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以培養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為核心的教育,是著眼于人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教育觀和整體性育人模式。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主要涉及社會、文化、環境與經濟領域的9個主題。通過分析發現,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普及程度還是相對樂觀的,但是仍有部分疏漏。有調查結果表明不同的生活環境對于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同學科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涉及也不盡相同。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中小學生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于我國可持續發展教育乃至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過程有先導作用。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教育 中小學 地理課程 主要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97-01
1.引言
在我國,少年兒童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較高,是可持續發展重要利益的相關者[1]。因此對中小學生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對實施素質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當前國際社會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其根本要義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2]。1998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委托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主持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簡稱EPD教育項目)。近10年來,在該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的指導與組織下,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1000多所中小學校參與了這一項目,已經產生了深化與擴展學校素質教育的良好成效[3]。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進程中,一大批中小學校積累了中國特色鮮明的實踐經驗[4]。
2.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必要性
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全過程之中,是全面推進教育教學創新,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內涵品質的重要舉措。在基礎教育領域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對于穩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我國教育全面實現現代化進程,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5]。
3.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途徑
可持續發展教育應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3.1學科課程
學科教學是實施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渠道。各學科教學要結合學科的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充分挖掘現行教材中有利于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滲透點,多方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扎實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地理課程中,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將區域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有效結合,使得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始終,這對于學生的可持續的建構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學科可效仿之。
3.2地方與校本課程
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實施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地方應根據具體的相關要求在充分運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題教育》、《毒品預防專題教育》、《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安全應急與人民防空》、《健康教育》和《寫字》等地方課程教材的基礎上,有組織地對中小學生開展可持續發展專題教育。各地也要結合本地區特點組織好地方教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3.3課外校外活動
結合社會實際,設計組織不同專題、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是實施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有效形式。學校要充分利用社區和社會教育資源,積極利用各種青少年教育基地、場館(博物館、植物園等)、公共文化設施等開展靈活多樣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和實踐空間。充分利用現有法定的專題活動日,如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節水日、禁毒日、無煙日等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重點發展綠色環保社團、生物科技社團、心理互助社團、體育健身社團等,指導學生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社會活動。
3.4班團隊活動
班會、晨會、共青團、少先隊等活動,是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重要途徑。學校開展校、班、隊會活動,選擇的主題內容要具有時代感;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貼近學生;活動實施要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主參與,盡可能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于杰,饒貴芳,劉呈慶.略論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J].環境教育,2005(3).
[2]錢麗霞.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基礎教育改革的新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工作小組撰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中心譯:5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 -2014年)國際實施計劃6,內部資料,2005年,第20頁.
[4]史根東.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創新特色——紀念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10周年[J].教育研究,2008,(12).
[5]王巧玲,李元平.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特征與實踐意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