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當今學校、社區、家庭共同肩負的重要任務,也是黨賦予我們光榮使命。面臨新的挑戰,我們相信,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開創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嶄新的局面。
關鍵詞:德育;共建;創新
德育工作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得到了黨和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以及相關單位、部門的重視,也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全社會都在努力共同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使我國的教育更好的沿著教育強國的目標穩妥地前進。
一、進一步認識德育的含義
什么是道德教育?中國的歷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德育。毛澤東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鄧小平同志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江澤民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我國的教育在培養目標上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德育為靈魂。胡錦濤同志則要求孩子們要做“品德優良、團結友愛的好少年”。習總書記也強調要“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真正培育起來。
二、理清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單一的教育評價機制削弱了德育的重要性?;A教育階段是兒童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對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學校是主陣地,而教師是具體實施者。但由于高考和中考的壓力,社會往往把學校的升學率、學生的分數作為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這樣從客觀上造成學校、家庭、社會“重智育輕德育”,生怕孩子學習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而過分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品德人格的培養,從而導“教育倒掛”。
(二)缺乏社區、學校、家庭協調有效的教育機制。未成年人的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區的共同關注。但孩子們在社區直接受到監管和教育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教育力度還有待加強,這就造成了學校德育力量的勢單力薄,削弱了德育工作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三)社會環境影響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效性。當今的社會環境存在太多腐朽的、不健康的、影響青少年成長的有害因素。不少網站,專門以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招攬孩子,在孩子們成長的路上設置了可怕的“網絡陷阱”,使一些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甚至陷入暴力和一種虛幻的境地,嚴重地扭曲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影響了正常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
三、充分發揮共建功能 創新德育工作
德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F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不斷變化的社會,各種信息紛繁復雜。采取開放式教育方式,增加德育信息注入量,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正確識別、篩選和吸收多種社會信息的能力。同時,學校、家庭、社會積極配合,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作用的同時,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切實加強法制教育、環境教育,創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德育模式。
(一)統一認識,形成合力。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重要保證。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社區)要統一認識,明確德育的作用和地位,建立健全德育網絡,形成“三位一體”的齊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只要學校、家庭和社區統一了認識,我們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學校、社區、家庭三種教育力量才能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
(二)重新定位育人觀和成才觀。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必須具有堅毅不拔、身心健康、誠實守信、與人合作和一定的勞動技能等素質。因此,學校一定要確立“德育為首”的德育地位,引導教師重視對孩子的情商的開發和培養。社區可以利用輿論、宣傳手段,以開展“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區”活動為契機,幫助家庭改變教育觀念,正確處理德育與智育、情商與智商的關系,喚醒家長沉睡的德育意識。
(三)主動搶占陣地,創造健康的育人環境。椐統計,目前孩子們一周平均在校25-30小時左右,在社區活動大約為21-28小時,另一多半時間則是與家人相處。和諧友好的家庭氛圍以及文明優美的社區環境對孩子們的道德品行的養成和教育起著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
(四)架設家校溝通的橋梁,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家校合作教育要從單純“請家長”向電話、微信、微校、QQ、郵件、聯系冊等多種方式發展,借開展“家長接待日”,“學校教學開放周”等活動,為家校聯系提供便利和交流的平臺。還可以開通家長咨詢熱線,熱心為家長釋疑解惑,為各種家教問題支招。
總之,學校作為德育的主體施行者,在抓好自身德育網絡建設的同時,找出學校、家庭、社區的聯系點,確立學校、家庭、社區聯系的橋梁,在構建學校的縱向德育網絡的同時,向社區、家庭橫向發展,發揮共建優勢,不斷創新德育的途徑和方法,有理由相信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一定到來。
參考文獻:
[1] 余文生、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柳海民《現代教育原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 .學習出版社.2000.1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學習出版社2000.1
[5] 江澤民《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學習出版社2000.1
[6] 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 楊松.新加坡、中國德育的幾點比較[J].遼寧教育研究,2001,(7).
[8] 汪建兵.申笑梅.何新林.試論學校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
[9] 王景英.教育評價.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10] 曾令輝,黃果心.二十一世紀我國高校德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11]
[1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機制體制改革的意見》2017.9
作者簡介:羅清艷(1966.09-)女,籍貫 :湖南衡陽,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體育德育,職務:岳陽市岳化一小黨支部書記,單位 :湖南省岳陽市岳化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