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曄
摘要: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是海南省政府“十三五”規劃中的重點之一。本文通過對海南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機遇進行分析,認為海南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的著力點應在“現代”而非“金融”上,并提出了打造金融試驗區、消費金融中心、后臺服務中心、全球數據中心等發展海南現代金融服務業的路徑。
關鍵詞:海南;現代金融;路徑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8)04-0033-05
一、海南金融業發展的現狀
海南金融與海南經濟和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相伴成長,其由建省初期僅有人民銀行和工、農、中、建四家專業銀行的單一銀行體制,發展成目前兼具銀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等相對完善的金融體系。盡管海南金融在建省30年的發展中經歷波折,如1 993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及1998年海南發展銀行被托管關閉,金融業陷入低谷,但全國經濟迅猛發展,海南經濟昂揚向上,在經濟與金融相互促進中,海南金融業實現了涅槃重生。
(一)組織體系不斷壯大
截至2017年末,海南共有各類金融機構117家,比建省時增加了3倍。其中,政策性銀行3家、國有商業銀行5家、股份制商業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1家、郵儲銀行1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1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7家、農村信用社14家)、外資銀行1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1家(其中農村資金互助社3家、村鎮銀行18家)、證券公司21家、期貨公司4家、保險公司25家、財務公司2家、資產管理公司4家。初步形成銀行、證券、保險、期貨、信托、租賃、基金等各業并舉、中外機構并存、功能較為完備、運行較為穩健的多元化金融體系。
(二)規模持續擴大
金融從業人員由建省初期的11798人增長到24290人(2017年末數據,下同),各項存款余額由建省初期的35.9億元增長到10096.3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由建省初期的56.4億元增長到8459.27億元。島內直接融資也在飛速發展,累計有30家企業通過發行股票上市實現直接融資,募集資金3234.38億元。隨著海南股權交易中心的成立,省內企業的融資渠道更加豐富,截至2017年末,累計掛牌企業已達1409家。2017年全年保險保費收入164.83億元,同比增長23.7%。
(三)貢獻度穩步提升
統計顯示,2015-2017年,海南省GDP年均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金融增加值年均增長15.5%,較前兩者分別高出8.1和5.5個百分點。2015-2017年,海南省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別為6.67%、6.92%、7.13%,金融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5.1%、13.7%、11.1%,金融業在海南經濟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
二、當前海南金融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機遇
(一)當前海南金融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發展上“三個還不夠”。一是金融業對GDP貢獻還不夠。2017年,海南金融業對GDP的貢獻率為7.13%,而同為東部沿海省市的廣東為9.3%,江蘇為8.0%,遼寧為8.5%,天津為10.5%,在省內也低于農業(22.68%)、工業(11.8%)、批發零售業(11.3%)、建筑業(10.91%)和房地產業(9.8%)。二是金融發展的完善度還不夠。金融體系仍以商業銀行為主,2017年末,海南金融業產值318.21億元,其中商業銀行占75%左右;商業銀行的業務收入中,信貸業務占比約為70%。社會融資中,間接融資為主未有根本動搖,2017年海南社會融資規模856億元,直接融資僅占4%,同為東部沿海省份的廣東為7.8%、浙江為15.6%、江蘇為17.7%、山東為10.4%。全省30家上市公司中,大多數由于經營不佳等原因,已階段性喪失直接融資能力。三是金融創新程度還不夠。主要表現在金融工具創新不足,創新速度較慢,對新工具的運用慢于東部其他城市,運用廣度和頻度也較低。如海南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明顯落后于東部省市,再如在全國金融脫虛向實的過程中,海南金融業基本無虛可脫。此外,海南金融業同質化現象較其他省區更為嚴重。這一方面體現在法人服務對象的高度同質化,基本集中于少數幾家大企業和房地產行業;另一方面體現在產品供給品種的高度同質化。
2.發展上“三個依賴”。一是依賴房地產。近年來,海南金融業對房地產的依賴度有所降低,但總體趨勢仍未改變。2017年末,四大國有銀行房地產貸款余額占比平均達39%,各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實踐證明,依賴房地產推動經濟發展存在巨大風險,且難以持續。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和我國香港97年房價暴跌產生的經濟后果就是明證。二是依賴大企業。海南金融業尤其是銀行資產業務的發展主要依賴大企業。2017年末,國開行、進出口銀行、農發行及工、農、中、建四大行前十戶貸款余額之和占全部法人貸款余額的占比達58.2%。三是依賴大城市。2017年末,海口和三亞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7096億元,占全省存款總量的70.28%,貸款余額為6871億元,占全省貸款總量的81.22%。
