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君
【摘 要】科學社會主義終結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學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演進的必然產物。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既不是空想,也不是出于良好意愿,而是有其實現的依據。理論界出現對于這一思想的不同解讀,認為社會主義不能代替資本主義,文章主要通過分析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長期性,對不同解讀進行批駁,從而堅定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同時須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來對待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一結論,從而更好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必然性;長期性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即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提出這一結論,并不是像空想社會主義者那樣僅僅出自良好的意愿,也不是訴諸于任何主觀評價或是主觀信念,而是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所得出來的。資本主義作為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的產物,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積極的革命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①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分工的加深和經濟聯系的密切化,生產力越來越具有了社會的性質,而生產資料卻歸資本家私人占有,這種占有方式同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產生了矛盾。
生產的社會性與資本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成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結構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二是經濟運行上個別工廠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恩格斯根據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規律,強調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途徑是必須實現對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而由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過渡到社會占有,就是用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這是科學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原理,也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最根本的理論依據。
一、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隨著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跌入低谷,資本主義生產力雖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制度無法克服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占有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仍然是客觀真理、科學理想。其不會動搖,必然實現。但是,在我國理論界這一原理受到了質疑。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有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不符合當代世界形勢。理論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種說法不符合當代世界形勢,認為資本主義并沒有出現被社會主義代替的跡象,一個半世紀過去了,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滅亡,而且還在發展,社會主義在與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中還處于劣勢。對此,有部分人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感到悲觀失望,對這一論斷產生了懷疑。而實現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要滿足最主要的兩大歷史條件:首先是股份資本與國家資本為社會主義誕生創造“瓜熟蒂落”的條件,資本積累導致生產力社會化與資本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達到頂點,從而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準備了現實的組織形式;第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日益把大多數居民變為無產者,使無產階級貧困化達到極點,從而就造成了一種在死亡威脅下不得不去完成這個變革的力量”,②也就是說這兩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之后,社會主義才可以代替資本主義。
由于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迅速的擴張,產生了與馬恩當年不一樣的世界結構,雖然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這兩項條件在當代世界確實具備了,但是他們卻是分離的狀態。第一條為發達國家所具備,生產高度社會化的發達國家不得不采用股份制和國家資本的形式,第二條“死亡的威脅”被轉嫁到落后國家的無產階級身上,于是在生產力還落后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出現了貧困積累。因此產生了這樣的結果:一是社會主義首先在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誕生,二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又受到生產力發展不足的限制和制約,從而需要探索如何在世界資本主義環境下走社會主義道路,于是社會主義在各國產生了多樣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趨同。理論界這種觀點認為,過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處于“一直尖銳地互相對立和對抗著”的狀態,是僵化的教條的觀點,現實世界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各有存在的理由和優勢,“顯示了多極化趨勢”,社會主義國家正在吸收資本主義的長處,而資本主義國家也吸收了社會主義的優點,因此有人提出“兩種不同主義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由過去完全對抗逐步轉向互相兼容、互相合作的趨勢。” ③即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趨同”論。對于理論界這樣的解讀,拋開提出這一命題的時代背景,在當代依舊是腳跟不穩的。
首先,這種觀點是把社會運行機制同基本制度混為一談,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運行機制上的某些共同之處當作社會基本制度趨同。從具體的運行機制來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許多共同點,因而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但從社會基本制度來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則是根本對立的,兩者是一種取代關系,決不能用前一領域的某些共同之處來抹煞后一領域的根本區別,進而鼓吹兩種制度的“趨同”。
其次,這種觀點把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把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貿易往來的密切化,錯認為兩種社會制度溶合、趨同。毋庸置疑,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源配置越來越突破國界的限制,使得各國經濟密切聯系在一起。然而我們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參與經濟全球化、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貿易往來的,這與社會制度的“混合”、“溶合”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經濟往來的密切化以及遵守共同的規則,并沒有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各自的根本性質,也不可能使兩種社會制度溶合成為某個“大混合經濟”。
理論界之所以對這一論斷產生兩種不同解讀,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馬恩并沒有明確預見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是由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局限性所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馬克思、恩格斯所未能預言的實現社會主義的新路徑。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也意識到基本矛盾及其一系列表現的巨大壓力,因而也進行了一些改良,包括推行股份制,國有制,實行經濟發展計劃等等。針對這一變改良,恩格斯也早已有論斷,指出“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資本的屬性”,④同時也指出資本主義的改良手段雖然沒有辦法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的基本矛盾,但是卻為社會主義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手段和線索。所以我們可以看出馬恩提出的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論證了這一結論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也不依任何階級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進程。
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
1、任何社會制度的更替都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
盡管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但這條道路是十分曲折的。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社會制度的更替,都經歷了長期復雜和曲折反復的斗爭過程。比如封建制度取代奴隸制度,在日本經歷了大約兩百年的時間,在中國和印度經歷了大約六七百年的時間,從古羅馬帝國奴隸制的衰亡到各地封建制度的建立經歷了大約四百至九百年的時間,在古埃及則用了上千年的時間,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主義制度也同樣經歷了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所以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資本主義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正是基于對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曲折性、長期性的認識,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過渡時期的理論,指出: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 ⑤之所以需要一個過渡時期,就是因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經歷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所以只有充分認識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才能在正確認識和處理兩者關系的過程中更加堅定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信心。
2、資本主義在其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之前是不會滅亡的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 ⑥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為我們揭示的“兩個絕不會”理論,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存在著固有的基本矛盾,但是資本主義政府也在進行一系列的改良活動,例如在經濟方面為了避免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政府開始進行宏觀調控;在所有制上,當代資本主義除私有制以外,還產生了國有經濟、合作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等;在社會生活方面建立了較為完備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等等。這些情況都表明現代資本主義還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能力,還可以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這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向社會主義的國度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3、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全面發揮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
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是由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的具體國情和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的。比如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從經濟上來說,雖然我國GDP總量排名全球第二,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在相對落后的廣大農村地區,商品經濟依然發展緩慢管理方式也比較落后。從政治上來說,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可動搖的政治原則,是人類歷史上最高類型的民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但是我們必須消除封建制度在上層建筑方面的影響,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治。從文化上來說,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全面實施,但是偏遠地區教育普及面不夠以及教育設施仍然落后。所以基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情況,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實踐中逐步探索。
三、與時俱進對待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雖已是社會主義社會,但與已經發展到頂峰的資本主義相比,社會主義還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尚未成熟。雖然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先進性已經逐步顯現,但是要想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進而進入到共產主義社會,依舊任重道遠。我們也清晰的認識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將來很長的歷史時期之內會共存,而我們對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但是無論怎樣利用資本主義的發展成果,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不能改變。作為特殊國際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想贏得超越資本主義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內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充分吸收和利用發達國家的生產力,將其引入到為社會主義中國服務的軌道,如此才能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理論體系,與馬克思理論體系一脈相承,馬恩提出的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也對中國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正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將社會主義進行到底。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時刻,所以當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建設社會主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之時,對于馬恩所提出的基本原理,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與此同時又結合我國的國情做出自己的思考,社會主義實踐仍然面臨著艱巨的任務。
注釋:
①②③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20,45.
④劉建成.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總趨勢沒有改變[J].求索,2017(8):2-3.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5]劉海濤.論社會主義的長期性[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5(5).
[6]劉建成.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總趨勢沒有改變[J].求索,2017(8).
[7]華雷.當代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J].理論探討,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