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鄒海東 胥延義
內容提要 《煙臺日報》創新報道形式,精心策劃活動,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縣域新聞報道中融合互動,不斷提升黨報在縣域的競爭力、影響力、親和力。
縣域新聞歷來為地市黨報所重視,是地市黨報新聞宣傳中的重頭戲。然而,隨著新媒體興起,縣域新聞面臨著時效性差、缺乏深度等諸多挑戰。如何加強和改進縣域新聞報道,挖掘鄉村振興中的亮點和經驗,反映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激發出的新活力,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鼓與呼,是值得地方黨報思考的問題。《煙臺日報》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地市黨報在縣域有著獨特優勢和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但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速興起和快速發展,使得地市黨報競爭力受到削弱。一些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往往由新媒體率先發布?!稛熍_日報》創新利用集團的新媒體矩陣,在面向縣域的重大主題報道中,實現了與黨報的互聯互動,打造了一個既有時效性又有深度的傳播平臺,使黨報在縣域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得到鞏固提升。
2016年,《煙臺日報》推出《“決勝小康”融媒體紀行——春華秋實》大型系列報道,對各縣市在供給側改革、產業轉調、創新發展、城鄉統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創新舉措和成果路徑進行深入報道,反映各縣市圍繞五大發展理念展開的積極探索與務實方略。報道由《煙臺日報》、大小新聞客戶端、水母網、煙臺網絡電視骨干記者組成采訪團,深入各縣市區采訪,采用一次采訪、多次發布的融媒體報道形式,既有即時播報,又有深度挖掘,綜合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傳播手段,多角度、立體化、全方位展現各地在發展中的新舉措、新經驗、新成就。具體來說,每到一地,大小新聞客戶端、水母網和煙臺網絡電視第一時間將當天采寫的稿子、圖片、視頻發布出來,隨后三個新媒體各自整合集納,開設相應專題。《煙臺日報》第二天推出整版深度報道,并將網友在大小新聞客戶端、水母網上的互動留言予以摘登。整組報道既有文字,又有圖片、視頻、音頻,并第一時間與網友展開互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隨后,2017年,《煙臺日報》和大小新聞客戶端又推出了融媒體報道——“逐夢春天”。整組報道還是采取上述方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構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互動的平臺,使原本時效性差且以工作稿為主的縣域報道,一下子變得立體活潑。2017年,《煙臺日報》推出“喜迎十九大特別報道·砥礪奮進的五年 精彩煙臺”特刊,緊扣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全面反映五年來各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經驗。特刊每期4—6個版,晚上編輯排完版,校對無誤后,大小新聞客戶端將版面第一時間發布,并同步推出《誰不說俺家鄉好!煙臺縣市區成就等你來點贊》特別策劃,請各縣市粉絲為家鄉發展成就點贊。粉絲們紛紛登陸大小新聞客戶端點擊相關版面和文章為自己家鄉加油,最高點擊率達到50多萬次。

活動策劃是地市黨報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渠道。但以往,《煙臺日報》的策劃活動往往僅限于市區和市直部門,很少能下到縣里。而實際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縣市在以活動促影響、以活動顯形象方面有著很大需求??h市希望借助強勢媒體展現自己的發展活力。煙臺日報編輯部加強與各縣市聯系,共同策劃推出一系列活動,既取得良好經濟效益,又擴大了影響力。如《煙臺日報》抓住蓬萊市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取得良好成效的時機,與蓬萊市聯手推出“美麗鄉村仙境行”大型活動。先期舉行“美麗鄉村”主題攝影大賽,由《煙臺日報》組織全市攝影大咖前來拍攝鄉村鄉景。隨后,又啟動蓬萊市10大“美麗鄉村”評選活動。經過這一系列活動的宣傳推動,蓬萊市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為更多的人所熟知,活動所推出的馬家溝、木蘭溝成為蓬萊市著名的農村旅游景區。其中,馬家溝村先后獲得“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級生態村”“逍遙游—好客山東最美鄉村”等美譽,成為煙臺乃至膠東地區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之一。
“美麗鄉村”活動的成功舉辦,為黨報打開了通往縣域的另一條通道:聯手招遠市推出了“金融創新看招遠”活動,深入宣傳招遠市優化融資環境,提高融資效率,打造區域性金融服務圈的經驗和做法;和龍口市共同舉辦“龍口國際馬拉松賽”,合力打造體育盛會,向國內外展示龍口城市形象;與棲霞市聯手推出蘋果藝術節采風活動,展現果農甜美生活……這些活動,均緊扣當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既滿足了他們的宣傳需求,又使得報社在當地的人氣驟升,影響力不斷增強。此后,再有類似活動,當地都主動與報社聯系,共同商討,聯手舉辦。
以往縣域的稿件,通訊員來稿多,記者下去采訪的少。很多時候,稿件往往追求高大全,而忽略了普通百姓的感受。許多自以為是的“大作”,往往是自我陶醉,并沒有給廣大群眾留下多少印象。為改變這一狀況,《煙臺日報》建立起新聞聯系點制度,在各縣市的20個鄉鎮、村建立了30個聯系點,分批組織記者到聯系點采訪,與基層群眾暢談喜怒哀樂,傾聽他們對于未來的憧憬,以小 見大,反映他們投身新時代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農業專家一起“蹲點”》《這樣“種地”,靠譜嗎 ?》《山上姜家的“米生活”》《庶村又遇新課題》《“小延安”的蘋果熟了》《老支書的新規劃》等一篇篇新聞作品,帶著濃郁的現場氣息,以生動鮮活的文筆,充分展示基層一線廣大干部群眾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得到社會各界贊譽。
同時,開展蹲點調研活動,組織編輯記者深入縣域基層,帶著思考看問題。面對起伏不定的蘋果價格,棲霞果農的喜與愁;面對種了19年西紅柿,土壤老化導致病毒蔓延,海陽庶村菜農的無奈;面對飼料和草料的漲價,萊陽大山后村奶農的糾結……這些困難和困惑,在黨報的推動下一一得到了解決。在這一過程中,《煙臺日報》與基層群眾拉近了距離,互相產生共鳴和信任感,樹立起“黨報為民”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