3.風險抵御能力低。對房地產及大企業的高度依賴注定了海南金融業抗風險能力不足。一是海南房地產業發展的高度不確定性。海南氣候宜人,內地人口養老居住需求推動了海南房地產業的發展,據統計,近5年海南年均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按小康之家標準人均35平方米計算,年住宅需求僅為350萬平米,而實際年均住宅竣工面積為1040萬平方米。但島外需求大多為老年人而非年輕人,購房并非剛需,受價格等因素影響,彈性較大。客觀上造成了海南房價的“天花板”效應。亦即在房價漲到一定點位后,價格與需求反向相關將急劇顯現,而購買者的“從眾”心理又將加劇這種態勢,造成房市的崩塌,繼而影響金融穩定。二是海南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來自省外,若他省發生經濟金融風險影響到這些房企,海南金融業就將面臨輸入型金融風險。三是海南為數不多的大企業自身面臨著市場競爭壓力,若經營出現失誤,海南金融業就將面臨嚴峻挑戰。
4.體系上“一多一少”。盡管海南金融體系相對完善,但整體上還存在傳統銀行多、支持創新創投的金融機構少,適應資本市場發展的對沖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繼而造成實踐中傳統銀行業感覺“產能過剩”,而新興產業感覺金融支持不足。
(二)當前海南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1.全國性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為海南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八大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十九大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地;今年“兩會”推出的政府行政機構改革方案逐漸到位,將進一步消除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不協調成分;加之高科技、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將對沖“人口紅利”的消減;百姓收入連年增長引起的消費升級;綠色環保帶來的巨大市場需求等等。上述改革舉措推進落實,必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海南作為中國經濟的一環,不可能不分享中國深化改革的紅利。作為綠色宜居的海島,也不可能不受各省經濟發展的強力輻射。海南根據自身實際致力打造國際旅游島,著力發展健康醫療幸福產業和海陸空高科技產業,都將使海南經濟步人進一步發展的快車道,由此為海南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省域發展政策和規劃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保障。海南省“十三五”規劃及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作為十二大重要產業之一,提出到2020年,力爭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0%左右,銀行業各項貸款余額超過1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提高到45%左右。與此相配套,海南省政府先后出臺了《海南省支持金融業發展若干意見》《關于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措施,為海南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海南金融業的后發優勢明顯。現階段海南經濟金融發展總體比較落后,落后即是機遇。一方面發達地區的經驗可供借鑒,示范效應可帶動海南金融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海南經濟相對落后,未來發展可期,市場主體尋求價值洼地的沖動,也會促進海南金融發展。此外,海南房價、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氣候宜居等相對優良的投資環境對吸引人才和高科技企業有比較優勢,這又為海南金融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
三、海南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的路徑
相對傳統金融,現代金融具有多樣化、全球化、自由化、智能化等特征。多樣化是指金融活動的市場主體和業務范圍除傳統的銀行和存貸業務外,還應有保險、基金、證券及相應的產品、有價證券交易等多種市場主體和業務類型;全球化是指金融體系和全球金融相對接,并具有金融協調和監管的國際化;自由化是指金融管制放松,利率自由化,金融創新不斷;智能化是指金融對當代高科技的應用,并以此為基礎,使服務的輻射范圍涵蓋全球。對照上述特征,從目前的實際看,海南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的總體著力點應在“現代”而非“金融”上。
(一)打造現代金融發展的試驗區
