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的普及、初中學齡人口高峰向高中段轉移、高中擴軌等原因使相當一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進入到了高中學習的行列。這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適應高中的學習,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知識的不斷豐富和延伸,這些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困難。
一、表現在習慣上。上課時教室僅有8個學生!班長梁同學說程同學范同學請假去補課了。陸續回來了10個學生,崔同學回來時已遲到20多分鐘了,他是同學們的采購員,是去購買早餐的。我提醒他現在別往出拿,下了課再說,可一袋子已到了張同學手里,張趕緊收了起來,還沒過幾分鐘,一袋包子又到了狄同學手中。這時還有5個女同學沒有回來。上午第二節課,幾個學生望著窗外,我問看啥哪,答曰拖拉機。我們教室在五樓西角,望向窗外正好是一片坡地。我自然的也望了一眼可沒看到。然后就讓他們繼續上課。過了一段時間,梁同學突然說又動了。讓我心一驚!我以為什么事發生了,結果人家還在關注那個拖拉機。
二、表現在學識上。自習時間,穿插復習一些文言實詞和幾段文言。發現學過的東西留存在記憶中的實在是太少了。趙同學讀“子厚,諱宗元。”把“諱”讀成了wei,王同學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只寫出“千里”二字,張同學寫“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不會寫“蜉蝣”,孟同學寫“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在同學們的提醒下,還是不會寫“嫠婦”的“嫠”,分解開來才完成,大梁同學寫“以手撫膺坐長嘆”只寫了個“坐長嘆”……九月重陽賞菊花,學生會說陶淵明愛的是桃花和柳樹荷花等。 還會把“是”通假成“死”。積累古文化常識,碰到“京師”一詞。最熟最典型的莫過于《張衡傳》了。于是翻必修4看《張衡傳》中的兩個實例。結果好多同學說沒學過。背誦《氓》,范同學、梁同學把“將(強)”讀成了將,崔公把“說(脫)”讀成了說。梁同學會寫“匪我愆期”,但不能解釋 “匪”“愆”的意思。“子無良媒”的“子”她脫口而出“兒子”。“氓”是男的還是女的,她很猶豫。
讀課外材料更像讀天書:兩個編寫歷史書的老先生為一個史料的引用作的一番問答。甲:而何藉而籍?乙:藉籍籍。甲的問話是:你根據什么而(把它)記載上去的?乙答:(我)根據有關典籍而記載。這個問答很有意思,就在利用這兩個字的多音多義。大家覺得根本不知道他倆在說什么。而細細想來,其實我們都學過(必修1《鴻門宴》23頁注14,必修2《赤壁賦》33頁)。這里兩個“而”字,第一個是第二人稱代詞“你”,第二個是連詞。這句子中還有一個賓語前置現象。
針對這些表現,我做了一個小范圍的調查。68%的學生是農戶,8%的不知屬什么戶籍; 90%屬正常家庭,6%的不知屬什么家庭,4%是單親和不正常家庭;經濟來源是種地、打工,主要花銷是上學。喜好比較廣泛,最厭惡跑操、老師拖堂、上課、老師上課聊天。出勤情況還比較樂觀,85%的“從不曠課”。12% 的“有點小事小病就請假”;3%的“老班不在就溜走”。 “總能認真聽講”的占12%,“剛開始聽聽一不留神就走神”占54%,“不聽,聽音樂”的人數占16%,“不聽,聊天或睡覺”的人數占18%。“能認真記筆記”的約占10%;“剛開始記不知什么時候就不記了”的約占40%;近50%的人從來都不記筆記。學習精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接受知識解題能力欠缺、知識鞏固一般、知識遺忘快、家庭教育一般或差、偏科現象較多、心理調整還行、自信心理差點、早戀問題有、打算深造的多……
總之,學困生的“困”不僅表現在學識上,更表現在習慣上。
然而學生們還是有可愛機靈單純的一面。他們不理解大自然給予人們的那種天然的純凈的生活,他們不懂得社會有齷齪的點。例,考試中有一個句子:若不加其等級,寧可合巹而酳,所以假附馬之位,乃崇于皇女也。“巹”是個生字,瓢的意思。他們馬上意識到是喝交瓢酒,而非交杯酒。
張同學能通篇背誦《滕王閣序》,大梁同學,平時看上去不學習的她竟然短時間內能背下《蜀道難》來,魏同學“若你不謀,則絕不成事。” 的言語鏗鏘有力!王同學朗讀的很好,說話比較有條理,盧同學時不時爆點小幽默,王張字寫得好……
學習《赤壁賦》時,組織了一次小小的辯論。正方是豁達的蘇軾,反方是悲觀的客。喜歡豁達的蘇子的同學不在少數,這次辯論不能算成功,但它畢竟開了個頭。樂觀的人看得開,看得明,懂得多,把握了生存的規律,造就了自己的永恒;悲觀的人,整天怨天尤人發牢騷發感慨,終究一事無成。
所以我覺得任何一堂課,都是二次創造。語文課應該有思維火花的碰撞,內心情感的澎湃!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實踐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快樂的主體!學生不應該是書本的奴仆、答案的傳聲筒、應付考試的機器!咱們的課堂應該讓鮮活的生命之花,生機勃勃,盡情綻放!語文的天地應該有詩和遠方!
在與學生日日接觸的過程中,使得我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教材的知識內容、課程標準和高考要求并不分層次,這就使得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越來越困難,這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進程,學習效率低,學習不得要領,厭學情緒嚴重,學習成績差。且這樣的學生人數隨年級增長,呈上升趨勢。這種情況不僅給教學增加了難度、而且還影響著這一群體學生自身的成長。我們試著透過學生的這些具體表現探究“學困的”根源,尋找幫扶的辦法……
總而言之,關注學困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地。要精準幫扶高中學困生,還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陳小鳳.給學困生畫一條適合的橫線學知報F02.2011-02-072.
[2] 柳應豐.學困生抄襲作業現象的解決策略.西部素質教育. 201619142
作者簡介: 宮會青 出生年月:1966 .12--,性別:女 民族:漢族,籍貫:山西平定縣,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作者單位:山西省平定縣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