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 要: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導致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無法持續,資本投入的減少使得全要素生產貢獻率直線下降。新常態下通過差別化的財政政策優化升級經濟結構,定向調控貨幣政策。本文通過分析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對策,促進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 經濟發展 政策選擇
一、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不足
(一)生態危機日益嚴重
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生態環境受到了巨大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生物類別急速減少,二是生態環境退化嚴重,草地退化為沙塵源區、土壤系統衰退,三是環境污染嚴重,四是搭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出現酸雨污染、城市污染、室內污染等,五是噪音與固體污染日益突出。水環境的污染導致水資源短缺,污水排放量較大,飲用水安全遭到威脅。這些都是大自然對人類工業文明的報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會被錯誤的理解為經濟至上,這樣的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耗用大量不可再生資源換取經濟的發展。將物質轉化的數量當做經濟發展的標志,以此帶來財富與文明。久而久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各種問題接踵而來,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膨脹、生態破壞,都加劇了社會矛盾。國內亦是如此,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東北為代表的資源型地區在資源環境、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資源的高強度開發,盡管為國家工業化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在環境、生命、資源等方面也付出了代價。
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受外部因素的制約
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的復蘇,國際資本回流發達經濟體,國際金融風險因此增加,受美聯儲貨幣政策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為新型經濟體產生巨大負面影響。部分新興經濟體國家出現金融市場動蕩、貨幣貶值等情況。經歷零八年的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提出以發展新興產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在信息通訊、醫療衛生、清潔能源技術等領域提出全新的計劃與政策措施。第三次革命具備技術創新速度快影響力廣泛,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相互結合,大數據管理、云計算、智能機器人等技術都由此衍生。跨國公司的制造企業向發達國家本土回流,部分制造企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為我國傳統模式帶來嚴峻挑戰。
(二)受內部因素的制約
為保證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型工業化是約束環境資源的重要因素。我國除了具有豐富的煤儲量,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蘊藏量都較為匱乏。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經濟的不斷增長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制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使得中國整體勞動力成本較低,為中國同業華的發展提供了較大人口紅利,盡管推動了工業化進程,但這一紅利不具備可持續性。農業生產率在提高的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在遞減,勞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較大,缺乏技術方面的創新必定會使得勞動生產率的增加慢于勞動力成本。因此,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往的工業化模式難以持續。
三、新常態下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優化產業和要素投入結構
中國在世界產業分工格局中占據重要組成部分,應從全球價值產業分工鏈的角度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化解產能過剩的同時促進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強核心能力建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促進各產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另外,優化調整要素投入結構,利用我國環境資源匱乏、人口紅利衰減等現狀,將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出來,促進生產要素統一市場的形成,解決勞動力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不同領域割裂的問題。
(二)實現發展結果由人民共享
巨大的貧富差距必定會影響到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難以通過創業、創新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務。堅持共同富裕的道路,改善民生生活,經濟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首先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證勞動報酬在分配過程中的合理性,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同步發展與進步。其次,完善政府對財富與收入的調節制度,改變居民貧富差距較大這一現狀。最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快保障全國的基本公共服務,使全體人民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果實。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受自身與國際的影響,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因此,有針對性的采取解決措施,主動把握、適應甚至引領新常態,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構建中國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驅動力——以新制度供給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拓展市場空間[J]. 黃劍輝. 財政研究. 2014(10)
[2] 聚焦新常態下的成長智慧——第四屆中國財經峰會在京舉行[J]. 辜曉琴,張云龍. 現代企業文化(上旬). 2015(08)
[3] 新常態下以網絡經濟推動大連產業轉型升級的思路及對策研究[J]. "一校兩院"課題組. 大連干部學刊.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