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杭
摘 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快速發展,農村三產融合程度顯著提升,社會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同時,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還面臨諸多問題,要全面把握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此外,要加強政府扶持,發揮市場引導,推進龍頭企業帶動,高度重視專業合作社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以加快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新時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鄉村振興戰略;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5-0045-05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我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從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出發,提出了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的嶄新理念;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確以“三大體系”建設為重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方略;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同樣的目標和途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作為“三大體系”的核心,其重點在于解決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和農產品供給效率問題,對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優化農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涵
我國學界對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涵、特征、構建模式、未來發展思路以及典型地區案例研究等方面。在內涵研究上,有學者提出所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由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銜接、相互支撐,實現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協調發展的有機整體①,涉及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支持產業、產業組織等全過程②,通過專業化、社會化、一體化、網絡化和綜合性、復合性的系統不斷深化農業分工③,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農產品④,從而促進各產業間形成融合協調、有效銜接、產出高效、競爭力強的綜合產業系統。⑤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涵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把握:一是通過農業生產社會化與分工協作推動農業產業鏈的縱向延伸與專業化發展;二是通過農業產業化分工,推動優勢產業向優勢地區集中,在農業產業集群內各經營主體之間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關系,從而優化集群創新網絡、提高集群內效率、降低集群創新成本與風險;三是通過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服務業深度融合,使農業產業化由低技術、低附加值、低成長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成長狀態轉變,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因此,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產業創新為驅動,以現代農業、新型工業、現代服務業相互融合為目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多功能開發、各種資源有效利用、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綜合性系統產業。
二、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現狀
1.取得的成效
第一,主要農產品產量穩步增長。近年來在各項政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穩步提升,糧食總產量連續三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棉油糖生產總體呈穩定發展態勢,肉蛋菜果等“菜籃子”產品豐富多樣、供應充足,有效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相對于糧食產量的緩慢增長,高價值農作物和畜產品增長迅速,如肉類產量由2007年的6865.7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8537.8萬噸,增長了24.35%;水果、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了56.32%、37.11%、22.38%和45.37%。⑥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快速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不斷加快,有效推動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對完善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到38.6萬個,輻射帶動種植業生產基地約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六成,帶動畜禽飼養量占全國的2/3以上;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訂單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輻射帶動農戶1億多戶,戶均年增收3000多元。⑦據統計,2007—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140.36元增長至12363.40元,其中連續5年農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7年的1∶3.60縮小到1∶2.72⑧,有力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致富。
第三,農村三產融合程度顯著提升。近年來,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迅速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由1.7∶1提高到2.2∶1⑨,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廣泛應用到農業農村領域,建立生態友好型農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社會共識。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呈現出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農業功能拓展、新技術滲透、多業態復合等多種新模式,有效引導農業生產者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優化生產業態,實施精準化生產,淘汰落后農業產能,倒逼“精品農業”形成,不斷提高供給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日益呈現出集群化、區域化發展態勢,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在農村不斷涌現,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不僅貫穿于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也逐步向農村金融、農村服務和鄉村旅游等市場拓展。
第四,社會化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來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呈現出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多樣化、服務模式新型化等特點,農資、農技、農機、物流、信息、金融等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數量上和規模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持續提升,農機作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我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8.7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達到6.3萬個,全年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5388億元。⑩農業生產性服務領域已由產中服務逐步向產前和產后服務延伸,部分地區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專業化生產服務外包,由最初的以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農資供應、良種引進及培育、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加工、市場拓展和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等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環節延伸。
2.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業產業結構協調性有待增強。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各產業間的發展協調性不足,與市場需求、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協調性也有待于加強。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尚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展不平衡,玉米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供求缺口逐年擴大,進口不斷增加;高品質果菜、牛羊肉、奶類等農產品生產與消費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農產品供給結構與消費者需求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匹配矛盾日益凸顯,特別是真正使農業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科研技術投入不足,生產性投入的針對性、指向性不強,不利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競爭力。
第二,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不緊密。長期以來,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產中階段,產前、產后投入相對欠缺,處于農業產業體系的薄弱環節。在產后初加工環節,由于農產品生產基地貯藏、保鮮、烘干等設施設備簡陋,導致農產品產后耗損嚴重。在農產品流通環節,普遍存在流通環節多、渠道長、損耗大、成本高等問題,對農產品的品質產生較大影響,與美國、日本及西歐國家的食品冷鏈運輸率達到80%—90%相比,我國冷鏈運輸率僅為19%,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20%—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達1000億元以上,流通環節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由此造成大量損耗和高成本。⑧在農產品加工環節,農產品加工集約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加工企業仍以作坊式、分散型、粗加工為主要特點,產業規模小、分布散、產業鏈發育不健全,缺乏主導產業引領和支撐,嚴重制約了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第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難以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新要求。隨著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整體邁上新臺階,農業經濟結構、發展動力、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轉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并迅速發展,建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迫在眉睫。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完善,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差、人才缺乏、服務手段簡單、體制受阻等問題,不能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帶動作用,無法滿足農民農業生產的有效需求;二是經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功能邊界模糊、發展速度緩慢、滯后于產業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村金融服務及信息服務不能與農業產業化發展有效銜接;三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運行機制和服務功能不健全,公共服務平臺和行政監督平臺發展滯后,農業創新技術轉化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發展現代農業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要求。
