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006-02
中職教育在發展的數年,為社會輸出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很多學校重視技術的培養,忽視了職業精神的培養,這就導致了畢業生達不到用人企業的要求這一現狀。所以就要進行雙元制模式對學生進行培訓,通過系統的培養方案與健全的保障體系,來提升學生的自身競爭力,學校的地位也就自然地提高。通過管理方式完全可以評判出一個學校的優劣,一所學校的管理水平也同樣衡量著教育水平。當下,中職教育發展過來的幾十年,為社會輸送很多技術人員的同時也有很多困難因素。很多中職院校面臨重組,這就需要新的管理模式的實施,改革創新培養方案是重中之重,當前中職院校需要創新和相應管理模式上的調整,來更好的為國家培養出更優秀的技術型人才。
一、關于雙元制模式的簡述
雙元制是源于德國的一種職業培訓模式,所謂雙元,是指職業培訓要求參加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職能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有利于學生在培訓結束后即可頂崗工作,具有較強的能力針對性。看重學生的能力,能充分調動企業辦學的積極性,使企業與學校、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緊密結合。這種模式對我國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產品的高質量,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對中職院校目前存在的問題分析
1.管理模式缺乏多元化
現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愈演愈烈,舊時代的中職院校培養方案已經落伍,不足以滿足當下用人單位的需求和社會市場的需要,這就要求學校對管理模式做出應對新時代的調整與改革。有計劃的實施缺乏主動性,盲目遵從前人留下的經驗沒有根據當今發展現狀做出變通,以及缺少行動力,造成沒有效率,結構紊亂的后果。
2.學生定位不準確
雙元制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旨在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不僅要求學生有專業方面的知識,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對企業事務的了解,還需要學生具有職業精神,特別重要的是綜合職業能力。通過近幾年的觀察總結發現,中職院校對學生的定位不準確,學生達不到上述要求。中職學院的質量良莠不齊,出現很多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學生缺乏上進意識,有些畢業生完全不知道自己學的專業的基礎知識。
3.學校規章制度不健全
現在中職院校缺乏管理體系的落實,學校的規章制度,學校委員會的章程都有更進一步的前進空間,管理制度還可以更加完備,分配制度還需要加強,鼓勵機制不能很好的搭配學校新的管理模式。人才的培養方案沒有很好的提出,不能培養出高職業精神職業素質的優秀型人才。
三、如何在雙元制模式下培養中職生職業精神
1.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
經過雙元制的培養模式,學員已經有了可以進企業工作的能力,這就區別于那些必須提前實習還有要老人手把手教學的畢業生,沒有這個階段節省了企業的培訓基金也節省了企業培養員工的時間,所以雙元制模式不管從企業方面來看還是學員方面來看都是雙贏的方式。所以,學校應該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招攬更多的企業來選擇學生,學生的就業渠道更寬廣。也可以直接讓企業投資選拔學生專門培養為企業工作的班級,在學生畢業時可以直接到企業上班,不僅不用企業費心力的到處招聘最后可能招不到合適的人選,而且學校根據企業的用人要求,會培養出符合企業精神的員工,這樣就能更好的為企業效力。達成企業,學校,學生三贏的目標。
2.努力建設師資力量
建設好師資力量,實施人才化教育模式,不斷擴充專業教師行列,積極引領高技術、高標準、高學歷的人才。可以從企業引進講解實踐崗上操作的講師,增加教師隊伍的實踐性,達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健全先進教師的培訓制度,教學模式等制度。依據學校和企業對師資力量的要求,可以安排青年教師去德國實地考察培訓學習真正的雙元制模式,重視教師職業資格證,嚴格要求新任教師在教師資格證完備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教學。
3.完備實訓基地
中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實訓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實訓不僅能讓學生有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為進企業打好基礎,模擬企業的工作,所以實訓基地是學員可以領先于其他人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學校應該重視實訓基地的建設及擴充,同時對實訓基地實施標準化管理,在實訓基地中滲透中職生的職業精神,模擬企業運營,培養中職生對職業精神以及職業素質更真實準確的認識意識。
四、結語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市場對中職院校的要求在與時俱進。雙元制模式管理體系應運而生,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適當改進培養方案,創造新的人才培養機制,從根本上提升學員的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培養學員的職業精神,愛崗敬業,對企業忠誠,最終為社會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的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