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方婷
內容提要 本文以池州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探索新時期黨報微信公眾號如何以品牌化效應、創新化表達、互動化社交為抓手,做到“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有效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脫胎于《池州日報》的池州日報微信,自帶黨報基因,始終堅持客觀、真實、理性的原則,秉持求真、扶正、祛邪的精神,不媚俗,不盲從。加上她的“根”和“魂”都深植于池州本土,時刻以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市民關心的焦點為己任,且擁有一支專業采編隊伍,因此品牌化效應與日俱增。
今年1月27日《緊急擴散!東至縣11袋融雪工業鹽疑似被“順走”,吃了或致命!》的微信線索,就是編輯從微博上的只言片語里發現的。由于不少人擔心這些工業鹽會流入食品領域,報社記者立即跟進,迅速發布,不僅搶到了獨家,還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當天下午,東至縣有關部門組織力量,緊急尋找丟失的工業鹽,警方也初步鎖定一個村民組開展工作。1月31日,丟失的融雪用工業鹽全部找回。
在這次重大突發事件面前,池州日報微信的報道客觀權威,有始有終,及時消除了群眾的恐慌心理。另一個獨家發布的典型案例,是2017年發生在青陽縣的8 6人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由于該事件并非在一天集中爆發,而是幾天陸續浮現出來,起初并未引起主管部門注意,但報社記者卻從蛛絲馬跡中窺到了不同尋常,第一時間報道了事件發生始末及最新進展,安徽省衛計委隨后派專家前來青陽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涉事酒店也停止了營業。這次對社會公共衛生事件的監督,大大提升了池州日報微信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2017年5月20日,針對池州人朋友圈瘋傳的城關小學秋浦分校搬遷一事,即使當天是周六,池州日報微信公眾號也迅即作出反應,通過連線市教體局相關負責同志,用一篇短小精悍的《辟謠!城關小學秋浦分校即將遷址? 教體局這樣回應……》報道,迅速撫平了家長們焦躁不安的心。一名微友留言評論:“謠言粉碎機,干得漂亮”!
2018年2月6日,《權威報道!六旬老人被遺棄住樓梯間?記者出擊帶你看真相!》一文,也是一篇典型辟謠稿。前一天晚上,朋友圈刷屏池州主城區一位老人遭遺棄,很多人出于對老人的憐惜,紛紛轉發并表示對老人子女譴責,結果記者次日采訪后發現,老人的子女卻有苦衷,且對老人也算盡心照料了。人們關心老人的初衷是好的,但謠言的甚囂塵上卻讓老人子女背負了極大的輿論壓力。于是,記者以文字、圖片、視頻多角度客觀、真實地報道了“老人被虐”事件,很快平息了謠言,也為老人的子女提供了發聲的渠道。
2018年以來,但凡市里召開的政經會議、大型主題宣傳、招商引資活動等,池州日報微信必在受邀之列。我們憑借黨報記者在政務信息方面獲取的優勢,以主流之聲傳遞正能量,以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引導輿論方向,吸引了大批高質量的忠實粉絲,市長也多次在朋友圈轉發池州日報微信的新聞,并強力點贊“池州日報微信越來越給力”。
近兩年,我們還加大了對本地暖新聞的報道力度,《了不起!池州這個女孩身殘志堅,用鼻尖一年敲出兩部長篇小說……》《一市民自掏腰包訂100份外賣送環衛工人……風雪里,還有這些畫面暖你心窩!》《那個在市救助站待了5年的流浪青年“小他”,終于回家了》……諸如此類的正能量新聞,有效增強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和感染力。不為取悅受眾而失向,不為吸引眼球而失真,池州日報微信很好地履行了黨和政府正面宣傳的“放大器”之責, 實現了政府和受眾關注點的“同頻共振”。
微視頻小試牛刀。池州日報微信從今年4月底開始小試牛刀,與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合作拍攝了系列人物微視頻《逐夢——講述每一個平凡的故事》,前三期《池州80后美女在鄉村讀書、畫畫、喂貓、澆花,把日子過成了詩》《快來膜拜,貴池一9歲男孩跳街舞成了網紅,粉絲量突破1 50萬》《你有故事嗎?池州這個女孩說了,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一經推出,留言區十分火爆,不少用戶感慨“讓屏幕中的畫面成為美好生活的記錄,叫人享受”。
