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翠萍
【摘 要】在當前我國三農路線的實施基礎上,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時候,也需要能夠促使農民權益能夠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中,并且為農民權益提供一定保障,這也就需要經濟法律的配合和保護,促使其的開展更加順利。經濟法本身是對農民權益加以保護的重要法律依據,在這一基礎上,其本身需要關注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確其相關的機制體系內容,隨后得出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對策。
【關鍵詞】法視野;保護;農民權益;機制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速度逐漸加快,使得當前農村建設與發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的生活狀態也不斷加以改善,農民的收入在這一基礎上出現不斷增加的現象,但是其本身發展的過程中,農民處于弱勢群體中,需要農民權益的法律性保護程度增加,這也是其在當前工作中較為主要的部分,在使得經濟法在農民權益保護的過程中,其保護的程度增加的時候,其二百年身也屬于工作的主要內容,在促使經濟法在農民權益保護中的作用得以有效發揮出來的時候,需要促使農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對解決三農問題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影響是比較突出的。
一、經濟法與農民權益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經濟和科學信息技術發展的時候,我國國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等方面的提升是比較突出的,在人們當前各個方面的物質生活需要得以滿足的時候,多數人開始將注意力放到自身利益保護方面,在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對國家相關領導人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有關三農建設的問題總結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村和農業建設以及發展工作等加以關注和重視。三農問題中和農民權益問題相關的內容不僅是三農建設中需要重視的內容,其本身也屬于我國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前提條件。政治和經濟權益存在于農民切身權益等方面。在有關切實促進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的時候,其本身也屬于我國在全國的范圍內實施和三農問題相關的重要內容。經濟法相關內容在進行制定的時候,需要對農民權益加以保護,并且促使其成為農民權益維護和實現的最終基礎性保障,農民權益的實現與相關經濟法的制定等方面的聯系是較為密切的【1】。
二、基于利益機制的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
農民權益屬于社會主體而存在的重要條件,在某一個方面而言,農民權益本身也是人類社會其他主體存在的重要基礎內容,人類本身所具有的經濟活動所具有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并且在利益驅動的基礎上,利益主體及利益客體等方面和人體活動之間需要綜合在一起,使得經濟的發展更加顯著,在對當前利益機構構建的過程中,需要促使其對經濟法相關內容的研究不斷加強,而其無論是在分配方式方面還是經濟體制方面,其變化也是比較大的。所以在對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社會和諧等方面進行保證的基礎上,其所具有的現實的作用更加凸現出來。經濟法中對人們的經濟權利和義務等方面加以有效規定處理,并且對農民自身的經濟利益不斷調整,使得經濟發展得到推動,促使社會的發展能夠更加和諧。對權利和義務在實施規定處理的時候,需要明確農民自身的經濟權益,權利在一定基礎上對人們行為存在著鼓勵的作用,義務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制的作用,這兩者綜合在一起的時候,能夠促使經濟利益的調整作用需要有效發揮出來【2】。
經濟法法律內容在對農民權益加以保護的時候,其所具有的的作用本身也能夠在相關法律機制的作用下,利益機制具有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特點,是對農民權益保護的程度起到較大影響的關鍵因素,其在較大程度上,對經濟法律內容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能夠對人們自身的行為產生約束作用,并且促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利益觀念,使得經濟運轉秩序更加合理。人們本身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會得到完全相同的權益,社會的發展程度等方面因素,本身對人們獲取的利益方面存在著較為直接有效的影響,而不同的社會階層中,人們在獲得利益的時候,其本身具有的差距相對比較大,這之間具有的矛盾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在促使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需要加強行動力,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也具有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3】。
農民權益在無法得到保障的時候,主要是農民利益代表的缺乏。在社會主義市場中,在對農民利益加以保障的時候,其本身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困難。農民在社會中主要是處在弱勢地位的,如果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在進行構建利益機制的情況下,其所具有的利益表達機制也需要不斷完善,在促使利益機制不斷健全的基礎上,促使農民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而在構建利益協調和保障機制的時候,也需要能夠加強人們對群眾自身的利益的關注和重視,在經濟法相關法律基礎上,對其相關利益合理設置處理,并且對各個層面的利益的考慮也需要能夠更加全面,從而達到使農民收入逐漸增加的目標。
三、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對策
(一)明確集體土地所有權與農民享有的權益內容
農民本身在使用土地的時候,也需要能夠對土地的使用權利沒有進行明確規定和說明,使得農民土地在保護的時候,其在法律方面的保護并不合理和有效,因此,要加強對農民權利的保護力度,就需要對農民土地使用權加以明確,使得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不被破壞,在這一基礎上對土地使的使用權和所屬權等方面內容制定更加明確的規定【4】。
(二)確定公共利益的界限
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公共利益的界限,而在對公共利益的相關概念進行分辨處理的時候,也就不能夠充分對公共利益進行更加正確的判斷。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根據法律強制的執行作用,促使公共利益的概念與范圍等相關內容更加明確,能夠最大程度上,對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加以保護,促使其利益不受到破壞。
(三)調整土地征用中的補償依據,改善土地征用的程序
農民權益經濟法保護的時候,需要根據市場的標準加以具體實施,在這一基礎上,對農民自身所具有的征地活動有效補償處理,使用較為合理的征地依據,對農民自身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促使惠民政策的內容更加完善和不斷落實。將惠民政策能夠有效落到實處,促使農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等得到保障。在土地征用的過程中,需要農民積極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使得農民切身利益得到保障【5】。
(四)構建完善的司法體系
從法律方面而言,在對農民的基礎權利有效保證的時候,也需要農民能夠有效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使農民能夠使用法律的武器對自身的權益有效保護,對當地政府部門存在著的不滿意的地方,可以實施行政復議以及向法院提出起訴等方式。
四、結束語
在科學發展觀理論和經濟法等相關理論支持下,需要對農民自身的合法權益加以保障,并且將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作為重要的準則,使得其能夠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在經濟法的法律允許的范圍中,農民自身也需要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自身的權利有效形式,并且履行自己的義務,在這一基礎上完善利益保障機制,使得每項經濟活動都能夠在法律范圍內實施,遵守經濟法相關原則,在經濟法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有效應用,明確其具體的要求和應用范圍,在農民自身的權益得到保障的基礎上,使得社會得到可持續發展【6】。
【參考文獻】
[1]李富民.淺談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8(16):177.
[2]賈龍飛.淺論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8(11):219.
[3]郭曉慶.基于經濟法視角下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05):285.
[4]宋曉雪.試論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以利益與利益機制為視角[J].現代經濟信息,2017(14):279+281.
[5]王曉艷.基于經濟法視角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權益保護[J].法制博覽,2017(15):80-81+79.
[6]段凱.論農民權益的經濟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7(02):19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