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深圳等地在政策支持下,金融業取得了迅猛發展,而前海和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又使兩地金融迎來新機遇,發展迅速。海南在制定現代金融發展戰略時,如照搬深圳、上海模式,已無先天優勢,再加之海南無上海、深圳的經濟基礎和地緣優勢,必難實現經濟金融的快速成長。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今年“兩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加大金融開放步伐,就金融而言無疑是一次改革的再深化。作為特區的海南,理應在這次進一步加大開放的進程中,在“特”字上作文章,尋求先行先試的政策,打造現代金融發展的試驗區,促進海南經濟金融的快速發展。可考慮的政策有三:一是放寬外資進入金融行業的比例。目前國家已有明確的開放時間表,如對基金、證券、期貨等持股比例放寬至51%,三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保險公司投資比例三年放寬至51%,五年后不受限制。對此海南可針對當地的法人金融機構,爭取外商持股比例一步到位的政策。二是貨幣的自由兌換。可考慮對在海南注冊的企業,實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以推動海南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在此基礎上,制定政策促進離岸金融的發展。結合海南的經濟與自然環境,重點聚焦亞太區資本市場和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吸引對沖基金等人駐,努力將海南打造成對沖基金的聚集地。三是爭取稅收優惠政策,吸引相應的金融機構人駐。從海南金融體系的現狀和金融市場資源有限的實際看,重點應放在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等,對接全國乃至全球資本市場發展的金融機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西部等個別省區已有類似稅收優惠政策,但多數機構只在當地注冊,未在當地經營,海南如獲得這一政策,應對屬地經營作嚴格的規定。
(二)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積極培育消費金融
保護環境是海南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而綠色金融是環保型發展的重要推力。從海南的實際看,發展綠色金融在政策上要引導銀行信貸從傳統落后產業向綠色新興產業轉化,吸引資金投向綠色農業、清潔能源、綠色交通、污染防治等領域。同時注意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金融創新體系,豐富綠色金融服務內涵,不斷提升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此外,打造國際旅游島是海南發展的方向之一,而打造國際旅游島必須要發展適應現代游客需求的餐飲娛樂、醫療養生、休閑購物等產業。在市場機制下,這些產業的發展與消費群體休戚與共,互為促進。由此,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通過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增長,繼而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并逐漸形成互動增長,不失為一良策。就目前看,發展消費金融迫在眉睫的是建立誠信機制,打造誠信海南。對此,海南執法機關應與他省執法機關建立緊密協作,外事機構與各使領館建立緊密聯系,對使用消費金融產品在海南消費的惡意欠貸行為,執法機關要幫助金融機構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強力追討。
(三)實行特殊勞務簽證政策,努力打造世界級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紛紛爭取大型金融機構后臺中心的進入,并獲得了成功。如一些發達國家的銀行將電話中心放到了印度,還有一些銀行將后臺中心放到了中國的沿海省區。通過十來年的發展,因這些地區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度提高,比較優勢已不再明顯。而海南毗鄰東南亞,氣候條件相似,同時東南亞個別國家英語水平高,勞動力成本低,如海南能獲取特殊的勞務簽證政策,吸收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到海南就業,對一些國際性的大型銀行在海南建立后臺中心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在操作上可考慮十年一簽,按年備案,以促進區域內外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四)配套相關政策,積極促進全國、東南亞乃至全球數據中心的形成
現代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沒有大數據的發展,境外金融機構難以在海南安家落戶。為此,海南應從土地、安全、網絡的打造等各方面為大公司數據中心的進入創造良好的環境。前期可考慮實行土地價格的優惠、電價補貼、高管人員人住補助等優惠措施,以吸引大型科技公司數據中心的遷入。
(五)制定優惠政策,為金融人才引進提供便利
發展離不開人才,加快引進和培育熟悉金融市場規則、掌握先進金融理念的高層次金融人才是海南現代金融發展的基礎。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人才引進已不再是政府的行為,而是企業自身的需要,人才的流動也不再是計劃的指派,而是市場的導向。但這并不等于說政府在人才引進中未有可為之處,如在人才流動過程中建立更有吸引力的生活環境和穩定的生活狀態就是政府的可為之處。海南省可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相關金融業對人才需求的標準制定廉租房入戶、醫療保險、子女人學等一系列的社會保障措施,以使人才流人更加便捷,為現代金融業的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一林,肖毅.海南金融25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2]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支課題組.海南建省十八年金融生態環境的演變及深層次思考[J]海南金融,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