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 輝 張錫臻
內容提要 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提出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新要求。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新聞人才培養也面臨許多新挑戰,新聞院系如何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創立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研修班”,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研修和青年新聞人才培養方面開展實踐探索,取得良好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新聞觀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1]這對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新聞院系要把馬克思主義貫穿到新聞理論研究、新聞教學中去,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進校園、進課堂,力求做到教育培訓全覆蓋、無死角,使學生真正成為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優秀人才。[2]
進入21世紀以來,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媒體格局,給高校新聞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
首先是如何做到“固本培元”。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站在“雙一流”建設的新起點,“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指標是培養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最根本的標準是政治標準。因此,高校一流新聞人才最根本的標準就是是否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是否能成為政治堅定和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
從新聞人才培養實際來看,尚缺乏對新聞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體系的深入系統教育,未能很好地將黨性原則和人民情懷貫穿到教育教學和學習實踐當中。學生,特別是本科生由于政治理論功底較為薄弱,在學習和實踐中,往往忽視對經典理論的研讀,或是對經典理論只知皮毛而未能深刻領會其精髓。在新聞教學過程中,容易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產生“兩張皮”現象。
其次是如何避免“理直氣不壯”。只有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才能始終不渝、百折不撓,不論風吹雨打,不怕千難萬險,堅定不移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理想和志向,只有理想信念堅定、勇擔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新聞人,才能著出好文章,書寫出有意義的新聞人生。
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群體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西方某些錯誤思潮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行為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隨著傳統媒體影響力下降,在校大學生對從事新聞職業的前景擔憂,影響其對正確新聞理想和志向的追求,同時,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全媒型和專家型人才緊缺,對新聞教育和未來的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是高校新聞教育體系和大學生自身素養都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三是如何堅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人才的第一標準。人才之“德”,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政治品德。新聞工作的職業精神和工作取向是以人民為中心,愛崗敬業、作風優良,推動社會進步,守望公平正義。
高校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新聞采寫、媒體報道、傳播技術等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學生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引導,導致學生未能很好地將自己的職業追求融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現實社會存在的一些“有償新聞”等不良現象也會影響學生的新聞價值觀。
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創立學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研修班”,即“馬新班”,每年在本科生新生中選拔學員,進行為期三年的集中培養,重點開展理論學習、專題調研、社會實踐等活動,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聞思想武裝頭腦,以培養理想遠大、信念堅定、專業扎實、知行合一的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為目標,對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聞院系的本科生是未來新聞工作者的“苗”,進入大學還是一張白紙,抓好源頭教育至關重要。同時,新聞人才之“本”“源”“初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輿論的一系列思想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聞輿論領域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應用,是新聞輿論工作的理論指南,是新聞工作者的價值導向。[3]

2018年7月,“馬新班”實踐隊參觀云南德宏人民廣播電視臺7 11臺,了解傳媒人的初心。
理論學習要原原本本學。“馬新班”始終把增強政治意識放在首位,堅持開展每雙周一次的政治理論學習,內容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涵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黨的十九大報告解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重大時事新聞解析等,學習文本包括《資本論》《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等。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是“馬新班”最鮮亮的底色。
理論學習要有好的把關人、引路人。傳播學中有一個“把關人”理論,理論學習也是一個傳播的過程,需要一個好的把關人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傳播。“馬新班”的導師隊伍既有學校理論報告員,還有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人民網、《福建日報》的業界專家,以及學院專業的教師骨干、黨政干部和輔導員,為理論學習提供強大的師資保證。
以學為中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馬新班”理論學習不是以“教”為中心,而是以“學”為中心。貫徹教師指導、學生策劃、有序實施的理論學習模式,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探索靈活的理論學習方式:舉辦理論學習辯論賽,在思維碰撞中探討新聞人的新聞理論專業素養與基層實踐經驗;開展時事新聞討論沙龍,在解讀時事熱點新聞中探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現實意義;舉辦經典著作朗讀會,在一字一句中領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精髓;編排“紅色傳人”舞臺劇,身體力行展現青年新聞人風采;創辦微信公眾號“廈大新傳馬新班”和班刊《出新》,從理論精析、讀書體會、時事評論、實踐風采、日常感悟等不同角度,展示和傳播“馬新班”理論學習成果。
通過不斷創新理論學習模式,融通線上線下陣地,凝聚校內校外資源,用青年人熱愛的學習方式,以活潑自由的氛圍,“馬新班”學員在理論學習中領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政治立場更加堅定,誕生了一批一顆紅心跟黨走的優秀學員。經過一年多的培養,“馬新班”一期學員28人中,10人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12人被確認為入黨積極分子。“馬新班”二期學員34人中遞交入黨申請書比例達82%。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只有堅守新聞理想,熱愛新聞事業,堅持正確新聞志向的人才能堅定腳下的新聞路。而個人的力量很多時候來自于組織,加強組織建設能有效激發個人潛力,使個人“力量倍增”。
“馬新班”成立先鋒黨支部,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黨支部書記由專職輔導員擔任,支委由黨員指導老師和學生黨員組成。建立“學生黨員導師”制,遴選優秀學生黨員作為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生導師”,開展結對子教育幫扶,以“三會一課”“固定黨日+”等制度為抓手,促進入黨積極分子和新黨員的培養教育,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號召力。
在先鋒黨支部的引領下,“馬新班”成立先鋒團支部和“習近平新聞思想”研習社。團支部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和團建活動,響應時代號召,引領學生思想,開辟團結凝聚青年的新陣地。理論社團由學生圍繞對習近平新聞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共同興趣自愿組成,定期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報道經典案例評析》《范長江新聞文集》等經典著作為研習內容,邀請專家學者進行領讀、講解,進一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通過多層次、立體式的組織架構,“馬新班”積極挖掘學生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與朋輩幫扶能力,個人的先鋒模范作用和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馬新班”一期學員成為學院學習標兵和學生骨干,多人榮獲廈門大學獎學金,全部參加校、院學生機構或社團,4人成為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志愿者;“馬新班”二期學員也正在成長為新一屆的學生骨干。“馬新班”先鋒黨支部被確定為廈門大學3個學生黨建工作示范點之一,先鋒團支部榮獲學校“五四紅旗團支部”標兵稱號。
“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期許和要求。“馬新班”圍繞立德樹人目標,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引導學生樹立高遠的志向,與祖國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水平。
在互聯網上,“馬新班”重視利用新媒體平臺及自己專業特長團結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圍繞廈門大學“愛國、革命、自強、科學”四種精神,創作系列新媒體推文,開展創意傳播,傳承校本文化,在既有史料史實的基礎上,將廈大先賢的光輝事跡和形象“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讓“偉大”彰顯出“來自于平凡”的足跡。
在實踐調研、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中,“馬新班”體察中國國情、開闊世界眼光、錘煉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奔赴延安、寧夏、云南等革命老區和社會基層,探尋紅色故事,讀懂中國歷史,了解社會現實,認識中國國情,引導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參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登上大舞臺、做出大貢獻,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深入周邊街道、社區,廈門知名企業開展社會調研,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出國出境進行短期學習交流,開拓國際視野,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在國際平臺上講述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正能量。
【注釋】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頁。
[2] 《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188-189頁。
[3] 《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年版,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