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君
【內容摘要】語文課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動”起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改變過云“滿堂灌”模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
【關鍵詞】環境朗讀展示自己創設情境
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在初中階段更應如此。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早已不適應現在的語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更應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每個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動”起來,使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如何創設口頭表達的環境
在我們農村中學,普通話很難推廣,但是又必須改變這種情況,我身體力行,用普通話講課,用普通話與學生交流,在課堂上我也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回答問題。同時,我還讓每個學生在課前五分鐘輪流進行五分鐘的即興演講,內容不限,可以讀一段課文,或背名人名言,或講一段小故事等等。每次演講完,我都給學生評價,盡量少批評多鼓勵,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課堂上盡量創造機會讓膽小的學生多參與討論、交流,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教學生朗讀
在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朗讀這一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一定要指導學生多讀、讀好,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朗讀,從讀中學會思考人生、思考文中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漢語語言的魅力。千萬不要怕學生讀不好,讀不準,另外還要給學生相關的指導,指導學生在課堂上根據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讀時一定要讀出節奏、讀出停頓、讀出重音、讀出感情,直至深刻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主旨。例如我在講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就采用了下面這個方法,第一步先聽錄音,聽聽錄音中是如何朗讀的,然后讓學生通過聽錄音,體會作者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熱愛和思念之情;當然放一遍學生不可能準確地把握,如果有必要多放幾遍錄音,隨著播放次數的增多,學生就會慢慢地理解文本所抒發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就是跟錄音小聲讀,讀出文章的韻味和節奏,哪些地方該停頓、哪些該深沉、哪些該高音、哪些地方該低音,總之一定要掌握停頓和情感的運用。第三步就是作者分別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種意象來抒發什么思想感情。第四步就是總體理解這首詩寫得好在哪里,這一環節特別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從語言、意象上來理解本詩。經過這一過程的聽與讀的訓練,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準備,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在讀中讀有所感、讀有所悟,經過這一過程的有效朗讀,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加深了對文本的解讀,進而增強了對祖國、家鄉的熱愛之情。當然在語文教學中這種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不管怎么變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學生只有會讀了才能理解文本。
三、如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能力的高低是語文綜合素養高低的體現,在語文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指導學生寫作。例如在學魯迅的《孔乙己》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孔乙己是怎樣一個人,有什么特點。提過這個問題后,我引導學生從肖像、動作、神態和語言上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這篇小說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來敘述對表現主題有何作用,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感受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另外本文還寫了眾人的笑來貫穿全文,有何意義。經過這一過程的討論,學生加深對本文的理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再如,在講《變色龍》這一課時,當我總結到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形象時,趁此機會,我讓學生結合課文設想,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迎面遇見了將軍的哥哥,兩人進行對話,請把這段內容寫出來。學生聽后,很快地進入了寫作氛圍,寫好后,我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修改,把修改要求給學生說清楚,修改后,要求學生大膽地念出來,經過這一過程的訓練,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如何創設情境,讓學生喜歡學習語文
語文教學的中心在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的習慣。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能力。例如我在上《威尼斯商人》這一課時,就做了這樣一個大膽的嘗試:找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安東尼奧、夏洛克、巴薩尼奧、公爵、薩拉里諾等幾位人物,在教室設置了一個法庭、審判“割一磅肉”的契約糾紛案的經過,讓其他同學扮演觀眾,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對人物的性格和人的關系在話劇中是如何表現的,理解得更加深刻。這樣,整節課課堂氣氛都很活躍,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輕松,通過表演,既準確地把握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學生又體會了劇本所用的“夸張”、“對比”“懸念”等戲劇技巧。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一定要與學生保持一種平等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其中來,以信任的眼光評價學生,以贊許的眼光激勵學生,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只有在這一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們活動的空間。
總之,在這里我所說的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動”起來,并不是說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心所欲、沒有任何約束,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努力營造一種和諧、互動、活躍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松,學得有趣,這就要求我們作為教師的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的備課,才能在課堂上收放自如,及時地解決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及時查缺補漏,從而更有效地搞好語文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常店鎮馬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