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民謠(Urban Folk)是民謠音樂在當代所誕生出來的一個重要門類,自隨著流行文化的發展進入中國之后,便在本土文化的視野中獲得了空前發展。當代中國城市民謠在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結構改變、大眾審美意識多元化、傳統文化深入融匯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時代、民族和地域特征的作品,并由此凸顯出較為明顯的當代特征。
關鍵詞:城市民謠;流行音樂;本土化;藝術特征
一、基于城市發展的時代性
城市的發展往往是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這對于以民謠為代表的音樂影響最為明顯,特別是對這些作品的主題、內容與表現方式影響最大,富有極為明顯的時代性特征。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都市化的過程中所帶來的文化適應問題……急劇的文化變遷,使得生存在城市里人都面臨著調適問題” ,這也就導致了中國城市民謠在創作和表現中尤為關注這一領域,也就賦予了其獨特的時代特征:對都市生活的反映、對大眾生存狀態的解讀、對個人情感的觀照、對社會問題的反思等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民謠與其他類別有所不同,“一個時代的民謠必定要反映一個時代的真實現象,否則它就不可能流行……雖然“民謠”的形式己經相當地古老,而且也只是采用的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方法,但是一旦社會的新問題進入到民謠的創作中,民謠本身就具有了現實意義,而變得豐滿起來,充滿了濃厚的時代氣息。” 從中可以看出,時代性是中國城市民謠在發展中的一個特征,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當代城市民謠所反映的題材內容大都是來源于當代的都市和都市人生。它是一幅反映當代都市市民階層生活的‘群生相” 。
對比早期的城市民謠和當代的城市民謠,從中可以看出時代發展對其所產生的諸多影響。比如1993年李春波創作演唱的《小芳》(節選):“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在回城之前的那個晚上/你和我來到小河旁/從沒流過的淚水/隨著小河淌/……/謝謝你給我的溫柔/伴我度過那個年代”,里面所說的“那個年代”與歌手的當下形成呼應,帶有濃郁的“知青”時代的文化特色,這不僅在歌詞和旋律極富有時代性,也通過對過往歲月的重新解讀和回味來完成對當下情感的抒發,歌曲充滿了獨特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再如2013年宋冬野的《安和橋北》專輯,專輯名稱和大部分歌曲的名字都源自他對從小所生活的環境——安和橋的回憶,在古今觀照對比中凸顯出過往時代與當下之間所產生了文化變遷,也由時代性引發了對社會新式的思考。如其中的主打歌《安河橋》:“讓我再看你一遍/從南到北/像是被五環路蒙住的雙眼/……/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代替夢想的也只能是勉為其難”,唱歌曲中出的情感不僅是為了紀念他在這里很多關于成長的經歷和回憶,也是對于已經逐漸遠去的老北京生活的不舍與嘆息,這樣的歌曲與當下時代是相呼應的,也是對時代生活的真實反映、對時代變遷的嘆息。
大部分城市民謠的創作者都生活在城市這個快速發展與變遷的文化環境之中,其中體現出來的時代性非常名新。新舊時代的變遷和生存環境的變換非常容易導致民眾從中產生復雜的衍生情緒,譬如對故鄉風土的懷念、對社會風貌的贊頌、甚至對當今現實的反思及批判等等。在當代中國的文化視野里,“城市民謠”的意義有時候已經遠遠的超過了它的字面意思,它已然成為了時代文化的一個反映載體,為其地域化的“空間”發展提供了更為立體的“時間”維度,亦為中國流行音樂的當代創作、演唱提供了許多不一樣的借鑒和經驗。
二、基于審美表達的大眾性
從古到今,中國民謠這類音樂一直都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而西方的民謠音樂進入之后,其傳播、創作和呈現均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大眾性色彩,這主要是源于其審美表達的大眾性而生的。有的觀點認為,城市民謠中間所帶有的情感是大眾性的,傳達出來的內容可以算作是一種特別的社會輿論,“它的廣泛流傳是建立在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觀的人群對于社會現象、社會矛盾的一致認識基礎之上的。當這種共識凝聚成為一種廣泛的輿論力量之后,便借助某種傳播媒介而傳遞開來。” 所以在當代中國社會中的民謠也可作為一種獨特的情感宣泄、觀點傳達媒介,“這股代表著民間立場的聲音卻以另類的草根智慧論釋著他們眼中的社會、人生。因此可以說,民謠的生命力就來源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草根精神。” 而城市民謠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具有了帶有本土色彩的大眾性藝術特征。
