改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首先,應該把公民道德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通過人文社科類學科全方面來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傳遞真善美的思想和價值,各科老師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就學科本身的倫理價值和職業精神進行一定的講解和引導。其次,課堂教學應該靈活多變,除了講授道德理論外,應該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小的普通的道德行為的意義所在。最后,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社會,鍛煉并檢驗自己的道德行為能力。
2.3調整高校德育的目標和內容。當前高校的公民道德教育還主要有“兩課”來承擔,盡管“兩課”中包含有公德教育的相關內容,但是其教學重點在政治教育上。因此,應該在重視政治理論的教學中,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斷的拓寬、充實《綱要》的20字方針,以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民素質為目標,加強公民道德規范的全方位解析。此外,還應該突出重點,在內容上除了基礎內容的傳授和引導之外,學校應該根據本校的特點,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的學科的特點,突出對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比如對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對醫生的醫德教育等等。
2.4重視新媒體在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微博、微信、論壇的迅速普及,學生每天上網時間激增。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應該重視起新媒體在大學生公德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主動的通過校園網站、論壇、公共的校園微信平臺、微博平臺、貼吧等形式,開辟相關的道德教育的主體或者專門的網站或者平臺,為學生了解和學習公民道德提供有利條件,同時能夠積極引導學生的行為。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現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出“中國夢”的構想。中國夢的實現一方面離不開我國經濟的昌盛、文化的繁榮、政治的民主,另一方面更離不開所有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這就要就我們必須要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中國夢實現的儲備力量,因此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