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毅
摘 要 貨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有了貨幣我們才能換取到能滿足我們生存發展需要的各種商品和勞務。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貨幣也以不同形式的演化發展著,從商品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信用貨幣,貨幣朝著更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方向改變著形態。如今,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仿佛看到了貨幣的第四種形態正在興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的貨幣形態,數字貨幣的出現必然對基于原有信用貨幣建立提來的經濟金融理論及應用體系產生一系列的影響,個中影響是好是壞,是大是小,還需要我們進行具體的分析討論。
關鍵詞 數字貨幣;經濟理論;經濟體系
一、引言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作為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的形態,近些年來無論是個人,金融投資機構還是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都開始關注數字貨幣這一新事物。中國人民銀行于2014 年和2016年分別成立了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和中國數字貨幣研究所,一系列行動顯示出我國對數字貨幣研究的高度重視和發行數字貨幣的決心。可以說數字貨幣終將替代傳統貨幣將是一個必然趨勢。
什么是數字貨幣?目前學術界對數字貨幣的概念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化定義,一般來說,數字貨幣指的是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密碼技術,以一種純數字化的形式而存在的貨幣。根據發行主體的不同,可以將數字貨幣分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和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由央行來發行,也就是國家認可的法定貨幣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其發行目標如果僅僅作為對現有紙幣和鑄幣的替代幣,就不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或商業銀行產生多少沖擊,目前的電子貨幣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看作是承擔這種功能的數字貨幣。如果貨幣由私人來發行, 則可以稱為虛擬貨幣,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比特幣(bitcoin)。
David chuam在1982年最早提出了數字貨幣理論,也就是所謂的E-cash電子貨幣系統。這一系統與傳統銀行的三方支付系統相似,銀行作為中心,記錄貨幣在個人與商家間的轉移。中本聰在2008年提出比特幣的概念,比特幣的革命性變化在于采用了一種點對點技術,交易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具有信用的第三方機構來充當中間人,而可以直接實現兩方模式。從三方到兩方的簡化是因為有了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創造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共享總賬,就是說網絡上的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相同的賬本,上面記錄所有交易信息,并且賬簿上的信息是很難篡改的,每個人的交易信息也是完全匿名,安全性有很大的保證。
通過對現有研究的總結歸納,數字貨幣的主要特點包括匿名性、不可偽造性、安全性、可傳遞性、可追蹤性、可分性、可編程性等等。這一系列的優點使得數字貨幣對現有貨幣形式的替代性更為強烈。然而,基于傳統貨幣而設計的各種機制在數字貨幣出現后將面臨一系列影響,下文將對一些具體部門收到的影響沖擊進行分析。
二、文獻綜述
以往針對數字貨幣產生的影響的研究主要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在數字貨幣對中央銀行及貨幣政策的影響問題上,(溫信祥,2016)認為,數字貨幣中電子貨幣的發展不利于數量型調控但是有利于價格型工具。央行通過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路徑是通過改變基礎貨幣的數量來影響利率,利率作用于投資,而投資又影響了國民產出。數字貨幣導致了對貨幣供給和供給影響的無規律,無規律的需求供給變動自然也導致了通過影響基礎貨幣供給量來調控經濟的政策效果的不穩定。相反,數字貨幣使得投資者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大大提高,也就增強了價格工具的效果。(劉瑾,2018)也持有相同觀點,認為當把區塊鏈技術運用到數字貨幣中,這樣的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同樣有利于價格型政策工具。因為以往通過對M2的管控來調節經濟的效果不準確,利率政策與市場鏈接更為緊密,管控會更精準。數字貨幣可以反饋給央行全面及時的市場信息,所以利率工具效果更好。(杜小玲,2018)觀點相反,認為人們會將用于消費和投資之外的剩余數字貨幣存進銀行,商業銀行將準備金按時存入央行,所以準備金數量上升,有利于法定存款準備金這一政策。