三、新時代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新時代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以利于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產業化作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對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做好農業產業布局規劃,優化農產品結構,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產業帶,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和示范園區集聚。一方面要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形成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銷售有機結合,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壯大產業綜合實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有效帶動龍頭企業與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建立企業與農戶長期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擴大農戶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增值收益的比例,促進農業多功能開發,推動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2.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農業發展角度來看,著力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要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個重點。而農業科技創新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核心力量,對于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形成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一要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體系,促進產學研用、農科教企緊密結合,鼓勵和支持企業與優勢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發展涉農新興產業;二要優化農業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著眼當前、立足長遠,明確產業定位,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三要以突出農業科技創新為重點,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努力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滴灌、農機裝備、疫病防控、加工儲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實用技術成果,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明確鄉村振興重點任務的同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重視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而通過產業創新和業態創新培育農業農村經濟新增長點,已成為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重要方式。因此,要注重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一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信息化和綜合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加強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設,通過電子商務的應用實現對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的有效帶動;二是積極開發多功能農業經營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向多行業、多業態延伸,發展直營連鎖、特許連鎖和自愿連鎖;三是加快發展面向國內貿易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支持一批農業產業化企業改造升級,實現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物質裝備有保障,技術、人才有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新時代新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既要加強政府對制度層面的不斷優化,強化政府扶持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作用,推動龍頭企業的帶動,培育專業合作社,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以此為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1.強化政府扶持,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可持續發展
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宏觀調控既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根本手段。一是以堅持可持續發展作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目標,通過政府調控,實現農業產業化高產高效與資源生態永續利用協調兼顧;二是以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推進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通過集中投入、合力支持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節本降耗、提質增效;三是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實用技術普及為手段,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間的有機結合,提升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和農機裝備水平,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可持續發展。
2.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
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鏈,調整農業結構,實現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有機結合,要充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市場引導作用。一是優化農業重點產業區域布局,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區域比較優勢,以資源環境承載為基準,向優質特色農產品、緊缺農產品、種養加銷全產業鏈調整,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應性農業,拓展農業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間,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二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合理安排國內農產品生產的優先序,確保谷物等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農產品基本自給和絕對安全;三是大力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使市場緊缺農產品“短板”盡快得到補充,發揮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效應和各地農業資源的不同優勢,增強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
3.推進龍頭企業帶動,提升農業產業化效益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集成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關鍵力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要以培育一批重點龍頭企業為主攻方向,通過重點建設加工園區,培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產品品牌,形成主導產業牽動、特色產業拉動、服務產業聯動的產業與企業發展的集聚效應,提升農業產業綜合效益。同時,要著力加強科技創新驅動力建設,大力發展配送中心、農超對接、電子商務和農產品期貨市場等模式。以現代農業科技為載體,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和成果轉化,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綜合經濟效益的農業產業集群。
4.注重專業合作社培育,豐富農業產業化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戶主體以經濟利益為紐帶自愿組織起來,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對于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要高度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豐富和完善產業化經營組織,加快發展以土地股份合作、農村社區股份合作、資金互助合作、勞務合作、農產品營銷合作等為重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面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綜合實力,提高對農戶的覆蓋率和帶動力。著力引導和推動專業合作社跨區域合作和同業聯合發展,打造一批經濟實力強、管理規范、服務優質、市場競爭力強的專業合作社,積極發揮政府、市場、企業、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指導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和物流等服務業,支持合作社開展信息化建設、品牌建設,切實提升合作社的生產經營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5.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不僅關系到數億農民的生存與發展,而且與補齊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息息相關,關系到能否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在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都不能忽視農民這個主體地位,而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就必須要讓農民這個主體現代化。因此,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應加快發展高等、中等農業教育和農民職業培訓,構建以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為主的農業教育體系,大力培養農業人才;以培養生產經營型人才、技能服務型人才和農村發展帶頭人為重點,著力培育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負責人、種養大戶、農機能手等主體。同時,要積極引導城鄉邊緣化農民盡快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將職業分化轉移進行到底,優化農民在城鄉之間轉移就業的政策環境。在建設高素質的職業化農民隊伍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維護農民的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讓農民唱主角,政府扶持但不包辦,市場引導但不替代,經營主體帶動但不剝奪,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富民。
注釋
①劉成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特征及構建途徑》,《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年第4期。
②王波:《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問題研究》,《農村經濟》2010年第11期。
③張克俊:《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特征、根本動力與構建思路》,《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④劉濤:《中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內涵、特征與政策取向》,《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⑤曹慧、郭永田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路徑研究》,《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
⑥⑧國家統計局:《2017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年。
⑦《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達280萬個》,《農民日報》2017年3月8日。
⑨《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網,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1611/t20161117_5366803.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6年11月17日。
⑩李偉國:《推進中國農業機械化更好發展》,《中國農機化導報》2017年11月27日。
責任編輯:澍 文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The outpu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The organiz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socialized service system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grasp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drive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o cultivate new forms of new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dustries. In addi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government support, give full play to market guidance, promote leading enterpris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Key words:new er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