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以瑾
內容提要 中國教育報刊社在媒體融合轉型中,重點打造了新型評論網站“蒲公英評論網絡互動平臺”。該網站2015年3月開通上線,經過多次迭代升級,現已聚集了5000多名教育評論寫作者和愛好者,成為一個具有較高專業水準和廣泛社會參與度的教育類主流輿論平臺,也是中國教育報刊社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重要試驗田。
人人都在評論教育,但在觀點多元、訴求復雜、利益分化、信息錯位的背景下,個人意見的表達乃至情緒宣泄,許多時候卻未必來自于對教育問題的全面、客觀、深入觀察。一些評論魚龍混雜,常常造成視聽混亂。好的教育評論,應該是那種能夠引導認識、體現專業、啟迪思想、凝聚共識、激發行動的理性文字,也應該是主流媒體在信息泛濫、眾聲喧嘩時代精心經營的優質內 容。
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中國教育報刊社在媒體融合轉型的戰略方向上,本著“開門、開放、開明”的原則,把P G C理念(專業內容生產)引入評論操作,2015年3月開通了新型評論網站“蒲公英評論網絡互動平臺”,經過多次迭代升級,現已聚集了500 0多名教育評論寫作者和愛好者,成為一個具有較高專業水準和廣泛社會參與度的教育類主流輿論平臺,也是中國教育報刊社發揮主流輿論影響的新陣地,探索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的重要試驗田。
很多教育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而社會變革又經常會尋求教育的“藥方”。這就帶來兩個問題:第一,視野問題。針對教育問題發聲,或者表達某種教育訴求,如果不多一些全局層面的考量,沒有很好的結構性思維,很難形成有價值的、能啟發人的觀點。第二,站位問題。教育作為社會再生產系統的重要構成,理應對社會轉型變革有更多的關切和表達,以主動擔當的責任感向全社會傳遞教育的立場和態度。
基于這樣的考慮,蒲公英評論在創辦之初確立了“以教育立場評論社會事件,以全局思維透視教育問題”的基本理念,在實踐探索中逐漸形成了開闊的選題視野、活潑的評論風格以及廣泛的社會參與度,不斷生產出“有批判、有理性、有溫度”的原創作品。作為公共意見平臺和教育主流輿論陣地,蒲公英評論還鼓勵作者回到自己,回歸日常,不斷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個人的行動能力,努力成為教育問題的審察者、教育改革的推動者、教育理想的探求者。
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引導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和傳播,是傳統主流媒體面臨的重大挑戰。蒲公英評論的探索是:網站編輯每天根據教育輿情動態,篩選并制作相關話題,以“點對點”和“點對面”兩種方式向評論作者推送4至6個精選話題,通過議題設置來引導評論創作,并及時把優質原創內容提取到平臺首頁發布。用戶在平臺申請開通“評論工作室”,然后可登錄個人工作室,根據平臺推送的話題進行評論創作,也可自選主題撰寫評論。
編輯部根據評論作者的意愿和表現,將評論作者分為兩類: 一類是獨立評論員。只要是關注教育議題、遵紀守法的寫作愛好者,皆可注冊申請成為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另一類是特約評論員。根據作品質量、影響力以及雙方合作情況,編輯部不定期從獨立評論員中約請優秀創作者成為特約評選員。特約評論員享有來稿優先編發、作為重點約稿對象、優先參加月度好稿評選、作品優先推薦給報刊發表等權利。
通過這一互動引導機制,蒲公英評論現已聚集來自教育界內外的500 0多名獨立評論員、60多名特約評論員,吸引一大批草根寫手、網絡意見領袖和自由撰稿人為教育發聲。平均每天產生原創作品40余篇,單日最高1 30多篇,原創內容生產能力在教育類網站中居于領先地位。
蒲公英評論上線之初即嘗試與《中國教育報》評論部建立聯動融合機制,即“編輯人員打通使用,策劃選題聯動實施,作者隊伍共建共享,內容生產優勢互補”,每天根據輿情動態及時反應、密集發聲,形成立體的輿論引導態勢。在融合實踐中,蒲公英評論和中國教育報評論版報網聯動,大大提升了選題策劃能力和原創內容編發量。同時,聯合策劃推出“一周輿評”欄目,對每周重點輿情進行盤點分析。
為了發現和培養大學生評論作者,蒲公英評論、中國教育報評論部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聯合發起了“首屆全國大學生評論大賽”,引導200多所高校的大學生撰寫教育評論2000多篇,其中有100多篇優秀作品發表于《中國教育報》評論版和蒲公英評論首頁,并被眾多主流網站轉載。很多高校積極響應,鼓勵和推薦大學生參與評論大賽,甚至組織校園評論大賽。作為媒體融合試驗田,蒲公英評論與中國教育報刊社所屬的《人民教育》雜志、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中國民族教育》雜志等媒體建立了內容合作機制,根據不同媒體定位和需求,源源不斷地分發優質原創評論內容。
蒲公英評論的核心用戶是教育評論創作者和愛好者。盡管這是一個小眾群體,但他們作為不同范圍的意見領袖所具有的分析表達能力、輿論影響能力不容小覷。如何更多地聚集評論作者,服務好、引導好他們的內容創作,本質上是加強主流輿論引導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因此,蒲公英評論和作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單純的創作與編發,而應該是全面深入的合作關系,應該有著價值和利益的共識?;谶@些考慮,蒲公英平臺確立了多樣化的定位,堅持做大做強回報機制,讓用戶在平臺上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間和更多的獲得感。

作為開放性的公共意見平臺,用戶可以在此充分表達交流,形成更加穩妥的教育見解;作為教育評論的交流和發布平臺,評論作者可以得到日常性的專業引導和幫助,從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評論作品,優質作品還可以獲評月度好稿,得到數目不等的獎勵;作為中國教育報刊社的選稿平臺,優質評論文章會獲選刊發于報刊版面。通過回報機制建設,蒲公英評論作者隊伍持續發展壯大,很多評論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以成為蒲公英評論作者為榮,不少作者在蒲公英評論的引導下,在分析教育問題方面專業水準有了很大提升,甚至成長為頗具名氣的教育時評人和教育專家。
在此基礎上,蒲公英評論開始探索面向教育智庫的轉型升級,通過評論人才庫建設,分類發揮評論作者們的分布優勢、分析才能,引導他們參與撰寫輿情分析報告、進行地方教育調研、發掘基層教育改革創新案例經驗,相關內容和產品進入中國教育報刊社· 中教傳媒智庫推出的《教育輿情內參》《教育改革情報》《教育決策參考》等智庫產品。在蒲公英評論面向教育智庫轉型升級的同時,不少評論作者也實現了身份轉型,成為業余教育智庫分析師,職業回報度和成就感都大大得到了提升。
媒體融合轉型時不我待,如何發揮好行業媒體的既有優勢,與新理念、新技術相融相生,開創更加廣闊的生存和作為空間,是所有行業媒體面臨的重大挑戰和難得機遇。經過3年的不懈探索,蒲公英評論對P G C理念從最初的理解認同到熟練操作,再到面向智庫的創新發展,用實踐經驗和效果回答了如何引導專業用戶參與內容創作和傳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