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天彩 張號
摘 要:教育部第41號令的出臺,標志著新生入學后放開“轉專業”的政策取向將成為新常態。本文通過對H高校2016級新生轉專業情況的調研,在實證分析新生轉專業相關動因的基礎上,以影響新生專業選擇自主權相關因素為切入點,針對學生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引發的學業和心理壓力,如何構建良性引導機制提出相關對策,以便為高校制定更為完善的轉專業措施提供實證參考。
關鍵詞:轉專業;現狀分析;機制構建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發布后,不再限制學生轉專業。有調查顯示,高達70%的大學新生想轉專業,有17%的新生表示想轉而轉不了[1]。為此,2017年教育部頒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針對學生轉專業更加側重分析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轉專業規定更為開放。然而,在賦予大學新生專業選擇自主權的同時,如何平衡學生專業選擇的自主權與高校學科的長遠發展以及學生專業志趣與專業選擇的高度吻合,克服學生轉專業 “盲目性”帶來的負面問題。本課題組面向H高校2016級轉專業的新生進行調研,發放問卷400份,有效樣本360份。通過實證分析以便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入貫徹教育部41號令,最大限度地發揮轉專業規定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專業措施,提供決策參考和實證支撐。
二、H高校2016級新生轉專業現狀分析
(一)H高校2016級學生轉專業的總體情況
新生轉專業申請工作在第一學期末啟動,經歷了近一個學期在高考錄取專業的學習,申請轉專業的學生仍然有421人。不同程度反映了各學院對專業認知教育工作重視不夠、不到位,可能直接導致學生轉專業盲目、武斷,未考慮個人實際情況。
(二)H高校2016級轉專業學生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1.新生入學后申請轉專業的理由
根據轉專業學生的申請理由,“確有專長的”占65%,“有特殊困難不適應原專業的”占25%,因生理缺陷“色盲”“色弱”等不適應原專業學習的占10%。
2.轉專業學生初始高考志愿分析
根據學生志愿,轉入專業為“第一志愿”的占51%,即有49%申請轉專業學生所選專業與其高考初始志愿不一致。正如第三方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在2015年和2016年入學的本科新生中,1/8想轉專業;所學專業非首選的新生中,近1/4想轉專業[2]。
3.新生入學后申請轉專業的壓力來源
根據學生轉專業壓力來源,“由家長意愿主導”占39.2%,新生入學后申請轉專業受到家長干預,導致轉專業盲目性;“依據專業就業前景”占26.7%,“從眾”占10%,反映了新生入學后轉專業存在“急功近利”和“從眾心理”,導致對轉專業的理性認知不足。
4.申請轉專業學生對轉入專業的認知度
根據轉專業學生對所轉專業的認知度,“很了解”的僅占26.7%,在一定程度上,為轉專業學生在后期的學習規劃和職業規劃埋下隱患。正如中國青年網的一份調查顯示,約有44.5%的學生入學前很少了解或不了解自己的專業,并且有59.54%的學生認為所在高校目前選專業的方式并不合理[3]。
三、完全開放轉專業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分析
(一)學生層面:轉入新專業后學業負擔加重
轉專業一定程度可以暫時緩解學生心理上的壓力,但后續的學業壓力只增不減,也給轉專業學生后續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帶來很大程度上的負面影響。既要學習新知識,又要補新專業課,課業繁重,學生身心疲憊,表現較大的心理落差。
(二)管理層面:學生管理面臨的困難
宿舍調整不能跟上轉專業的節奏,轉專業班級學生居住分散,集中管理困難。同時,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固化導致班級凝聚力、認同感低。第一學期,學生的行為習慣基本形成,轉入新專業后,存在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的問題,班級同學的融入度、班級的凝聚力明顯不足。
四、新生轉專業良性引導機制的構建
(一)靈活安排轉專業時間
轉專業制度被視作高考錄取后及時根據個人需求進行專業選擇的一種補充制度。學校安排的轉專業時間應更為靈活,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安排自己的專業走向。轉專業時間應定在新生報到后至軍訓結束前,避免大一一學期出現由于不喜歡或者不合適本專業,消極對待并荒廢學業及學生出現扎堆轉專業等現象。同時,適當設置轉專業前置條件,保證學生有能力在轉專業后順利完成學業。
(二)充分重視入學教育
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至為關鍵。入學第一周,各專業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安排專業導論課介紹本專業學習的課程及學習方式,讓學生對本專業學習有清晰的自我認識。清華大學以“學業輔導”為中心,形成轉專業輔導長效機制[4]。可以借鑒“學業輔導”機制,制定專業輔導機制,對專業前景、就業方向、考研情況等學生密切關注的問題給予關注和解答。
(三)適時疏解學生心理壓力
轉專業學生在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之余,還要參加必要的素質拓展活動,時間緊,任務重,適當開展班級趣味活動,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協調學習和日常生活,以至于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同時,加強對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職業心理的輔導,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專業和職業信息,加深對專業的認同與歸屬。
(四)重構班級凝聚力
基礎工作上,整合宿舍,將分散的學生,集中調整至同班宿舍,集中管理;班委配備力求做到班委成員構成來自不同的學院;通過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班級自媒體交流平臺,及時發布班級各類活動信息,以形成自媒體班級;在班級制度建設上,通過對學校規章制度的學習,以全員參與的方式,制定班級的實施細則,達到班級制度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楊頻萍,王拓.打破院系壁壘,讓新生重選所愛[N].新華日報,2015-07-12(003).
[2] 吳云青.轉專業前不妨先認清自己[N]. 南京日報,2017-08-24(A12)
[3] 劉博超. 高校轉專業為何那么難[N],光明日報,2016-07-10(004版)
[4] 歐堪蘭,顧佩,沈若萌.學業輔導在轉專業輔導中的運用與實踐-以清華大學為例[J].教育探索,2015(11):71-75.
作者簡介:晁天彩(1989—),女,安徽肥西人,碩士,巢湖學院輔導員,研究領域:學生管理。張號(1988—),男,安徽巢湖人,碩士,巢湖學院輔導員,研究領域: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