考慮到數字貨幣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趙國棟,2017)討論了數字貨幣對第三方平臺的影響,認為數字貨幣的交易不需要第三方充當信用中介,可以減少第三方平臺產生的運行成本,并且在只有買賣雙方的交易中,貨幣流通所需要的轉賬成本也被節省了。可編程性還可以在數字貨幣中寫入交易命令這樣可以自動執行約定好的交易,就約束了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削弱了風險,第三方提供的擔保服務也就不再必要。(劉劍雄,2018)提到,數字貨幣還會對稅收產生影響,以比特幣為例,匿名交易使得個人或企業交易記錄無處可查,逃稅行為將受到激勵,非法交易會受到鼓勵。(孫妮,2017)指出,中央銀行采用數字貨幣后,商業銀行收到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原來用于存儲紙幣的倉庫、保險箱都可以用于他用,而保存數字貨幣的數據庫則需要建立起來;大量的相關從業人也可能逐漸被智能設備替代。
三、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
要分析數字貨幣的出現會對現有的經濟金融體系產生什么樣的效果,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當前的體系都是建立在現有的傳統信用貨幣基礎之上,是為了滿足信用貨幣的諸多特點而建立起來的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工具設備、理論觀點、從業人員等等。當數字貨幣的出現,必然會因為它與傳統貨幣的異同性而與現有體系產生適應或沖突,所以兩種貨幣形式的異同也是導致對當前體系不同影響的根本原因,有必要先進行討論。
我們這里提到的貨幣,一般是指流通中的現金,以及銀行活期存款還有準貨幣。它們主要是以紙幣的形式存在著,也以一定數額的形式存在于你的銀行賬戶上,當然,你賬戶上的每個數字都在銀行里有相應的紙幣與之對應。中央銀行作為貨幣的發行者,享有大量的信息,銀行賬簿上記錄的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會上傳到賬簿中心進行保存,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他們的交易行為都有一個中間人的存在。這種三方支付模型作為傳統模式一直存在著,直到數字貨幣概念的提出。去中心化,就是改變原有的三方模式,只留下買賣雙方,而你們的交易記錄則不再由中間人管理,而是上傳到沒有中心的共享總賬中,這個技術被稱為區塊鏈。區塊鏈中的塊就是記錄交易信息的賬簿,每隔一定時間就會更新一次,新的塊上會添加兩個塊間隔時間內的交易信息,礦工通過POW(工作證明)的形式來爭奪更新一個塊的權利,就是通過計算機解決一個高難度數學問題,俗稱“挖礦”。成功的人就擁有了更新權利,并且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的報酬,還可以獲得交易成本。由于獲得更新塊鏈的權利的人是隨機的,這也就杜絕了一個人操縱整個塊鏈的情況出現,提高了可信性。總而言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所擁有的匿名性、不可偽造性、安全性、可傳遞性、可追蹤性、可分性、可編程性等特性,是它區別于傳統貨幣的最大優勢。
四、數字貨幣對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的影響
中國人民銀行承擔人民幣的發行和調控工作,是我國貨幣政策的執行機構,所以將數字貨幣對央行和貨幣政策的影響放在一起討論。討論貨幣政策,先要了解貨幣政策的三個手段,首先是公開市場操作,即央行在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政府債券,達到調控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通脹率和國民收入的作用,其具體方法是在經濟過熱時期賣出政府債券,回收一部分貨幣,使得利率上升,投資減少,總產出減少,穩定經濟的作用;而在經濟衰退期則買入債券,放出一部分貨幣,使得利率下降,投資增加,刺激經濟,增加產出的作用。其次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就是商業銀行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將存款存到央行,準備金率越高,銀行放款能力越低,使得投資受限,經濟受限,準備進率越低則提升放款能力,刺激經濟。最后是再貼現率,規定商業銀行向央行貼現還未到期的票據時的利率,這個利率越高,也就減少貨幣量,抑制經濟。
