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洪
【內容摘要】新課改下對化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每一位化學教師與時俱進、勤奮鉆研,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而將生活化的知識運用到教學之中,正好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掌握得更快,更好。本文通過探討初三化學教學中生活化知識教學,能夠使枯燥的化學課堂更加生動、形象。
【關鍵詞】初三化學教學生活化知識興趣
初中化學是在初三才會開設的,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也能更好地發現一些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都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與當今的教學理念格格不入,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嚴重扼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該以化學內容為基礎,從生活中對學生的知識進行引導和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學習化學的熱情,最終讓學生形成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
一、與生活結合,創建教學情境
當學生進入課堂時,他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見解的社會人。教師應該將學習問題設計到生活情境之中,從而使學生能夠學的有趣,學有所得,從而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
當進行《燃燒與滅火》教學時,通過燃燒可以造福人類,又會給人類帶來災害。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燃燒與滅火的現象,教師應該將生活中例子引入教學之中,炒菜的時候鍋著火了;爸爸抽煙,不慎引燃被子;森林在打雷閃電時起火,這些生活中、自然中的場景都可以讓學生將理論用于實踐,根據這些生活中例子可以完美的引入新課的教學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達到教學的目標。
二、課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利用課程資源構建知識和人生的過程,教學即生活,生活即教學。當教師嘗試將生活的情景搬進課堂,采取“解決問題”教學,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解決過程,使知識和能力共同發展,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局面。
當進行《金屬的性質與利用》教學時,首先,教師在水槽中放入鐵絲、銅絲、鋁絲,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分辨這三個,并說出其中的區別;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為啥鐵絲現實生活中用的比較多,能不能砸扁?能不能拉長呢?從而引出鐵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色、態、光澤、延展性、熔沸點等內容,通過實驗研究其金屬的化學性質;最后,讓學生去搜集生活中金屬,去發現身邊金屬的具體利用。通過模擬一個個真真切切的生活場景,學生的學習效率顯著提升,枯燥的課堂也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課堂訓練“生活化”解決實際問題
課堂訓練是初中化學教師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訓練進行知識的強化,從而顯著增強化學水平。因此,課堂訓練的設計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去探究身邊的、生活中的化學科學知識。將訓練的課題經過生活化的“包裝”之后,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訓練中的問題,從而使訓練變得更加高效。
比如說,對“探究鐵生銹的條件”這一個知識點來說。以往的練習題都是直接提問:鐵生銹所需的條件有哪些?這樣的訓練方式,只讓學生機械化的記憶,缺乏聯系生活的具體做法,學生不懂得記憶這些知識點的重要性,從而使訓練效果明顯低效。教師應該給這道題加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小東中午幫助媽媽打掃廚房,用過的菜刀沒有擦干凈,第二天早上出現了一些紅色物質,其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這樣把知識點巧妙地披上“生活化”的外衣,讓學生感受有趣、親切,從而認知化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之中處處存在化學,從而顯著提升課堂訓練效率。
四、實驗設計“生活化”,體現學以致用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如果實驗設計“生活化”,學生肯定會喜歡做實驗,從而學以致用,增強其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現實生活中,時常會聽說一些人被騙子騙了,其中許多把戲都是通過化學的視角輕而易舉被人們所發現,比如說,一些違法的小商小販賣假的金戒指或金首飾。我們可以利用化學的知識,分別真假黃金,用酒精燈烤,變黑的是假的;用稀鹽酸檢測,腐蝕的為假黃金;這個實驗蘊含著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師在進行教學實驗時,應該體現“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實驗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能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
總結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教學中生活化知識教學被廣泛的運用,其教學成果不僅受到學生、家長、教師的好評,還對落實新課標的目標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應該明確自身責任,認知教材是固定的,課堂教學時動態的,讓課堂教學走向生活化,是如今教育的大趨勢。教師應該順勢而為,讓課本走向生活,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生活氛圍之下掌握初中化學知識,從而真正體驗到化學的魅力與趣味。
【參考文獻】
[1]李松林. 知識教學的突破:從知識到知識的知識[J]. 教育科學研究, 2016(1):60-64.
[2]智瑩.探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課堂的實施[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6):54.
[3]吳霞. 高中化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究與實踐[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4(6):167.
(作者單位: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