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瑜
【摘要】“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的一個融合過程。“互聯網+”促進了教育內容、樣式和評價方式的深度變革,對師生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及學校的教學管理帶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一線教學的老師們,是直接受到沖擊和影響的,在這樣的大潮下,教師需要加點什么呢?
【關鍵詞】互聯網+ 教師 技術 思維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3年度初中專項課題“互聯網+時代化學學習方式的研究E-c/2016/08”。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84-01
“互聯網+”似乎什么都能加上,教育當然也不會例外。信息化和大數據已經完全改變了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改變了人們日常交流的方式。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成長,他們更喜歡技術,更喜歡網絡。所以我們的學校教育要緊跟時代而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優勢,改變傳統知識傳授的方式方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這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時代大潮,順之者昌,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老師,我們需要加點什么?
一、主動迎接變革,改變教育理念
兩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現在,網絡為同學們打開了信息的大門,因材而學,按需而學成為了現實。同時也為教師開啟了不斷深入學習的大門,讓終身學習不再停留在局限中。在“互聯網+”時代,老師們應該懷有一顆包容的心,不要拒絕,不要恐懼,大膽地讓孩子去接觸網絡,也讓自己去擁抱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猶記得老師剛剛使用PPT等課件時,很多老師也有抗拒和疑惑,總覺得守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更好,不愿意接受新技術帶來的變化,而今,PPT課件已經成為了課堂的常態。技術的增長,方式的改革,大勢所趨。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他們的網絡技術很多都超過了老師,老師也只有不斷地改變,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
固步自封是不可能阻擋時代進步的,只有主動迎接變革,參與變革,才能適應時代,教育不可能再一支粉筆、一張嘴地進行下去了,新的時代已經為大家敞開了大門。
二、不斷學習技術,提高教育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教育信息化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不斷提高廣大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是強化教師基本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要不斷學習技術,培養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運用網絡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
現在的學校中,即使是農村偏遠地區,也都配備了電腦等基礎硬件,條件好的學校還有網絡教室,交互式電子黑板等。而對于一些特殊學科,還有符合自己學科特點的一些硬件設施,如化學、物理學科的DIS數字實驗等,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學習研究,把這些技術學起來,用起來。隨著社交網絡平臺的發展,QQ、微信等也逐漸被引入課堂,交互式,共享式的課堂為學生所歡迎。而這些技術,老師們不可能帶著助手上課,需要自身不斷的去提高自身。
筆者參與了多節互聯網+課堂的備課,也執教了互聯網+的課堂,從一無所知到逐漸了解,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師要想適應時代的發展就要不斷地學習。不僅是理念的進步,也包括技術的學習和內容的創新。如在課堂上采用交互式白板和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同步傳送教師和學生的實驗過程,將化學實驗的課堂演示效果和價值發揮了最大化,及時反饋學生的思考過程和練習結果,不僅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讓學生明了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改變學習方式,適應網絡模式
筆者曾經做過一項關于學習方式的調查,有81.58%的學生傾向于相互合作的學習方式,76.36%的同學愿意與他人共同討論學習知識,而這正是互聯網+模式下,新的學習方式的核心。“互聯網+教育”不僅在于可以實現教學信息和內容的遠程傳輸和資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讓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全方位的雙向互動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實時的,也可以是非實時的。教師借助互聯網不但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也能通過虛擬學習社區和每個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這也便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需求。所以學習的方式正在逐漸發生著改變,也伴隨著老師的教學方式發生著改變。
隨著互聯網+教育模式的逐漸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化學教學課堂范式大致流程:生活現象——實驗探究——探究應用——總結檢測。就學習方式而言,互聯網教學更側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互聯網+化學課堂教學范式”的研究過程中,通過新課、復習課、實驗探究課等多種課型在互聯網+方式中的應用,互聯網+化學課堂逐漸得到了規范,形成了網絡時代的教學模式。
四、打破單一評價,創造多維發展
評價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一直起到指揮棒的作用。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已經意識到原來的單一的,以分數為標準的評價機制,不能適應新時代化學課程改革的要求。但人們關注的依然是如何去“考”學生,而不是如何去科學、全面、真實地“評價學生”。
互聯網應用于教育評價特別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教育評價將帶來兩方面的變化:一是評價依據的豐富:“互聯網+”很大程度上能夠克服傳統教育評價難以收集評價依據和評價信息單一化、片段化的問題,不但可以全過程、全方位采集教育數據,而且可以收集考試成績之外的情感因素、心理傾向、實踐能力等非結構化數據,從而支持綜合性、系統化的評價,使教育評價的內涵和功能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變化是評價應用的便捷:通過互聯網平臺,教師可以依據學習表現評價學生,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成效打分,學校和教育部門借助數據可以遠程分析評價教學活動和學習績效,家長也可以通過數據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和學校的教育質量。在“互聯網+教育評價”中,每個人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對象,社會各方面介入教育評價更為方便也更為深入。
網絡技術引發了學習的深刻革命,打破了傳統單一的校園教育,向靈活性、效益性方向追求;學習的策略也由被動的機械性的學習,轉向了主動、開放式綜合性教育,學習的形式也發生的巨大的改變,學習者的社會地位、身份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全新變化,學習者在網絡社會中應有自己的個人角色,及時地進行角色轉換。新形勢下,教師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花時間,下苦功,積極轉換角色,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并在網絡時代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規律,為提高教學質量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中國高教研究,2016.2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