現有關于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效果分為兩個陣營,一邊認為數字貨幣對數量型政策有負面的影響,會造成對貨幣供給需求的不穩定性,進而導致貨幣政策效果不可確定,而由于數字貨幣針對利率變化的靈活性,則可以放大價格型政策的作用;另一方則認為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顯然是有利的。其實只要我們注意數字貨幣的分類,雙方的對立也就是不存在的。我們要注意數字貨幣可以分為兩類,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由央行發行和不是央行發行(私人)的數字貨幣。當前數字貨幣還沒有達到一個足夠大的使用規模,所以對支付職能的承接還相去甚遠,數字貨幣主要價值在于它的投機性。但是當這些非法定數字貨幣使用規模足夠大,是確實會對貨幣政策效果產生不利影響的。作為對傳統貨幣的替代產物,越多的數字貨幣被使用就代表越少的傳統貨幣被需要,央行對這些數字貨幣缺乏直接控制力,間接地方法只能通過原有貨幣政策,而原有政策效果自然是被減弱了。此外,數字貨幣還會引起對貨幣需求的不確定。人們可以選擇持有貨幣還是購買金融產品,如果人們選擇購買金融資產,那么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人們會考慮到該金融資產所能帶來的收益率,還會考慮到當前如果把自己持有的貨幣轉換為金融資產所需要花費的交易費用,也就是其中的搜尋費用、時間成本、傭金等等。數字貨幣的使用便于貨幣和金融產品相互轉換,節約交易費用。當利率變化,人們可以快速和低成本的改變自己的資產結構,對貨幣的需求也就區域波動。進而通過改變貨幣數量的政策也就變得不那么有效。
然而如果對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加以分析,我們會發現,央行作為貨幣政策的使用者,它設計一切工具的動機自然都是為了方便自己的監管調控。根據數字貨幣的可追蹤性,央行可以及時的收集到市場上資金的流動規律和其他方面的市場信息并據此相機制定政策,政策效果可以有效發揮。所以只要央行做好前期的設計工作,數字貨幣是完全可以稱為完善貨幣政策的有力推手的。
五、數字貨幣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
除了中央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在數字貨幣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表現。我們這里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例,目前我國居民的日常生活已經跟移動支付緊密聯系在一起,支付寶和微信我們幾乎每天都要用到。這里我們談談一個嚴重的話題,數字貨幣出現后第三方支付是否還應該存在?一個龐大的機構運行需要一系列的成本,員工工資、廠房設備、日常維護、形象公關等等,數字貨幣的革命性就在于變三方為兩方,可以節約原有第三方運行所需成本,對社會發展來說是有效率的。此外,以往的交易過程需要中介轉賬的步驟,而點對點技術使我們可以直接讓買賣雙方聯系,節約了轉賬過程產生的交易費用。而且匿名交易也避免了以往可能出現的第三方由于系統漏洞被黑客攻擊或是自己身機會主義行為導致的用戶信息被泄露的情況出現,安全性大大增強。至于第三方平臺的原有信用擔保業務,也可以通過利用數字貨幣的可編程性,在其中寫入交易命令使得交易到時見自動實現來實現。
六、結論
本文介紹了數字貨幣定義和特點,并對數字貨幣所依靠的區塊鏈技術進行了簡要說明。通過對一些現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得到的結論是非法定數字貨幣在貨幣政策效果的作用是負面的,而當央行在進行數字貨幣設計時只要很好的利用現有優秀技術再對自己的原有職能加以契合,就可以把數字貨幣作為完善貨幣政策的助推手段。同時還分析了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例的機構在數字貨幣時代下會面臨的影響。數字貨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由于篇幅限制只能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方向加以討論。本文不足在于沒有對各機構面對沖擊時的應對措施加以討論,希望有機會可以繼續學習研究。
參考文獻:
[1]杜小玲,聶昌騰,陳永良.數字貨幣及其貨幣金融理論影響初探[J].電子商務.2018(1):46-47
[2]劉劍雄,薛白.數字貨幣:實踐與影響[J].中國品牌.2017(2):44-47
[3]劉瑾.區塊鏈技術對貨幣體系及政策的影響分析[J].清華金融評論.2018(2):66-68
[4]孫妮,王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研究[J].時代金融.2017(6):100-104
[5]溫信祥,張蓓.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J].中國金融.2016(17): 24-26
[6]姚前,湯瑩瑋.關于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2017(7):78-84
[7]趙國棟.數字貨幣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沖擊、變革及建議[J].清華金融評論.2017(1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