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宗鷺
內容提要 本文從新聞實踐出發,總結了在行業報的日常攝影報道中,怎樣通過攝影記者有意識地抓拍典型瞬間和圖片編輯創意性的策劃“敘事傳情”,講好一個圖片故事的新聞業務經驗。本文認為,要用照片講好一個故事,必須由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通力合作,以專題攝影的題材為基礎,選擇適當的敘事結構;以選題為中心,建構創意的視覺結構;圖文結合,挖掘專題攝影的內涵,才能為讀者呈現出優秀的專題攝影作品。
專題攝影是新聞攝影領域的“報告文學”,對作者的新聞報道水平、調查新聞事件的深入程度等都有很高要求。在專題攝影的呈現方面,新媒體固然有時效性強、信息量大、作者群廣等優勢,但也存在編輯手法相對單一、報道深度略顯不夠等問題。如何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自身優勢把專題攝影做好,是社會媒體和行業報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中國海洋石油報》的專題攝影專版“視界”有了很大的進步。2017年1月1日至今,共刊登了18個攝影專題。其中,有12個攝影專題作者是來自一線的專職、兼職攝影記者。這些攝影記者長期堅守在礦區記者站和海上一線,熟悉一線生產生活,有條件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里,針對特定的選題積累大量影像素材。
在專題攝影策劃方面,《海洋石油報》的圖片編輯重點選擇那些有深度、接地氣的專題攝影選題,反復與攝影記者溝通拍攝,在海量影像素材中選取6—7張最具代表性的圖片,在敘事結構方面多做文章,編輯出視覺沖擊力強、具有一定深度的專題攝影作品。
在獲得讀者好評的同時,《海洋石油報》的專題攝影作品也獲得了業界的充分肯定。《南海“巔峰”二十四日》等作品獲得了中國產經新聞獎、中國石油新聞獎。反映中國第一深水鉆井船“海洋石油9 8 1”日常生活的專題攝影作品《海上的日子》在《新京報》上發表,這都說明《海洋石油報》在專題報道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平。
可以說,在行業報的專題攝影策劃中,《海洋石油報》的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已經樹立了專題攝影的理念。面對一個選題,“講什么”和“怎樣講”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講什么”包括報道選題的選擇和選題角度的確定,它是專題攝影成功的基礎,更多依賴于記者編輯的經驗積累和業務水平。“怎樣講”包括表達方式的選擇和表達要素的確定,即專題攝影切入選題之后尋找的“創意點”。本文的關注點落在了“怎樣講”上,即優化敘事表達方式,討論怎樣通過編輯和記者的通力合作,用照片講好一個故事。
在攝影敘事的過程中,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要共同完成既有照片內容上的邏輯結構,又有照片形式上的影像結構的專題攝影作品。同時,還要通過影像敘事依照故事發展的情節性完整地表達情感,即所謂“敘事傳 情”。
結合用照片講故事的必備要素和專題攝影報道的基本形式,筆者將專題攝影的影像敘事結構總結為四種:邏輯敘事結構、主題敘事結構、時間敘事結構和空間敘事結構。

