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評論員

■ 韋 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
日前,人民網重磅推出“三評浮夸自大文風”系列評論,指出“近期‘跪求體’‘哭暈體’‘嚇尿體’等浮夸自大文風頻現,消解媒體公信力,污染輿論生態,扭曲國民心態,不利于成風化人、凝聚人心、構建清朗網絡空間。”
在人類的信息環境中,不實言論一直存在。通過選擇、夸張、編造來誤導公眾的情況也不鮮見。但現在的區別是,即使人們知道是謊言,只要是自己愛聽的,也會選擇相信和接受。2016年11月16日,牛津詞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被選為當年的年度詞。牛津詞典對“后真相”的定義是,“在某種環境下,情感和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在“后真相”時代,重要的不再是告訴你什么是真實的,而變成了說服你什么是你想要的。
落入這番境地的部分原因在于人的認知偏見。人們常常會選擇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拒絕與自己信念相悖的內容,從而產生所謂的“回音室”效應。
當前大行其道的算法推薦,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效應,使人們越來越封閉在自己的“過濾氣泡”之中。另一個原因是社交媒體的崛起,導致信息環境變得空前魚龍混雜,真實信息日益稀缺,情感威力不斷放大,人們受到不實信息影響的風險急劇增加。
在媒介疆界日漸模糊的互聯網時代,在“后真相”的危險中,文章應該怎么寫?首先應該明確的一點是,文風應該改,要從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的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人民群眾言簡意賅、清新樸實、鮮活生動的語言,用群眾話說群眾事。但是,改文風絕不意味著迎合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和思潮,利用浮夸低俗、嘩眾取寵的文字來造噱頭,博眼球。否則,無異于從一個懸崖滑向另一個陷阱。
越是真相稀缺,媒體,不論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越需要堅守“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信條。不論選題如何討巧,體裁如何豐富,結構如何多元,語言如何鮮活,形態如何融合,沒有客觀事實支撐的文章,終將不會有生命力。故弄玄虛的標題黨,聳人聽聞的營銷號,華而不實的浮夸體,表面上的確能夠迅速圈粉絲、攢用戶、賺流量,但在一陣廉價掌聲和喝彩之后,留下的卻是空洞、蒼白、浮躁和扭曲。
任何人都不應該利用公眾的認知弱點,為自己的特殊利益服務。有責任感的媒體,應該回歸事實,堅守真相,遵循“知識層次”理論的規律,通過提供翔實數據,生產真實信息,傳播社會知識,最終形成人生智慧。只有朝著這個目標不懈努力,媒體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