如李春波早期所創作演唱的城市民謠作品《一封家書》:“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現在工作很忙吧/身體好嗎/我現在廣州挺好的/爸爸媽媽不要太牽掛/……/爸爸每天都上班嗎 管得不嚴就不要去了/……/我買了一件毛衣給媽媽/別舍不得穿上吧/……/爸爸媽媽多保重身體/不要讓兒子放心不下/今年春節我一定回家/好了/先寫到這吧/……”作品以一封寄往家中的信件內容形式展開,并沒有追求華麗的創作手法和選擇脫離于大眾生活的主題,語氣平淡質樸、情感真摯感人。這首作品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民謠歌曲中的口頭性等特征,同時又將現代城市生活中的“離家遠行”這一主題和“思念”、“不舍”、“關切”等情緒貫穿其中,雖立意于大眾日常生活的視閾之中,卻將“家”這一主題表現得分外出色,并通過簡單的編曲和配器、以彈唱的方式將城市民謠中獨特的音樂意味和藝術訴求通過民眾的普通生活表露出來,聽來感人至深。
再如張瑋瑋所創作的城市民謠歌曲《米店》:“三月的煙雨/飄搖的南方/……窗外的人們匆匆忙忙/把眼光丟在潮濕的路上/你的舞步劃過空空的房間/時光就變成煙/”在這之中可以看出,作者更多的是關注個人的情感視角和平淡表達,而作者在歌詞里也沒有構設一個宏大或者形而上脫離現實的場景,而是用直白、富有詩意、帶有大眾性的意象表達對愛人的復雜情感,不管是過去的回憶、對現在的惆悵亦或是對于未來的希望,一切淡然卻又深切的情緒都緩緩融在了文字中。詞中首先標明了“南方”、“三月”、“煙雨”等物象,歌詞里已經把整首曲子的感情基調賦予了詩意化的憂傷;而在“窗外的人們匆匆忙忙/把眼光丟在潮濕的路上/你的舞步劃過空空的房間”中,這里所使用的一個“丟”字讓路人的默然與形色瞬間生動起來,在房間里只有一個女孩孤獨起舞,兩個畫面在聽眾的頭腦里形成了對比,最后以“時光就變成煙”收尾,使得整首作品里的情感更加質樸、真實、無奈、惆悵。《米店》通過一個個電影般的場景建構,把現代人的都市生活使用具有畫面感的歌詞表露出來,并在演唱中將情感與觀眾形成交互,最終引起創作者和聽眾之間的情感共鳴,讓這首城市民謠的表達具有了詩歌般的氣質,也富有大眾生活的文化氣息。
城市民謠的內容與民間文學相似,大致都有著五個相同的明顯特征:“口頭性、群體性、傳承性、變異性和表演性” ,從誕生到流傳發展,城市民謠的音樂形式和文化特征大體保持著這幾個特點。自城市民謠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開始,就帶有明顯的大眾性特征,作品總是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不同地域的作品中,可以從中窺見其中帶有這些區域民眾的生活情感和地區文化色彩。從中可見,城市民謠不管立意或者主題如何宏大復雜,其主要的內容來源仍然是大眾群體——在中國城市民謠的本土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融匯性
地域文化對于中國民謠中國城市民謠在發展過程之中帶有明顯的融合特征,這些融合不單單是指旋律、歌詞、配器等方面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使用,其中所蘊含的美學特征、文化精神等更加深層次的方面,亦體現出對中國地域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性是城市民謠在中國地域化發展中必經的階段,體現出這種音樂形式的包容性,也體現出地域文化對這種音樂產生的影響。
