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莉莉
內容提要 新媒體時代,高校迫切需要加強對外宣傳,塑造大學形象,爭取有利輿論氛圍。本文通過對國內高校宣傳輿論工作現狀的分析,對如何提升新聞宣傳對外傳播力提出幾點建議:把握時度效,做好對外宣傳;創新傳播手段,用活新媒體;拓展合作傳播,提升知名度;建強新聞隊伍,提高業務本領等。
目前,國內高校除了校報、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外,基本上都建立了新聞網、官方微信和微博,個別高校還建立了手機客戶端,校園媒體真可謂是“百花齊放”。但與校內宣傳的“熱熱鬧鬧”“自娛自樂”相比,高校的對外宣傳則顯得有些“冷清”,經常見諸外媒的都是原“985”“211”高校,呈現“名牌大學小事也能上報,普通高校大事也不好報”的現象,因此造成了很多高校外宣積極性不高。
高校宣傳部不僅負責對內對外宣傳,還負責學校的理論學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等。雖然各高校宣傳部的人數差別很大,從四五人到20多人設置不一,但普遍都是高學歷人員,擁有碩士學位的人員已占絕大多數,一部分高校甚至是博士畢業生從事新聞宣傳。但是,因為高校宣傳部一般都是管理崗位,很多宣傳工作者都不是新聞專業出身,也極少擁有新聞業務職稱,因此從事新聞業務不專業,尤其是新媒體技術人員短缺,對外宣傳更力不從心。
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新聞發布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高校要設立新聞發言人,發言人根據授權發布信息、闡述立場。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規范的對外宣傳制度和流程,也確立了新聞發言人,對促進高校信息公開,滿足師生和公眾知情權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有高校新聞發言人制度形同虛設,新聞發言人幾乎“不發言”,學校出現負面新聞時才被迫出場,這也與新聞發言人沒有獲得充分的授權有關,不敢隨便“發聲”或是“延遲發聲”,從而錯過了突發事件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
“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把握好“時”,就是體現時代性、掌握時機性、把握時效性。高校的畢業季、開學季、招生季、校慶紀念日等都是外宣的重要時點,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畢業典禮上的“根叔”講話就是學校最好的宣傳。把握好“度”,就是新聞宣傳既要拿準“尺度”,又要體現“溫度”、把握“準度”。高校是高科技成果孵化園、高端人才聚集地,宣傳報道既要真實、準確,同時也需要考慮讀者的認知度,要將“硬數字”寫成“軟文章”,講好“科學故事”。把握好“效”就是講求效率、達到效果、追求效益。高校宣傳工作者要積極挖掘校內新聞素材,及時對外宣傳報道,充分發揮新聞宣傳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的作用。
高校應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與時俱進利用形態多樣、競爭力強的新型媒體,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精準宣傳矩陣。繼高校官方微信、微博成為大學校園中重要的媒體傳播形式后,“抖音”等短視頻又成為青年學生的“新寵”,高校官方“抖音”逐漸入駐,開啟“兩微一抖”新時代。此外,全景地圖、無人機航拍、直播平臺等新技術手段也成為各高校對外宣傳的新載體。
高校應積極拓展合作傳播,推動同社會媒體的合作與交流,借筒傳聲、借臺唱戲,尤其要利用國家級媒體的品牌優勢和話語權,放大高校的聲音、塑造高校的形象。如2018年5月,大連醫科大學承辦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新華社手機客戶端對大賽進行了現場直播,瀏覽量達136萬人次;《光明日報》《健康報》《中國科學報》、人民網、遼寧電視臺、大連電視臺等媒體對大賽進行了全媒體、全方位的報道,有效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做好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而且不斷涌現的新媒體手段也對從業者提出了考驗。這就要求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必須時刻站在傳播變革和輿論工作的最前沿,提高業務本領,“充實腦瓜子,練就筆桿子,善用嘴巴子”,做新聞宣傳上的“全面手”和意識形態上的“領路人”。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新聞輿論工作,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新聞人才,講高校好故事,傳播高校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