□ 左圖為《“氣化山西”不是夢》。

□ 中圖為《杜大和十條錨纜見證的十年》。

□ 右圖為《“南一”上的石油魂》。
邏輯敘事類結構是最復雜的敘事結構,除作為專題主體的故事類照片外,一般由一張主題照片和至少一張結論性照片組成。從整體來看,邏輯類敘事結構以故事類照片為主要構成要素,環境類照片在其中一般起到交代背景、過渡敘事和隱喻主題的作用,比如《“氣化山西”不是夢》。
主題敘事結構一般結構比較完整,此類專題有主題照片和結論照片,以環境類照片為主要構成要素。故事類照片在主題類敘事結構中一般起到提供例證、豐富細節的作用。比如反映“海洋石油7 20”深水物探船船員日常工作生活的專題攝影《用青春丈量祖國的海疆》。
時間敘事結構是相對簡單的敘事結構,類似于尤金·史密斯所強調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尾”式的經典模式,在突發事件和災難新聞中比較常見。而在以展現社會發展變遷、有一定時間跨度的專題攝影作品中,時間敘事結構也是重要的表達方式,比如回顧流花油田發展歷程的專題攝影《杜大和十條錨纜見證的十年》。
空間敘事結構是相對簡單的敘事結構,它將新聞照片并列起來,這些并列的照片可以是典型瞬間、環境照片,也可以是圖片故事。如展現海油人業余生活的專題攝影《海油有群愛鳥人》。
如何在攝影專題的拍攝和編輯過程中選擇需要的敘事要素,為專題的影像敘事安排最適合的邏輯結構?本文通過專題攝影作品《“南一”上的石油魂》進行分析。
《“南一”上的石油魂》是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海洋石油工人在“南海一號”鉆井平臺上的工作生活場景,該作品報送了2018年中國石油新聞獎。
作者杜鵬輝是兼職攝影記者,長期工作在海上一線,積累了豐富的海上現場拍攝經驗。他本人的紀實攝影作品曾多次在《工人日報》《人民攝影報》上刊發。
為了拍攝這組專題攝影作品,杜鵬輝耗時一年深入海上鉆井一線,與報道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積累了豐富的專題攝影素材。
在圖片編輯的過程中,筆者對照片的選擇基本符合“生活八條”的要求。主圖大膽選擇采用后簾同步曝光技巧拍攝的海上鉆井作業場景,突出了現場感,增強了視覺沖擊力。
配圖選取方面,筆者側重選取有故事情節的新聞特寫照片,并反復與作者充分溝通,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并以配文和圖注的方式將這些故事展現在專題里,豐富了專題的視覺語言。
在《“南一”上的石油魂》中,圖片說明也是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濃縮在一張照片里的故事通過有名有姓的圖片說明豐富了細節,讓圖片故事更加生動,人物群像更加立體。
《中國海洋石油報》的專題攝影還會配一個80 0字左右的現場白描。筆者要求現場白描要以講故事為主:首先要把圖片中的故事講清楚,其次要豐富圖片中沒有的畫面,最后要把次要畫面背后的故事交代得更清楚。這樣,文字講述的故事與圖片展現的細節相互印證,可以使專題攝影作品所展現的敘事內涵更豐富。
敘事結構的選擇是以專題攝影的題材為基礎的。在多數情況下,戰爭災的創意性策劃,可以將零散的視覺要素貫穿起來,表達更加完整的敘事思路,使專題的主題表現得更加突出。
在“生活八條”的基礎上,筆者結合過往的專題攝影策劃編輯實踐,總結了十條圖片編輯規律,稱為“專題攝影影像敘事十條”,具體內容如 下:
1.以環境類照片為主體的敘事結構中,要注意穿插故事類照片,并用敘事化的照片說明把整個專題連接起來,形成“用情景穿故事”的結構。難類新聞專題、日常生活類新聞專題、非戰爭災難類重大新聞專題和新聞人物與肖像類新聞專題更加適合使用邏輯類敘事結構。

《“南一”上的石油魂》的敘事結構
科技和經濟類新聞專題、自然及環境類新聞專題、文化藝術與娛樂類新聞專題和體育類新聞專題更加適合使用主題敘事結構,要強調每個“小結構”共通的意義,達到“1+1>2”的效果。
建構創意的視覺結構,首先要樹立一種“拼貼敘事”的觀念。攝影記者所觀察到的散亂視覺要素本來可能不具備敘事性,但是通過攝影記者有意識的抓拍典型性瞬間和圖片編輯
2.以故事照片為主體的敘事結構中,要注意安排多個小的時間或者空間結構,將這些元素連接起來,形成“用故事穿情景”的結構。
3.在一個專題中,至少安排一張肖像照片。盡量拍攝環境肖像,表現人物與環境的關系,表現人物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只能拍攝簡單的人物肖像,就要配合敘事類的圖片說明,增加照片的敘事性。
4.使用圖片說明或者隱喻照片進行過渡,這樣可以使主題的表現更有深度,情節敘事的展開更加自然。
5.充分利用主題類照片和總結類照片,建立攝影專題的完整結構,使專題攝影的主題表達更加清晰。
6.在敘事的薄弱環節增加特寫照片,突出專題的表現力,更加鮮明地表達攝影記者的評價和觀點。
7.無論何種題材的專題,都盡量使用一張主題圖。如果專題是敘事性強的敘事結構,可以選擇一張環境類照片作為主題照片;如果專題是主題性較強的敘事結構,可以選擇一張故事類照片作為主題照片。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平衡專題的表現手法。
8.拍攝有創意的隱喻類照片,并把這樣的照片巧妙地編排到專題中,通過對比或者與專題中其他照片形成對應關系,深化專題的主題,彌補專題攝影在表達抽象觀念上力度的不 足。
比如《“南一”上的石油魂》中的二圖“夜班鉆工”,故事主人公李志強跳躍在鉆臺高高摞起的鉆桿上,結合圖片說明和配文講述的故事,隱喻他在鉆臺上度過的青春歲月。
在專題報道中,文字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文字講述了圖片所未能直接展現的事件細節,深化了圖片所未能點明的報道主題。從敘事的角度來看,圖片說明、編者按和配文在專題攝影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敘事化作用,一段文字可以將一張簡單的環境照片轉化成一個圖片故事。第二,結構化作用,通過文字可以把故事鑲嵌在完整的敘事結構中。第三,主體化作用,用文字表達作者的觀點,或者將圖片中含義不清的細節具體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