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建
【內容摘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初中數學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科目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課程,積極構建綠色課堂有利于課堂教學中突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達到師生共贏局面。
【關鍵詞】初中數學綠色課堂策略研究
一、民主平等是前提
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我在提問時改變生硬的課堂提問方式,因為審問式的提問,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往往因為這種緊張的學習氣氛,使課堂出現“冷場”現象,而影響課堂效率。我嘗試著改變這生硬的提問方式,提問的語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如“我能感受黃金分割美在哪里”;“它與人體上肢和下肢的比例有關嗎”等,讓學生用欣賞思緒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語氣便于拉近師生關系,教師將教育的意圖變成學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有利于引發學生自身學習的動力,師生平等互動,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松、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扎實。
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創新精神,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尊重學生是基礎
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
例如,我在課堂上不習慣課堂上鴉雀無聲,從不指責學生在我講課時插嘴,常鼓勵學生:“誰想到什么?”、“誰靈感來了?”、“不用舉手就可以說。”課堂上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我反而會鼓勵學生:“就應該這樣,有多種看法,才會有相互啟發。”我在講課過程中,學生可以不舉手申請而直接站起來發言,可以與前后左右的同學討論,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合適的同學交換意見,在發言時,如果需要演示,可以隨時到黑板上板書,也可以使用投影儀。
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意味著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
三、用愛構建是保障
對學生傾注真誠的師愛,讓課堂涌動生命的活力,才能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認知與情感同步發展,從而點燃學生心中“道德之燈”。教師的課首先要感動自己,之后方能感動學生。課堂上要有你喜怒哀樂的真情流露,有了你這些真情的傳遞,學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例如,有一首短詩是這樣寫的:在孩子的心底播下希望的種子,以愛為陽光,以耐心為水分,春天到了,它能發芽!用多元智力的眼光看學生,“過激的話不說,過激的事不做”。讀懂孩子,要進入孩子的世界,要認識孩子發展的每個階段的不同要求,要進入孩子復雜多樣的世界,要從不同的門進入,“做孩子的朋友”。教師的愛,不同于一般的愛,她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是教育的橋梁,是課堂教學有力的保障。
四、科學表揚是手段
錢夢龍有一名至理名言:“表揚是向上的藝術。”對學生的表揚和鼓勵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抓住他們的哪怕是很微小的進步去表揚和鼓勵,學生可能會把老師看似平常的一句肯定當成一種動力,在他們看來教師并沒有忽略他們,而是時刻在關注著他們。
表揚重行動而非品性。例如,我對學生說什么,學生對我自己說什么。要使我的表揚有建設性,那就描述學生的努力方向和成功的地方,從來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表揚要適度且多樣性。《學記》上有句話:“當其可之謂時。”意思是說,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才能叫“及時”正如打仗要抓“天時”、抓“戰機”。例如,課堂上對對經常調皮搗亂、破壞紀律、人緣不好的學生,當眾表揚可以幫其恢復聲譽,創造利于學生樹立優秀品質和行為的環境;對性格內向、成績落后的學生,可單獨談心,表揚其遵守紀律的優點,鼓勵其大膽發言,積極參與活動,改進方法,提高效率;對考試進步大的學生,可以發筆記本或鋼筆以示獎勵,等等。
但是表揚和鼓勵不能離開真實的原則,必須是學生自覺努力的結果,而不應成為學生追求的目標。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多關注學生的情感。就一定能與學生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只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看待問題,就一定會贏得更多學生的尊敬,成為學生歡迎的老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數學課程標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許芬英. 新課標,呼喚課堂教學的實質性改變[J]. 中學教研(數學), 2012(4):1-5.
[3]姚開永.淺析怎樣培養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的途徑[N];學知報,2010.
[4]丁周衛.淺談數學生態課堂的構建.東中網.教研經緯.論文集錦.2008.2.28
[5] 張瑞娜. 初中數學新課程教學實施中主體性學習的實踐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6] 潘勇, 李秋明. 數學“過程”教學認識和實踐——“數列的概念”的教學與反思[J]. 數學通報, 2012, 51(6):14-17.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雙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