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兆旭
【摘要】本文主要以微課與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的有效融合為重點進行分析,結合當下微課在自然地理教學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主要依據,從融合微課引入新課、融合微課進行情境模擬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強高中自然地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然地理 微課 教學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49-01
因微課自身具有的獨特優勢,致使其得到了廣泛利用,為了滿足素質教育要求,將微課融入到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氛圍,使班級內部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自然地理教學活動中,保障高中自然地理教學質量。但當前微課在自然地理教學中依然存在些許問題,為了保證微課的效用充分的發揮,需將其存在的問題切實的優化,具體措施如下。
一、目前自然地理教學中微課應用現狀
第一,并不適用于所有地理知識。利用微課能夠詳細闡述知識點,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自然地理知識都能利用微課來講解,因微課自身對時間有一定要求,所以并不能利用微課講解所有知識點,比較簡單的高中地理知識點能夠利用微課教學,但是相對繁雜并且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還是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勝,過度依賴微課教學,會導致教學效果受影響。因此,知識點相對簡單的能夠利用微課進行教學,而知識內容較繁雜的杜絕利用微課教學。
第二,科學處理微課與自然地理間的關系。微課與各學科間并非是單一的從屬關系,若是需要互相融合,共同進步,需利用新興教學法,構建明晰的教學主題、豐富教學資源、營造真實情境,以便微課更好的服務地理學科。
第三,微課的表現形式的多樣性。當前學生所了解的自然地理課堂模式還比較單一,表現形式不夠靈活,特別在一些微課比賽網站中所上傳的比賽作品,諸多都是利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制作方法也只是單單依靠攝像機記錄,所以需要注重其多樣性表現形式。
第四,需明確微課設計主題。諸多高中地理教師在設計、研發、利用微課時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開展微課教學動機也是多樣化的,諸多自然地理微課內容都出自于微課比賽中,諸多微課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進行比賽,因此在設計微課時需明確設計主題,展開針對性設計。
二、微課與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的有效融合
1.融合微課導入新課。新課的導入質量與課堂教學效果有莫大關聯。教師在講解新知識點時,可以融入一些有關新課的音頻或是視頻,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為教師后續工作有序進行提供依據,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一些關于天體的圖片與新聞等制作成微課視頻,這不但能夠加強學生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加深對《宇宙中的地球》這一課中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加強學生學習積極性。
2.融合微課詳述知識。全面講解知識點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的基礎。高中自然地理這門課程分為自然地理、人文自然地理等,各個部分都是依據有關內容展開的系統安排。比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有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氣、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這五部分,這五部分又分為四小節,其中每個小結都是由許多知識點結合起來的,用10min的時間將一些重難點知識融合起來,構成一個具有針對性的微課,讓學生展開反復研究。還能讓學生依據自身學習情況,通過觀看微課視頻的方式進行復習。比如,高中自然地理中掌握了地形特點、自然地理方位、經濟條件等以后,再利用微課進行描述。
3.融合微課探究知識點。高中自然地理知識相對初中來講比較抽象。因此在對高中自然地理進行教學中,需依據具體狀況,采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高中生構建科學的自然地理理念奠定基礎。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有關于氣壓帶和風帶的動畫視頻,讓學生了解氣壓帶與風帶形成過程,進而有效掌握此種天氣狀況。并且部分自然地理理念,比如地球公轉與自轉等概念皆能夠利用動畫進行演示,從而幫助學生掌握。
4.融合微課創設情境。自然地理科目的空間與時間相對較廣泛,這便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自然地理知識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空間位置進行緊密結合,例如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含義,能夠應用動畫軟件來演示地球公轉或是自轉的方向、時間以及角速度等知識點,教師可以進行適當講解,切勿過度依賴微課,以免適得其反。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課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與應用模式,并逐漸發展為教學研究的主體。當前,微課相關內容還相對匱乏,只有收集豐富的微課材料,才能保證所制作的微課具有高效性與趣味性,使更多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保障高中自然地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賈會蓮.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才智,2016(20):63.
[2]宋占飛.微課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25):169-170.
[3]馬玉萍.高中地理微課的設計與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