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江宇
內容提要 “拉著農民兄弟的手,跟著市場走”,電視農村欄目特色鮮明,對象性強,易于農村觀眾接受。尤其是地市級電視媒體,與中央、省級電視臺相比,更容易把節目做深做細,更容易貼近農民觀眾。所以地市級電視臺應不失時機辦好農村欄目,要把對農欄目當作品牌來辦,辦出特色、辦成招牌,成為展示農村新變化、提供農業新信息、謳歌農民新形象的平臺和載體。本文是營口廣電的探索思考。

孫江宇遼寧省營口廣播電視臺
地市電視臺的農村欄目往往開辦容易,長期辦好不易。受成本要素和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制約,地市級電視臺完全通過市場化手段大規模開辦農村欄目不現實。因此,政府的支持是開辦并長期辦好農村欄目的首要條件。營口市地處遼寧南部,盛產水稻、水產、水果,農村經濟比較發達,農民生活在全省屬于中上水平。當地政府非常重視“三農”。2005年,營口市政府要求電視臺為農民辦個欄目,從市財政中抽出資金為該欄目提供經費。電視臺首先從新聞部抽出跑農業口線的記者辦起《新農村》欄目,在主要頻道拿出黃金時間安排播出。一年后營口電視臺又抽出專人成立農村部,全力辦好《新農村》欄目。該欄目開辦一年多就取得較好宣傳效果,在2007年度遼寧新聞獎評比中獲得一等獎。
然而,還應看到,農村欄目畢竟不同于其他欄目,受眾主要是農民朋友,現階段農民朋友的文化程度、欣賞水平雖然與城市觀眾相比存在一定距離,但近年來文化水平的提升及各種因素使他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程度提高。所以,要想使農村欄目真正贏得農民朋友喜愛,必須在提高節目可看性上多下功夫,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地域特色,與中央臺、各衛視臺實現錯位發展。
“三農”節目就應該“姓農”。為了增加對農節目的本土化,記者就得俯下身子,走進農村,聽農民兄弟說話,為農民兄弟說話,把每天發生在農民、農村和農業中的感人故事、鮮活事件、新風新貌和農事信息傳遞給廣大農民,保證對農節目真正有“農味、農色”。營口電視臺《新農村》欄目開設了《農事情報站》,跟蹤介紹營口地區農業生產資料和農副產品信息、農產品價格走勢,為農民手中滯銷的農產品跑市場、找銷路,成為農情風向標;《農家好幫手》圍繞農村的扶貧開發、法律援助、教育醫保等主題選材,通過政策解讀、輿論引導,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鄉村故事》用紀實手法紀錄農民身邊的新人新事新風尚,曝光發生在田間地頭的不合理、不合法、不文明的大事小情,引導大家攜手共創文明、幸福新農村。
為了讓農村觀眾喜歡看、看得懂、記得住,還要注重對農語言的“鄉土化”,提高對農節目內容的有效到達率。比如,在對農節目中要對天氣預報進行深加工,避免專業術語、單純播報溫度、濕度等。因為農民朋友更關心天氣背后的農事信息,因此要說什么樣的天氣容易滋生病蟲害;什么樣的氣溫適合播種、施肥。總之,對農節目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農業理論,練就說農家話、與農民真正嘮上磕的本領。例如,用“爛秧”來表述“水稻立枯病”;“1:1000倍液”改成“一瓶蓋藥兌多半桶水”來介紹農藥與水的配比……這樣,用鄉土語言打破了橫在科技與農民之間的技術壁壘。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是電視媒體農村宣傳的重點。請農業專家結合生產實際,講解農業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講評、交流農民在農業生產中自己創造的先進技術,一直是《新農村》每期必不可少的內容。走出去、請進來,《新農村》欄目組在全市所有涉農部門設立了聯絡員,并且與30多位農林技術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通過走進演播室、制作專題片的形式,向農民朋友傳遞最新生產信息;根據不同農時為農民講解農業技術,內容涉及病蟲害防治、種子繁育、植保植檢、水產養殖、畜牧獸醫等各個方面,宣傳、普及農業科技知識、農業生產經驗,讓更多的農民掌握科學實用的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水平。
200 6年,營口電視臺《新農村》欄目從農機補貼、機插秧育苗技術現場會和農機安全生產宣傳活動等進行了全方位報道,由于傳播及時,使得政府有關農機補貼政策的精神實質以及農機作業的好處等在很短時間內家喻戶曉,為推進營口地區農業機械化營造出了濃厚氛圍。當年,僅大石橋市一個縣級市購買農機的數量就達到2 90多臺。
在同一個地區,同樣的政策下,為什么有些人能脫貧致富,有些人能過上小康生活,而另外一些人卻陷于貧困之中?這與農民自己的主觀因素有很大關系。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富裕起來的農民充分運用了黨的好政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項目,把握住了致富的機遇。為樹立典型,《新農村》欄目邀請種糧大戶、蘑菇種植能手、圈養絨山羊示范戶走進“致富農家”,暢談“致富經”,大力宣傳農民致富項目和致富經驗,給更多農民以啟迪和引導,逐步改變很多農民頭腦中因循守舊、等待觀望、安于現狀的消極思想,打開他們致富的思路。
搞好欄目的后期制作,進行欄目包裝也是農村欄目吸引觀眾很重要的方面。電視臺制作的節目要讓觀眾喜歡看,就必須在畫面和包裝上下功夫,使之有可視性和吸引力。同時,注重“包裝”不能忘記“實用”。實用性是節目的基礎,只有漂亮包裝,沒有實用性,也不會吸引農民觀眾。在注重節目內容的同時,再講究包裝,才會言之有物,使農民覺得既好看又有用。
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對農欄目在突出特色、創新節目內容、節目形式的同時,還得在拓寬宣傳渠道上多做文章,才能使對農節目常辦常新,永葆魅力。
依托欄目,結合農時、農事,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節目活動化、活動欄目化”,邀請農民朋友參與,欄目與活動進行互動,提升欄目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服務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如,營口電視臺《新農村》先后推出草莓采摘節、鄉村行攝影展、農家院廚藝大比拼等一系列互動活動,延伸節目內容的同時,促進了城鄉交流、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又擴大了欄目的影響,一舉多得。
隨著新媒體的日益壯大,在農村互聯網也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智能手機比比皆是,從網上獲取農業新技術、新信息已成新時尚。因此,對農節目要以開放的心態,改變常見的報道形式,讓主持人、記者走出“演播室”,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新媒體互動手段,走到農民身邊、走進農民心里,反映他們的所思所想,增強節目的互動性、開放性。為農民量身定制教育培訓、生活娛樂類節目,將會是未來電視對農節目的一個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