H5遍地開花。2018年池州市兩會期間,池州日報微信將長達一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濃縮成一篇《別眨眼!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這樣讀!》的H5,形式新穎,通俗易懂,與會代表、委員紛紛驚嘆池州過去一年的可喜變化,爭相點贊轉發。市兩會結束后,編輯獲悉旅行青蛙這款小游戲火爆朋友圈,緊跟熱點,圍繞池州熱門景點策劃了一期《你養的蛙來池州看雪了!t a去了這些地方……你可能想不到!》的H5,通過可視化表達,將文字、圖片、音樂進行融合傳播,極具趣味性和交互性,獲得眾多年輕用戶的強烈反響。
行文要輕松。最受本地粉絲歡迎的微信文章,不僅內容要過硬,行文風格更要直白、簡練、活潑,讓人產生閱讀快感。今年池州市兩會期間,《池州同學,別不好意思,把這六年的獎狀拿出來數數唄!》這條微信開篇便話起了家常:“小編發現,六年來,我們這位叫‘池州’的同學品學兼優,斬獲了不少獎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她都取得哪些成績吧。”緊接著,后文以頒發獎狀的形式,把池州六年來獲得的榮譽一一呈現,引起了安徽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組的通報表揚。閱評組認為,這種娓娓道來、形式新穎的行文方式出自地市兩會期間的地方新媒體,令人欣喜,值得推揚。
標題要口語。新媒體時代,“標題黨”現象層出不窮,也許短期看可以賺取閱讀量,但長遠來說,容易損害媒體的公信力。池州日報微信深知,公信力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對每篇文章的標題制作都會慎之又慎——既不虛構,也不添油加醋,重點突出口語化和傳播性。以《雍成瀚當選市人民政府市長,金慶豐當選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認識一下這些新當選同志……》為例,日報原封不動地將市領導當選公告做標題,但池州日報微信卻沒有照搬照抄,而是嘗試以口語化標題拉近市領導與群眾間的距離。
故事要有溫度。在這個討厭說教的年代,學會用故事表達思想,讓用戶感受到你是在和他們交流,而不是灌輸,能夠更好地體現主流新媒體記錄時代之變,反映百姓獲得感、幸福感的傳播目的。近年來,池州日報微信推出了大量有溫度、有品質的故事報道,既富有時代氣息,又獨具新聞視角。《剛剛從池州高三教室拍下的,看哭多少人!》《背井離鄉只為愛 內蒙漢子來池創業賣起了……》,這些充滿人情味、泛著十足親和力的文章,讓廣大用戶拍手叫好。
主動打通壁壘,與日報開展薦讀互動。2017年起,池州日報微信在《池州日報》B 1版開設了“微友熱議”“新媒掃一掃”等欄目,將用戶后臺精彩留言呈現于報端,有效地搭建起了黨報和用戶間互動交流的平臺。同時,報紙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池州新聞網微信頁面,可以直接瀏覽到大量的圖、文、視頻、H5、直播等內容,極大地豐富了閱讀體驗。
重視留言回復,努力融入互聯網新媒體環境。無跟帖,不新聞。2017年,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因“剛剛體”名聲大振,除了標題的獨具創意外,最大的亮點來自于文后的評論區。“小編”頗具娛樂精神的后臺回復,俏皮地與用戶進行了互動,不僅增進了與用戶的感情,也提升了品牌形象。池州日報微信對此十分認同。平時,我們要求編輯第一時間將用戶留言放出,積極回應用戶訴求,讓用戶感受到媒體對他們的關注。以《@所有皖R車主!車上有這個東西的,交警呼吁盡快拆除,因為……》為例,微信用戶留言“天王蓋地虎,段友自己找”,我們的編輯用“清風拂楊柳,敢問是段友”這種對仗手法調皮地予以回復,讓人覺得他們面對的不是冰冷的賬號,而是樂意與用戶交流的人格化團隊,顯得可親又可近。
善用投票功能,激發用戶認同感自豪感。今年2月28日,一篇非頭條微信《厲害了!池州這8所學校成為全國示范!快來支持你母校!》獲得了8萬+的閱讀量,這在池州新聞網微信的歷史上從未出現。編輯團隊分析后認為,因 為我們在文末設置了投票環節,而投票涉及8個學校,大中小學均涵蓋在內,很多池州人都是從這些學校畢業或正在就讀,所以用投票來為母校打C AL L,對用戶來說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認同感、自豪感,激發了大家去閱讀、轉發。可見,投票設置得當,也是一種不錯的互動傳播。
運作各類活動,提升粉絲數量與黏性。對于黨報微信公眾號來說,內容生產固然重要,但僅有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池州日報微信在堅持內容為王的基礎上,以活動拉動關注,用活動提升黏性,多次開展線上線下活動。比如“池州市首屆中小學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曬年味 尋找春節的精彩有獎隨手拍”“美麗池州——我心目中的最美鄉村評選”“選最佳留言送電影票”等,吸引了眾多市民的關注與參與,迅速提升了粉絲的數量和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