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艷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規模的擴大,外部競爭日益激烈,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已經成為家族企業繼續發展的瓶頸。從家族企業現階段發展狀況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產權模糊、治理結構不完善和人才引進不足。基于此,本文對家族如何更好地發展提出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 家族企業;產權;治理結構;人才
一、我國家族企業發展狀況
家族企業就是指資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個家族手中,家族成員出任企業的主要領導職務的企業。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家族企業逐漸開始發展,從發展狀況來看,我國家族企業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1992年是中國家族企業孕育和探索階段。在這一階段,雖然家族企業未能對經濟發展形成一定的影響力,但它為家族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涉及的行業主要是工業、礦業、運輸業和建筑業等,以“窗戶店”、“家庭工廠”居多。第二階段,1992—1997年是家族企業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家族企業分布廣泛,幾乎涉及到各行各業,不僅有工業、礦業、運輸業,還有商業和餐飲業等各種行業。第三階段,1998—至今是家族企業理性發展時期,這一階段家族企業的特征是產業多元化和國際化。
事實上,中國家族企業在初創階段是通過血緣、親戚關系來維持企業運作組織,而隨著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家族企業所固有的管理與經營方式弊端也逐漸體現出來。
二、家族企業特征
家族企業特征主要有三點:第一,家族成員擁有企業全部或部分的資產所有權,家庭財產與企業財產之間沒有劃分界限,這是家族企業最為突出的特點;第二,家族成員掌握著公司最為重要的管理權,控制著公司的運行;第三,家族文化觀念厚重,家族企業往往比較注重血緣關系和家庭關系。
三、我國家族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不明晰阻礙企業發展
家族企業中產權模糊的現象是普遍的,主要表現在:家族內部成員產權不明晰和家族企業與外界產權不明晰兩方面。在家庭內部成員產權關系中,家族企業成員按照其對于企業股本的認繳份額獲得其對于企業的實際所有權。但家族成員對于企業管理的貢獻并不完全按照出資份額進行劃分,這就導致所有者利益分配不公平。在家族企業與外界產權關系中,有些企業為了獲得政府的支持,容易掛靠國有或集體企業,成為“紅帽子”或“假集體”企業,這將導致產權糾紛,增加企業的運營費用,阻礙企業發展。
(二)治理結構不完善
在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不僅擁有家族企業的股權,同時掌握著公司的經營決策權,企業最為重要的決策都在一個或幾個家族成員的控制之下,這就導致了“一股獨大”的現象。董事會由大股東控制,家族企業經的大股東就是董事長總經理的三位一體,既沒有健全、獨立的董事會來保證健全的經營機制,也缺乏健全的經理層考核機制制約大股東,這就容易造成專制和決策失誤。
(三)企業文化限制優秀人才引入
家族企業受到在家族氛圍籠罩之下的以血緣為本的文化的影響,存在著一種“內外有別”的觀念,對家族外的優秀管理人員的信任度打了折扣。這種導致中國家族企業容易把家庭或家族關系引入到企業管理中。在家族企業中,家族成員一般身居要職,他們的貢獻與收入常常不成比例,而家族外的優秀人才往往難以受到重用,這就限制了優秀員工引入,阻礙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建議與對策
(一)優化融資渠道和股權結構
我國家族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的是產權的模糊和虛化問題,而這一問題的直接根源就是融資渠道的狹窄和單一。目前國家已經將公司股票首次公開發行的制度改為登記制。家族企業在財務狀況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上市融資,盡量避免通過家族內部的親緣關系為尺度進行資金的籌集和使用。
(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科學建立管理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股權相對分散,引入了外部管理人員,具有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家族企業可以通過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治理結構,做到三個開放,即職位開放、股權開放和財務開放,使家族企業從“人治”走向“法制”,實現管理上的革命。同時,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財務、監督、決策機制,并建立授權體系、適當分權,以避免權利過于集中導致決策的失誤。
(三)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公平選拔人才
在人才方面,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思想,強化人才意識,注重對人的尊重、培養和激勵,提高員工滿意度,實現人才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家族企業要打破人力資源的封閉運作體系,根據戰略目標和未來的實際需求,面向全社會招聘,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吸納良才,形成以非家族成員為主的科層體系。此外,應當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注意把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吸引和穩定企業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陳建林.利他主義、代理成本與家族企業成長[J].管理評論,2011(09):50-57.
[2]賀婭潔.中小家族企業管理問題研究[J].財政科學,2016(12):134-139 .
[3]馬玲.我國家族企業管理特征及其管理模式創新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3(9):83
[4]鄭銳洪.家族企業管理創新的路徑究[J].經營管理者,2006(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