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琴(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語文結構化教學是指以構建學生的語言心理結構為中心,遵循語言獲得規律,從相關的結構化材料中進行語文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它既強調整體思維和系統思維,也強調部分教學內容與其他教學內容的勾連,是一種有序列的深層次的語文學習。筆者認為,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以結構化研究為突破口,讓學生學會在研究學習,用結構化開啟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學習新密碼。
選題使研究的目的具體化,它是結構化研究的起始環節。對于小學生來說,主要是從學校課堂內容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結構化研究的專題。可以是語文綜合性課題,也可以是分科性課題;可以是語文實踐化課題,也可以是趨向于語文思辨化課題。作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確立結構化選題。
根據課文主要內容、知識點或者作者等進行專題研究的課題。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夢想的力量》這篇文章,學習這篇略讀文章時,從“語用”的角度看,教師可以直接以“擴散圈”的方式進行課文內容拓展式結構研究(如圖1)。

圖1
夢想圈一層層、一次次擴大,會讓學生以文及己,在研究中前行。
如學習五年級下冊人教版《一件運動衫》這篇課文,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并不是很難,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情節梯”,分步驟梳理課文,凸顯文章的故事情節,開展結構化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畫出文章中四處描寫“運動衫”的詞句,想一想,在這篇文章當中,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描寫這件運動衫的?
第二步,深入思考,乘勢而上,四次描寫分別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
第三步,畫出“我”的心情變化情節梯“結構圖”(如圖2)。

圖2
利用地方資源、文化和經濟,因地制宜地開展結構化專題性研究。比如:民間故事的收集與研究、鄉土文化(文藝、瓷藝、茶藝、飲食文化和民歌民謠民諺等)的收集與研究和民風民俗的收集與研究等[1]。如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課文《安塞腰鼓》的學習,學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從中領悟中華兒女的精神。可以此為切入點,延伸到象征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的《獅子舞》,延伸到侗族象征喜慶的《蘆笙舞》,延伸到象征善良、智慧、美麗、吉祥和幸福的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等。
抓住社會上一些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比如,人口問題的調查與研究、身邊的名人、上網危害性調查與研究等。
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他們自主研究。可根據課文單元提供參考性課題,學生或據此選擇感興趣的課題,或自主擬定。教師應及時給予積極的指導,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研究,從而切實做好撰寫結構化研究報告的前期準備工作。
學生撰寫研究報告不能憑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據,在研究中深入學習,用資料來說明問題,通過收集資料來實施研究。
提供資料的途徑很多,可以通過報紙、書本、網上瀏覽和身邊敘事等。具體來說,收集資料的途徑筆者歸納為八種:一是查閱文獻,摘抄有關內容;二是科學實驗,撰寫相關報告;三是觀察事物,做好觀察記錄;四是進行測量,記下測量數據;五是問卷調查,統計調查結果;六是專題訪問,整理訪問筆錄;七是參觀學習,寫好參觀實錄;八是網上瀏覽,篩選相關材料。如果是熟悉的事物,但要研究它的性質和關系,就需要直接觀察或再讀文字材料,反復揣摩與研究。
資料的選擇要根據實際,如果研究的著眼點是課文中的某位作家,可以指導學生去了解作家的生平、了解作家的故事,甚至了解作家的其他作品;如果是某本專著,則可以去了解專著的作者、專著里的小故事、專著的語言風格,甚至其他讀者對專著的評價[2]。
教師對學生的結構化研究資料的選擇可以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學習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姥姥的剪紙》這篇課文,文章既表現了姥姥精湛的剪紙技藝,又表現了“我”對姥姥深深的懷念。由這篇文章引申出來的剪紙技藝和祖孫情誼的研究,切忌由教師或書本提供答案性的資料,限制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對學生結構化探究的資料提供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據學生研究的進度分幾次提供,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和自主研究中不斷提高。
如果說前期的準備——制訂計劃、中期的過程——收集資料是必要的,那么后期的工作——整理歸納則顯得尤為重要,它既是對制訂計劃的回顧,也是一種知識的提升。
整理歸納、撰寫結構化報告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研究的過程。這種結構化的研究報告是開放性的。如學習象聲詞時,一名學生發現門縫上糊了一層厚紙,風一吹發出“呼—呼—”的響聲,他感到十分奇怪。就決定和另一名同學一起研究研究。他們搗鼓出很多的聲音:嘰嘰嘰、嘩嘩嘩、噗噗噗……甚至帶動了整個班級對象聲詞的興趣,寫下了《聽,紙片在歌唱》的組詩。其整個研究過程就是對結構化研究學習最好的詮釋。
結構化研究課程是一門新興的課程。它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許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讓教師們從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撰寫研究報告,順應歷史潮流,將學生培養成研究型世紀新人。
[參考資料]
[1] 蔣軍晶.讓學生學會閱讀——群文閱讀這樣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 陳祥書.研究型課程試論[J].南通教育研究,2014,(0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