比如衣濕樂隊翻唱自宋冬野所改編的《宜賓的董小姐》:“董小姐/你從沒忘記你嘞微笑/……/董小姐/ 你嘴巴兒向下的時候好乖哦/就像長江里頭/清澈嘞水哦/……/愛上一匹野馬/但我嘞屋頭沒得草原/這讓我感到惱火/ 董小姐/……/硬是惱火得很/董小姐/”在這個版本的歌曲里,衣濕樂隊大量使用了四川地方方言詞匯和語氣詞,如“你嘴巴兒向下的時候好乖哦”、“這讓我感到惱火”、“硬是惱火得很”、“屋頭”、“嘞”、“耶”等,帶有些戲謔和解構意味的演唱方式把四川地區民眾的幽默、隨性、悠閑的生活態度表現了出來,賦予了這首城市民謠獨特的民間歌謠氣質,是一首帶有融合性、地域性的城市民謠作品。再如在梁子的《蘭州》這首歌::“一條河流過兩座山之間/遠處的煙囪依舊冒著煙/不管是晴天還是那雨天/每個清晨的開始都有一碗面/……/婦人們叨念著出門在外的兒郎陰涼下的老漢們圍著棋盤忙/……/糧食變成了毒藥鈔票比良心重要這個瘋狂的世界讓人睡不著/……/蘭州……”歌曲內容取材于蘭州本地的文化元素。歌詞中的“一條河流過兩座山之間”,就是講的蘭州這座城市的地域特征:蘭州南臨藍山、北面白塔山,黃河從中間由西向東奔流而過,“遠處的煙囪依舊冒著煙”,把蘭州這座工業城市的氣質凸顯了出來;作為蘭州地域文化符號的“一碗面”、“吉祥的葫蘆”、“西關街頭”等大量元素在歌曲中多次唱起,營造出一種獨具地域特征的畫面感;歌曲里面大量使用了環境音效,火車站的嘈雜、汽車的喇叭聲、帶著戲謔的口哨、牛肉面館的喧鬧等等,無不體現出城市民謠的地域化特征和融合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地域文化的影響也是和隨著都市化進程有著密切聯系的,也較為深刻地體現出中國當下都市生活里的大眾的個人行為、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中國城市民謠歌曲中的歌詞和韻律就體現出“人性的民俗化”對“個體俗化”的影響,“一方面,在現代意識燭照下遺風陋習裸露出對現實的背時,面對現代人心靈的吞噬造成心態的部分創傷;另一方面,悠久的古風蘊含的巨大生命力不僅維系了民族過去的生機,還對現代民族的繁衍常勝提供任性的精神脈絡。” 可見,當創作者和歌手面對現當代現實生活時,他們的作品在創作中體現出來的個性化、情緒化往往會與人性的民俗化產生交織和碰撞,并產生不一樣的思想反映——但對于人性民俗化和個體俗化的關系,卻在城市歌謠的作品中保有了較為一致的體現,這可能是城市民謠在中國的地域化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文化氣質所給予的。
作者簡介:
郭超,女,四川音樂學院戲劇影視文學系教師。研究方向:歌劇表演理論;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 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修訂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第603頁
[2] 梁靜:《從當代城市民謠看當代中國女性地位的現狀》,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
[3] 梁靜:《從當代城市民謠看當代中國女性地位的現狀》,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
[4] 梁靜:《從當代城市民謠看當代中國女性地位的現狀》, 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5] 梁靜:《從當代城市民謠看當代中國女性地位的現狀》, 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6] 參見鄧思杭:《淺談中國城市民謠歌詞中的畫面感營造》[J].通俗歌曲,2016(04)
[7] 黃濤編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第19頁
[8]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頁
[9]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10] 高梁靜:《從當代城市民謠看當代中國女性地位的現狀》[D]. 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6
[11] 周曉燕:《文化視閾中的中國流行音樂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
[12] 傅雯:《續文脈 寫時代——大陸與臺灣校園民謠比較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4
[13] 金梅:《中國當代民謠音樂的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7
[14] 鄧思杭:《淺談中國城市民謠歌詞中的畫面感營造》[J].通俗歌曲,2016(04)
[15] 鄧思杭:《現代流行音樂歌詞中的文學抒情及創作啟示》[J].藝術評鑒2016(02)
[16] 郝軍梁:《試論城市民謠對城市形象建構的推動作用》[J].新聞世界,2018(02)
[17] 李卓倧,王敏:《中國大陸城市民謠歌詞的地方特色呈現手法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