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 欣
內容提要 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通過小故事講述大時代的變化?如何用鏡頭講好中國故事?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是重中之重。作為攝影記者,如何用鏡頭記錄身邊的中國故事?如何讓國內外讀者通過鏡頭了解中國?這是擺在攝影記者面前的課題。
對外報道講究“一滴水可折射太陽的光輝”,通過小故事講述大環境的變遷,通過一個小小的局部折射出全貌。
(一)鏡頭聚焦都市中的小故事。中國經過40年改革開放,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讀者希望進一步了解中國經濟發展和升級轉型的變化。中國經濟的創造力、吸引力、包容性均成為國外讀者感興趣的題材。
在這個視角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年輕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小城市居民們的生活都是較好的報道題材。在北京的一條胡同里,居住著來自法國的兩位童裝設計師a m e l i e和p i e r r e,他們迷戀中國文化。在設計室里,他們設計外國人視角的中國風格童裝,并在淘寶上銷售,成為“淘寶網紅”。這樣的故事,既反映出北京的胡同生活風貌,也講述開放的中國吸引多元文化的故事。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和發展令國外讀者咂舌,2018年3月,我拍攝了“讓互聯網和老年人友好起來”的新聞組圖,對外播發后被眾多國外報紙采用,國外讀者通過這條新聞看到了中國老年人與互聯網的交融,他們在逐步嘗試、學習使用互聯網閱讀新聞、購物、繳費等,這條新聞從側面反映出互聯網逐漸深入中國人生活的過程。
(二)民族文化題材是對外報道的寶庫。筆者在邊疆民族地區從事新聞攝影長達二十多年,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各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生活水平、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和地理風光等差異,容易引發國內外讀者的共同興趣。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變化都是對外報道的好題材。從民族文化題材里尋找好故事,應成為攝影記者的重點關注點。例如民族文化傳承人的故事、民族地區發展當地特色經濟的故事,以及少數民族傳統生活方式融入現代元素的故事,這些都是國內外讀者關注的題材。我在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采訪時,偶爾得知一位居住在草原深處的鄂溫克族小伙子撫養兩只狼崽長大的故事,隨即我走訪了這戶牧民并拍攝了這個人與動物的故事,這組專題故事圖片播發后,被國內外一百多家報紙采用。在這組專題中,我著力解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和草原上牧民對待狼的觀念轉變,講述了人與環境、人與野生動物的共存關系。
在對外報道中,新聞圖片的文字說明非常重要。在新聞圖片的文字寫作中要準確交代出新聞事件的五個“W”和一個“H”。對外新聞圖片說明的第一句話一般都需要交代清楚照片表現的是什么以及在何時何處拍攝。第二句話交代出新聞事件的背景或敘述該圖片的重要性。對外新聞報道中應避免在文字說明中使用各類形容詞和副詞,要讓畫面來說話。
對外新聞報道專題新聞故事的文字寫作可適當加長,但要遵循客觀描述的原則,切勿主觀加入攝影者自己的觀點,寫作方式需先介紹故事的發生地等主要新聞要素,之后可以詳細介紹故事內容以及背景。作為以攝影圖片為主的對外新聞故事報道要從圖片出發,文字寫作緊扣所拍攝的新聞內容,避免出現文、圖脫節的情況。
真實客觀地講述新聞事實,確保國外讀者正確判斷新聞故事的內涵。這樣才能拍攝出令國外讀者信服、感興趣的對外圖片報道,向世界真實而且生動的講述中國故事。
部分國內媒體攝影記者,往往有這種困惑:為什么拍攝的照片不被國外媒體關注?
首先,照片要有現場目擊感和視覺沖擊力。以在加拿大召開的G 7峰會為例,德國記者拍攝了歐美各國領導人交談的瞬間,畫面中各國領導人的表情,讓讀者有如現場般感受到會議的氛圍。
其次,注重攝影中的細節表現。
對外圖片報道的拍攝中,拍攝視角需要區別于國內報道常用的拍攝角度,要善于用新聞人物的服飾、環境細節等要素增加視覺信息。同時還要善于拍攝新聞人物的肢體語言、眼睛及視線、面部表情等要素,這些要素能反映出新聞人物的內心世界,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第三,注重視角多樣性。在進行對外攝影專題拍攝過程中要注重全景、中景、特寫的組合應用。善于利用景別來傳遞信息,全景類的大場景照片用于讓讀者獲得新聞事件的環境信息,中景照片告訴讀者新聞內容,特寫照片則突出最核心的新聞內容。通過不同景別,迅速傳遞信息,這是吸引國外讀者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